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韻之
為滯銷農產品緊急打通數字供應鏈、開展線上線下產銷對接、創新“藍海”就業用工平臺、開展“愛心助農”計劃、推出“脫貧春雷計劃”……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阿里巴巴利用平臺優勢,探索出一條由政企學聯合各地貧困戶,共同打造產業數字化升級的新路徑。
秭歸,地處湖北省西部,是國家級貧困縣,曾屬湖北省37個重點貧困縣之一。雖已于2019年4月29日脫貧摘帽,但鞏固脫貧成果的任務依然艱巨。
疫情暴發后,秭歸縣17萬噸成熟的臍橙無法采摘和銷售。3月2日,在當地政府指導下,阿里巴巴聚劃算聯合阿里各部門與當地農戶、商家配合,啟動緊急救援方案。嚴格遵循每畝果園不超過15人的規定,在做好防護、數字監控的基礎上,有序開展采摘。全程采用上線“云品控”技術,規范采摘、分選、包裝等過程,傾斜流量支持,使秭歸臍橙登上淘寶“吃貨助農”平臺和盒馬鮮生門店,累計銷售量超過300噸。
“吃貨助農”平臺是阿里巴巴“愛心助農”計劃中的一環,該計劃將貧困地區擺在重要位置。自2月6日起,阿里啟動10億“愛心助農”資金,聚合淘寶、天貓、盒馬等20多個業務力量,為包括湖北在內的20多個省份的1900多款農產品打造緊急供應鏈,搭建起線上線下融合數字化銷售矩陣。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截至3月10日,全國范圍內累計滯銷農產品85萬噸。其中,淘寶天貓累計售出10萬噸,占到總規模的近八分之一。
5月13日,阿里推出“脫貧春雷計劃”,助力脫貧攻堅沖刺“最后一公里”。
針對脫貧攻堅沖刺階段的實際需求,此次發布的“脫貧春雷計劃”包括,在全國建100個“村播學院”。“村播學院”將培育10萬名農民主播;建設數字化農業基地,打造50個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100個“藍騎士村”,面向貧困縣提供10萬以上就業崗位;提供AI標注師、淘小鋪等10萬個新型數字化創就業機會等,均是阿里巴巴脫貧基金成立兩年多來不斷打造的可持續、可參與、可借鑒的互聯網+脫貧模式。
2019年6月,阿里還創新脫貧特派員制,將資深員工派駐國家級貧困縣定點參與扶貧,助力互聯網脫貧模式落地、生根。阿里將繼續派駐第二批脫貧特派員,長期駐扎貧困縣,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通過引入電商、女性、生態、教育、健康等互聯網脫貧模式,助力實現脫貧致富。
阿里巴巴脫貧基金執行秘書長孫利軍介紹:“我們幫助貧困縣上行的農產品現已覆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的16.8萬個品種。舉辦的‘愛心助農、‘暖春守胃戰等活動帶動大量消費者參與其中。觸達準、見效快。”
搭好平臺是保障,穩定就業是根本。疫情期間,為穩定就業,阿里持續創造靈活高效的用工模式。通過“藍海”就業數字化共享平臺,阿里本地生活2月初向20萬線下實體店鋪開放“用工”需求。據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僅盒馬就通過共享員工模式,接納了來自西貝、溫莎KTV等40多家企業、超過5000名“共享員工”加入盒馬用工隊伍。
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就業蓄水池”的作用。3月初,阿里本地生活與甘肅省勞務辦合作,在武威、隴南、臨夏等地發布“餓了么”用工信息;在貴州榕江縣探索培養貧困村勞務經紀人,開展帶薪培訓和招聘費滿月支付,疊加就業扶貧政策和企業扶貧措施。

2017年12月1日,阿里巴巴脫貧基金成立儀式。
孫利軍透露,在加大就業扶貧力度、激發欠發達地區和農村低收入人口發展的內生動力方面,阿里在進行一些嘗試。“盒馬幫助貧困地區培養電商人才,讓更多的農民成為‘面朝屏幕、背朝計算的‘新農人,從‘靠天吃飯變為‘靠技術吃飯。挖掘數字就業機會,幫助貧困女性通過互聯網實現居家創就業等各項探索也在穩步推進。”
阿里巴巴將繼續深入推進直播助農等電商脫貧模式,同時攜手餓了么在貧困縣培育“藍騎士村”、繼續推進AI數據標注基地建設等方式,創造新型鄉村就業機會,帶動增收致富。
疫情期間,“縣長上直播”“農民當主播”的直播脫貧模式從淘寶走向全國。據統計,2019年,“村播計劃”累計舉辦160多萬場公益直播,覆蓋2200個縣域,帶動農產品上行60億元。疫情期間,各地貧困縣縣長積極利用阿里平臺直播,為拓展農特產品銷售渠道注入新動力。
同時,“擼起袖子的”還有農業領域的院士專家。在摸排農產品滯銷信息和科學傳播農產品知識方面參與到“愛心助農”計劃中。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鄧秀新院士為代表的30位農產品領域專家組成的專業團隊,累計摸排了700多條滯銷農產品信息。
疫情期間,阿里還先后組織雪梨等頭部女主播、1萬名各地農民,以及10萬網絡女淘客參與,累計帶動1000萬女性消費者通過電商平臺購買農產品。
阿里通過調動經濟體的每個單元,借助平臺資源,將科研院所、平臺商家、公益機構等多方力量廣泛連接起來,推動社會資源共同參與到脫貧事業中。阿里打造出社會脫貧“新樞紐”,為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創造了平臺與入口,使阿里巴巴脫貧模式覆蓋到更多的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幫助貧困地區實現脫貧致富愿景。
數字化在抗疫和扶貧兩場大考中發揮了正能量。阿里巴巴領銜的數字技術如同點點微光,匯聚成抗擊疫情的璀璨星河:在產地端,聯合圓通等快遞公司打通了“助農綠色通道”,推出農產品專線直達,幫助農民將新鮮農產品從原產地直接用大貨車送到目的地城市;在消費端,阿里本地生活平臺在全國范圍內堅持運營,線上不打烊,線下不斷配,平臺所擁有的城市最后100米毛細血管供配能力經受住了考驗,成為各地保障民生的關鍵力量和重要城市基礎設施。
阿里數字技術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和演練,積累了扎實的“數字化聯合作戰”的經驗,打出一組漂亮的“扶貧抗疫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