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全
“請總書記放心,我已實現脫貧,還要努力奔小康!”近日,在接受《人民日報》記者回訪時,清遠市連樟村貧困戶陸奕和底氣十足地說。2018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連樟村時走訪了陸奕和一家。
時隔一年多,陸奕和一家依靠黨的好政策,憑著自己的辛勤勞動,大力發展麻竹筍、中藥材和大棚蔬菜等產業,一家六口人年收入已超過11萬元。
陸奕和的脫貧故事是清遠市作為國家級扶貧改革試驗區在深化扶貧改革上的一個成功案例,也是近年來清遠市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生動實踐和真實寫照。類似這樣的脫貧故事在清遠比比皆是。
清遠市位于廣東省西北部,屬于粵北山區,是珠三角之門戶,少數民族之鄉,喀斯特地貌之域,廣東扶貧“雙到”的發源地,下轄8個縣(市、區),全市總人口443萬,其中農業人口271萬。2013年以來,尤其在“十三五”期間,清遠市以建設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為契機,全面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注重改革,積極探索,緊緊圍繞創新完善基層減貧治理體系重大命題,創新扶貧責任落實機制、社會動員機制、動力激發機制、利益分享機制、融合發展機制、脫貧長效機制,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扶貧開發與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有機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協調促進的良好發展格局。
2013—2015年減貧17.8萬人,2016—2019年減貧12.59萬人。能取得如此明顯成效,與清遠推行的“六個創新”密不可分。
創新責任落實機制,強化攻堅組織保障。清遠市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創新實施“雙聯雙單雙促”責任落實機制。實施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聯村包戶、定點扶貧,2016年全市從市直機關單位選派230名正科級干部到貧困村中任第一書記和工作隊長,建強基層組織、發展特色產業、落實幫扶政策、為民辦事服務、化解基層矛盾。實施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方案任務清單,細化行業部門幫扶任務,明確時間節點,列賬督辦,逐項推進。每周通報工作進展情況,每月落實辦結相關工作,每季度開展扶貧督查,強化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和工作落實。
創新社會動員機制,強化攻堅合力支撐。用好“6·30廣東扶貧濟困日”和“10·17全國‘扶貧日”活動兩個重大平臺,充分發動、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脫貧攻堅,僅2019年就募集扶貧善款1.21億元。深入推進“百企扶百村”“萬小企扶萬農戶”“冬日暖陽”等活動,全市有114家企業與連山連南兩縣的1895戶有勞力貧困戶進行了結對幫扶,興辦碧桂園職業技術學院為全市397名貧困家庭子女提供全免費的高等教育機會;抓住國家“雙區驅動”和廣清一體化戰略契機,深入推進消費扶貧行動,對接唯品會、阿里巴巴等電商平臺,推動快遞下鄉、電子商務進村,調動各類企業積極參與銷售扶貧農產品;通過農村電商、農產品展銷會、訂單對接、大灣區“菜籃子”工程等渠道,推動貧困村優質的農產品向城市流動,僅2019年消費扶貧金額就達15.58億元。實施人才戰略工程,鼓勵本土人才返鄉創業、參與脫貧攻堅;深化“廣清對口幫扶”,借“入珠融灣”東風,更好地向貧困村注入技術、信息、資金、人才等資源,實現城鄉人才的良性互動。
創新動力激發機制,強化發展活力支撐。深入推進全員勞動技能培訓、田間農業使用技能培訓和“訂單式”培訓等模式,實現“培訓一人,輸出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僅2019年,共對有勞動能力貧困人口37103人進行全覆蓋技能培訓,連南“繡娘”、碧桂園“粵菜師傅”培訓等已成為當地特色品牌。建立產業和就業“雙獎補”制度,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完成種植或養殖項目達到一定規模的,最高可獲得4500元的獎補資金;實現穩定就業的最高可獲得3500元的獎補資金,有效調動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創新利益分享機制,強化帶貧益貧能力。按照“一戶一地、多塊變少塊、分散變連片”的思路,對貧困地區承包土地進行整合整治,全市累計整合耕地169.1萬畝,其中261個相對貧困村共整合土地35.2萬畝,有效解決了山區地區土地細碎化問題,為適度規模經營奠定了堅實基礎。加快培育和壯大貧困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產業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近幾年累計建設產業扶貧項目11萬多個,通過產業帶動有勞動力貧困戶年戶均增收超過5000元。
創新融合發展機制,破解城鄉二元結構。近年來,清遠牢記總書記囑托,將連樟村及連江口鎮、黎溪鎮、下太鎮和鐵溪林場作為全市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樣板區,并以連樟村為重點,大力實施“1+1+5”行動計劃,通過黨建引領,全面深化改革,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財產權益同權化和鄉村經濟發展多元化發展,目前整個樣板區得到融合發展,為有效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與做法。
創新脫貧長效機制,鞏固穩定脫貧成果。清遠市注重探索脫貧長效機制,市委市政府于2011年率先出臺《關于建立和推進扶貧開發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清發〔2011〕14號)。近年來,繼續圍繞穩定脫貧的目標,進一步完善穩定長效脫貧機制,重點在制度保障、產業增收、金融扶持、技能培訓、社會扶貧、內生動力等六個方面進行探索與創新,提出在幫扶工作結束后,確保在貧困村實現“六個留下”。同時,注重以點帶面、點面結合,著力打造一批扶貧改革典型,2015年創建了兩個扶貧改革示范鎮和40個扶貧改革示范村;2019年創建了英德市連江口鎮連樟村等6個扶貧改革示范基地,評選出清新區太和鎮坑口村毛竹產業扶貧項目等40個扶貧改革創新項目。

首批國家級扶貧改革試驗區—清遠市市區全景。圖/李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