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增威
每一位教師都知道,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如何備好每一節課,使學生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確實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對于小學數學科來說,在備課時,教師必須經過周密思考,精心設計好教學過程,充分細致地做好準備工作,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有效避免上課目的不明確、重點不突出、語言不準確的情況。多年的教育教學工作經歷,我認為教師備課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應注重對學生的啟發性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當前在教師的備課中,教師們比較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然而,教師們設計問題情境的主要目的僅是為了引入新課的需要,因此,常常是當學生有了求知的欲望,教師便急不可待地講解開了。因此,教師在備課中要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而動力應該是自始至終的,問題也就應貫穿學習的全過程,以問題為主線,通過主動的探究來解決問題;同時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激發深層次的需要,并通過教學來生成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在教學新知識的備課環節,教師應留下適當“時空”。因為只有問題空間的開放,學生才能進行自由的、發散的、富有創造性的思維。如在教學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后,教師往往會布置這類題目給學生思考:一個長方體紙箱,長、寬、高分別是8分米、6分米、4分米,這個紙箱的表面積是多少?它的體積是多少?我備課時將題目改為:設計一種新紙箱,要求正好能裝48個棱長是1分米的小正方體,請你設計出最好的方案。在上題中,所設計的問題是要學生設計最好的方案,至于什么是最好的方案是不確定的,學生可以從形狀是否美觀、攜帶是否方便、材料是否更節省等多方面多角度地進行思考。即便是從節省材料的角度考慮,學生為了設計出材料最省的方案,又必須考慮共有多少種不同的設計,在通過計算其表面積后作出選擇等。應該說,這樣的問題給學生的思維空間是非常大的,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大有益處。
三、應注重對學生預設問題的趣味性
例如,我在教學小學數學第八冊第五單元《三角形的認識》這一節課時,在學生通過實物充分感知三角形后,我問:“給出三根小棒,你們一定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生:(異口同聲)“能!”我請一位學生到投影儀上進行演示,該生在將三根小棒圍成一個三角形后得意地看著我,我鼓勵道:“還真的圍成了一個三角形,請你告訴大家,給出三根小棒你一定能夠怎樣?”該生響亮地回答:“我一定能夠圍成一個三角形。”我接著問:“想不想再圍一個三角形?”他高興地說:“好!”于是我給出了另外三根小棒,該生毫不猶豫地動手擺弄著,可是連上了這頭卻斷開了那頭,圍了一陣子始終沒有圍成。最后,終于說:“這兩根短的小棒太短了,所以圍不成。”底下的學生看著操作演示,不時地笑出聲來。這樣,憑借直觀和空間想象,學生自然會總結出“在三根小棒中,比較短的兩根小棒長度的和,必須大于最長的那根小棒,這樣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的想法。
四、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性
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圣殿。教師備課時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因此,作為數學教師,也要把備課鎖定為“關注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設,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目標。通過幫助學生體驗前人在生產、生活、生存及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積累的對世界認識的經驗和知識,感悟生命的真諦。通過數學觀念的恰當構建,提高對世界觀的認識和解讀能力;通過數學方法和技能的有效把握,培養對世界進行改造和創造的能力;通過數學思想方法的逐步滲透,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科學的方法論。在數學文化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學生的智能會得到不斷的滋養,才干會得到不斷的升華,人格會得到不斷的健全和完善。
總之,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就必須真正備好一節課,既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