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陳偉
4月的貴州省岑鞏縣,新枝吐翠,草木蔥蘢,到處蓬勃著生長的力量。
入春以來,岑鞏縣堅持防疫、生產雙線作戰,在電子科技大學、浙江省建德市等幫扶單位及社會各界的傾力支持下,全縣精準施策,靶向發力,深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不斷調優生態布局、調佳產業結構、調綠發展底色,奮力奪取戰疫戰貧雙勝利。
一朝春醒,萬物清明,春耕春種正當時。
在天馬鎮白巖坪的2000畝壩區,工人們正搶季節、抓時令,抓緊在煙地里打窩、放苗、移栽,一片繁忙的春種景象。
“烤煙是個好產業,去年我種了60畝,純利潤五六萬元。今年我又種了72畝,預計利潤有10萬元左右。”正忙著煙苗移栽的老煙農代廷權高興地說。
天馬鎮是岑鞏縣面積最大的優質烤煙主產區,烤煙產業是鎮里的傳統主導產業之一。天馬鎮將壩區產業結構調整作為深化農村產業革命的主戰場。
“今年全鎮計劃種植優質烤煙5500畝,目前已落實種植主體86戶、面積4600余畝,爭取4月底全面完成烤煙移栽任務。”天馬鎮人大主席陳浩說,為提高壩區綜合經濟效益,該鎮以優質烤煙和優質稻為主導,今年計劃引進市場主體種植百合1500畝以上,通過合作社以訂單模式種植蔬菜500畝以上。
圍繞優結構、創品牌、增效益目標,岑鞏縣充分利用51個、200畝以上壩區50264畝的自然資源與區位條件,以市場為導向,著力壯大雜稻制種、優質烤煙、精品水果、“兩茶”、蔬菜、生態畜牧業六大傳統支柱產業。同時,搶抓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積極發展種桑養蠶、食用菌、牧草等新興特色產業,推動群眾實現產業持續增收。
同時,該縣著力將200畝以上壩區培育成為全縣農業現代化樣板田、科技田、效益田。
2020年,創辦樣板壩區兩個,確保每個壩區年均產值達8500元以上,樣板壩區每畝1.2萬元以上,200畝至1000畝壩區主導產業規模占80%以上。
目前,全縣共流轉壩區土地45515.6畝,200畝以上壩區完成種植面積11957畝。其中,種植蔬菜4159畝、蠶桑1060畝、牧草4134畝、精品水果2598畝。已落實烤煙種植主體312個、18191畝,落實雜稻制種1.7萬畝。
綠色提款機
“第一批獨芽已經采完,接下來要采摘一葉一芯。”客樓鎮下寨村村民成軍喜上眉梢。他經營的300畝生態茶園又到了采收季,第一批春茶已經采摘結束,共收獲干葉300多斤,已銷售100多斤,收入6萬余元。
成軍的茶園位于下寨村的仙鏡坡,是岑鞏縣海拔最高的茶園,最高點海拔1100米。茶園常年云霧繚繞,晝夜溫差大,空氣清新,遠離污染,加上沙質土壤,為茶產業發展提供了理想的環境,使得這里產出的茶葉天然養分多、品質佳、口感好。
目前,成軍成立了岑鞏縣青嶺茶葉有限公司,購買了茶葉加工設備,并成功注冊高山客樓云霧茶品牌,產品遠銷深圳、上海等沿海地區。

岑鞏縣客樓鎮高山云霧茶采摘。
“這300畝茶園,有100畝是老茶園改造來的,200多畝新建茶園全部是政府免費提供的茶苗,并補助了有機肥,修通和硬化了到茶園的產業路,還為茶園修建了蓄水池。”成軍說,生態產業這棵搖錢樹,離不開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要加大產品精深加工,進一步提高產品附加值,不負青山抱金山。
茶產業不僅給昔日荒山披上了綠裝,讓成軍從農民變成產業振興的領頭雁,茶園也成了村民們的“綠色提款機”。
茶園每年都可采收3季,每到采收時節,下寨村及鄰村的村民都來采茶。“我們現在是采一葉一芯,采一斤鮮茶有20元收入,一般一天能掙100多元,昨天我還采摘了5公斤鮮茶,賺了200元呢!”客樓鎮兩江村村民舒銀珍采了10多天的茶葉,對她來說,能在家門口輕松掙錢,是一件很高興的事。
不負綠水青山,方得金山銀山。通過生態引領、綠色發展,目前,岑鞏全縣建有茶園3.7萬余畝,發揮經濟效益的茶園3萬余畝,片片新綠已成為助農增收的“金葉子”。
近來,注溪鎮中寨村的“兩委一隊”很欣慰,農村產業革命開啟了新征程。該村共發展油茶面積2000余畝,涉及全村21個村民小組,實現油茶產業全覆蓋。今年,該村通過茶藥聯姻,在油茶基地套種黃精200畝,為打造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的“產業常青藤”奠定了基礎。
八山一水一分田,曾是注溪鎮中寨村的真實寫照。該村曾是岑鞏縣8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地處偏遠、山高坡陡、耕作條件差、人均耕地少,村民長期以種植水稻、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為主,沒有穩定、高效、覆蓋全村的主導產業,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村集體收入基本為零。
“產業結構調整不但要實現全村全覆蓋,還要打好長短結合、林下種植系列組合拳。”中寨村脫貧攻堅作戰隊常務副隊長鄧慶波說,該村把產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將油茶產業作為“一村一品”特色產業來重點打造。

岑鞏縣注溪鎮中寨村村民在油茶基地套種黃精。
今年,通過政府免費提供油茶苗和技術指導服務,該村新增油茶種植面積1400畝,涉及農戶400余戶、1600余人。
思想一變天地寬,綠滿山川滿眼春。岑鞏縣突出將油茶產業、林下經濟作為產業扶貧的重中之重,全縣現有油茶種植面積4.1萬畝,預計今年完成新增油茶種植面積2.5萬畝。
同時,中藥材、生態家禽、食用菌等產業“借林生長”,按照“村有百畝、鄉有千畝、縣有萬畝”要求,全縣制定出今年林下經濟推進100萬羽林下養雞、1000萬棒林下食用菌、1萬畝林下黃精和1萬箱林下養蜂重點項目建設。
目前,岑鞏規劃建設林下經濟百畝示范基地128個,千畝基地13個,規劃面積10萬畝,完成百畝示范基地106個,千畝基地完成5個,完成林下中藥材種植11583畝、養雞存欄18.3545萬羽、食用菌11.42萬棒、養蜂9922箱。
連日來,岑鞏縣注溪鎮周坪村的思州柚和雜稻制種基地甚是熱鬧,省州兩級科技特派員們將流動課堂搬到田間地頭,面對面地向農戶傳經送寶,對思州柚及雜稻制種產業發展把脈問診,對癥下藥開良方。
“柑橘科果樹若患黃龍病,傳染性極強,病菌發展迅速,果樹一旦感染,就會很快毀掉一片果園。”黔東南州科技特派員劉壽軍說,盡管果樹看著堅挺粗壯,生機勃勃,思州柚一旦感染了黃龍病,會嚴重影響果農的經濟效益。
“通過培訓學習,我們了解到現在市場上賣的砂糖柑很多帶有黃龍病病菌,砂糖柑不要帶到柚林去吃,否則果皮腐化容易讓整片果園感染黃龍病。”果農吳志軍說,在接下來的果園管理中,要著重做好果樹的病蟲害預防工作,讓自己種的10多畝柚子,產量產值實現雙增收。
思州柚和雜稻制種產業是岑鞏縣的傳統優勢主導產業,以龍江河沿岸的注溪鎮周坪為核心區和示范區,該縣從1976年開始引進發展雜稻制種產業,1997年開始培育發展思州柚產業。
通過技術賦能,打造產業標準化基地、開展品質提升項目等措施,該縣傳統主導產業成為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的產業常青樹。
作為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縣,岑鞏全縣每年發展雜稻制種產業穩定在3萬畝以上,覆蓋農戶一萬余戶,雜交水稻種子年產值一億余元,產品遠銷越南、緬甸、老撾、印尼、馬來西亞等國。
同時,思州柚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等殊榮。目前,全縣共發展思州柚4萬余畝,惠及農戶3750戶。為確保黔貨出山,該縣積極引進京東商城、蘇寧易購等大型電商企業7家,新增農村電商服務站點81個,依托“電商+品牌”銷售方式,讓果農逐步實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