龍志明
白云之上,路的盡頭就是阿吼村。
阿吼村是深度貧困村,全村村民零星散落在平均海拔2800米的山腰上,2015年前人均年收入只有1500元。因為貧窮,村里的姑娘紛紛走出山外打工或嫁人,而外面的姑娘更是不愿嫁進來,“光棍村”的帽子多年前就戴在了阿吼村頭上。
從前在阿吼村,吃飯基本靠豆,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
阿吼村第一書記王小兵來自國家電網,彝族名字叫阿蘇伍各。“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王小兵多方征求意見,反復推敲方案。脫貧攻堅“334”精準幫扶模式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334”即第一個“3”表示“科學+綠色+可持續”的幫扶理念;第二個“3”表示“支部共建、產業共進、文明共創”的“三力共推”扶貧舉措;“4”表示“公司+合作社+電商+農戶”的產業發展幫扶機制,形成可復制、可持續的精準扶貧模式。
首先,阿吼村開展了養殖勞動競賽。“阿吼村的兄弟姐妹老少爺兒們,”王小兵有力地揮了揮手,“今天,我們給貧困戶第一次發雞苗,以后還會給大家發豬苗!注意哈,每只雞苗我們都登記了的,是有戶口的。每家領回去養大了,我們按市價回收。”
“我們這次要開展勞動競賽,看誰養的雞賣的錢多,看誰養的雞成活率高,我們在第二次發雞的時候將給予400元、300元不等的獎勵。成活率最低的,我們要批評,要給他家亮黃牌,再發雞這家就沒份了。”
然后,根據四川農大教授考察后的意見,黨支部決定開建產業園,種百合、羌活和貝母。
試種工作順利推進,而合作社的建設卻遇到了困難。73戶貧困戶近半數不愿意加入合作社。
“我們阿吼村祖祖輩輩都是土豆填肚皮,養雞換鹽巴。”貧困戶曲木阿各莫跳起腳反對,“大家說,誰家種過百合、羌活?要是沒有種出來,誰賠?”
王小兵鼓起勇氣,第7次上門去找曲木阿各莫。一番梳理下來,曲木阿各莫得叫王小兵“阿普”(即爺爺)。曲木阿各莫忙把王小兵請到火塘上首上坐。
“曲木阿各莫,你是個聰明人啊。”王小兵慢慢開導,“我們成立合作社就要讓大家像這把筷子一樣,抱成團,都脫貧。”
曲木阿各莫和所有的貧困戶都加入了合作社。貝母花開的季節,堆在阿吼村貧困戶臉上的笑容厚了起來,一層又一層。
阿吼村再次發放豬苗、雞苗的時候,貧困戶們走路腰桿都是直的,臉上自信滿滿。
成活率達到100%的貧困戶獲得近2000元的收入,還身戴大紅花站在臺上,州上和縣上來的領導笑容滿面地把獎金雙手遞給他們。貧困戶吉覺阿牛木走下領獎臺,激動得渾身發抖。多年來,一直被貧困壓得抬不起頭。在領獎臺上,給她發獎的領導在問她有啥困難時她沒猶豫就搖搖頭,說,相信只要自己勤勞,自己和孩子就一定會過上好日子。
2017年12月,修建了一年的阿吼村集中安置房竣工了。
貧困戶每戶一棟,73棟精致的小樓房,在阿吼村黨支部后面形成一個扇形,就如一幅山水畫掛在那里。阿吼村黨員和積極分子包干到戶,每人負責幫幾家貧困戶搬遷到新房子。
王小兵負責吉覺阿牛木和博立五且家的搬遷。看到兩個小女孩樓上樓下跑來跑去,在客廳里反復按著電視機的遙控器,不時在廚房的菜板上偷肉吃,王小兵覺得,幸福有時候很簡單。
2018年元旦,阿吼村合作社第一次分紅。當時投入200元的貧困戶,每家分得現金1450元,后來投入300元的非貧困戶分得現金800元。所有人家還都分了500斤優質土豆等物資。
2019年,阿吼村人均收入8000多元。
這天,是王小兵最開心的日子。
縣城影樓攝影師主動免費來給阿吼村這兩年結婚的18對新人拍婚紗照。拍照前,王小兵站在百合花叢中,叉著腰,嚴肅地說:“今天,我宣布:阿吼村不但摘掉貧困村的帽子,還把‘光棍村的帽子扔到山腳下了,并且永遠不再撿回來。”
“明天,你好!”18對新娘新郎朝著天空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