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競雄 劉詠蓮
【摘要】近年來,知識的轉型與爆發無不牽引著音樂教育的改革。本文從知識轉型的視角來解讀我國的音樂教育審美哲學,以現代知識型與后現代知識型這兩次轉型來闡釋我國音樂教育應是以多維度、注重本土音樂來看待音樂教育。
【關鍵詞】知識轉型;審美音樂教育哲學;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7-0247-02
【本文著錄格式】伍競雄,劉詠蓮.知識轉型視野下我國的審美音樂教育哲學[J].北方音樂,2020,04(07):247-248.
《知識轉型教育改革》一書是石中英先生探討知識與教育關系的重要的哲學研究中的一個課題,本書闡述了三次知識轉型即古代知識型、現代知識型和后現代知識型。每一次的知識轉型與當下我國的審美音樂教育又是如何聯系與發展呢?下面本文將從知識轉型的視角進行解讀。
一、知識轉型的概念與內涵
人類歷史上共有三次知識轉型。即古代知識型被稱為是“形而上學知識型”,也是第一次知識轉型。第二次知識轉型的到來也必然是在批判形而上學知識型的絕對性、終極性上產生的新的知識觀——科學知識觀即現代知識型。這種知識是客觀的、普遍的也是價值中立的,但是對人文知識和社會方面的缺乏卻為這次知識轉型埋下了巨大的隱患。從18世紀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盧梭就曾對科學產生進步的問題做出了否定性的回答,再到19世紀德國思想家狄爾泰提出“精神科學”,直至20世紀下半葉更是對科學知識型的質疑達到高峰。隨著對現代知識型的不斷批判與反思,第三次知識轉型悄然而至即“文化知識型”也稱之位“后現代知識型”。是持有一種更為開放、多元、尊重差異性的態度。提倡把知識作為文化來理解,并且處于特定的社會環境背景下。
二、現代知識型與我國審美音樂教育哲學
眾所周知社會每一次的轉型都與當下的時代背景、政治、經濟生活等等都密切相關連,而知識轉型也亦是如此。現代知識型即科學的知識型,所接受的是科學性、理性、確定性的知識。而影響當下現代教育的改革可以說就是以科學知識為主要內容,以滿足個體和社會的世俗性需要為主要目的,以大眾化為主要發展方向,以理性啟蒙為主要理念的教育。現代教育的基本精神就是科學主義、功利主義、普遍主義和客觀主義的。對當今我國音樂教育的影響也是最為深遠的,最為典型的則是在某個時期一直崇尚和應用的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甚至到現在依然還無不滲透著審美音樂教育的“影子”。
(一)歐洲中心主義的“殖民”
我國近現代的音樂教育是從學堂樂歌開始的。當時在政治上,由于“維新變法”運動、經濟上,國力落后、經濟衰敗,人們的物質生活不能滿足個體因此更加讓知識分子們意識到要加快教育的改革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政府開始廢除舊的教育制度主張效法歐美的教育制度,引入很多歐美、日等國的曲調,隨之西方的現代科學知識也傳入中國。而審美運動從19世紀50、60年代開始,70年代發展到其巔峰時期。隨之產生的一系列現代知識型即科學的知識涌入全世界。我國學校音樂教育更是以西方的樂理知識、視唱練耳、音樂技巧充斥著我們的音樂教學。大量的學習西方的五線譜運用到我們的民族音樂之中,聽音樂要求學生想到它的曲式結構、和聲、旋律這種聆聽音樂的方式來感受音樂的美的存在無一不滲透我們的音樂教育思想。很顯然“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已悄然進入我們的生活并息息相關。它的哲學基礎是建立在笛卡爾以來的認識論的普遍主義哲學上的。課堂上音樂用單一方式去欣賞;聽眾以單一的模式進行反饋;世界上所有不同文化的音樂用單一的角度去解讀。審美的音樂教育認為從審美角度聆聽音樂是最有價值、最合適的或最有音樂性的聆聽,這種觀點是一種標準化的假設,而不是對世界各種音樂過程的真實描述。曾經在教學中采用“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教師作為主體,學生就是“客體”,教師一味的灌輸知識,學生僅僅是聽、記。從來沒有自己的思考也沒有和老師溝通、交流和對話導致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分開的,就如同審美的音樂教育主張音樂聽賞,把音樂即音樂作品,把它僅僅作為一個客體來認識即“主客二分”。時代在變化,世界上是不存在一種獨立的普遍的衡量標準。
(二)審美語境下的音樂教育
現代知識型對應的是現代教育即科學教育,具有科學性、世俗性和普及性三大特征。相對應的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認為它是主導地位的、客觀的、普遍的。我們用西方所倡導的“審美為標準”去衡量中國傳統的音樂,它的旋律是怎樣的?調式是怎樣的?這是可取的嗎?東方有自己的音樂美學“天人合一”,西方的音樂美學則是“人定勝天”,倆者有著明顯的差異性。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是沒有辦法以“審美的標準”來評判二者誰更勝一籌。
正是這種“歐洲中心主義的殖民”讓人們認為西方的知識是最“科學、先進”,而我們在日常的音樂欣賞中也無不用這種音樂審美來看待音樂作品。審美音樂教育把音樂看成是客體的,和其它任何都無關僅僅只看重音樂作品的本身。這正和現代知識型不謀而合。
三、后現代知識型與我國審美音樂教育哲學
正因為科學知識型本身的內在缺陷,在音樂教育過程中隨著對音樂概念、功能等進一步的多樣性的認識再加上有音樂人類學等學科的出現,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意識到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的不足與缺陷。對當下社會時代的背景的轉變以便適應當下社會,不可能是一塵不變的。即從強調科學的知識型轉向文化的知識型。
(一)知識霸權的解構
后現代知識型是一種文化的知識型,它的出現標志著第三次知識轉型。突出知識的多樣性。認為世界上的每一種音樂都有它的存在方式和生存語境沒有所謂的“高級”和“低級”之分。正如當下愈演愈烈的“中美貿易戰”,因為中國企業的崛起,美國認為自己的知識霸權地位被“威脅”,以美國優先為原則的美帝國用做出限制中國企業崛起的行動,就如同“歐洲中心主義殖民”一樣,音樂課上用西方的十二平均律來衡量音準的問題等來囊括所有不同文化的音樂以一種方式去評價它,這是荒唐的,也終將會被社會格局的變化而打破!
(二)多樣性的音樂與文化
后現代的知識型關注多樣性和差異性,當今世界是一個多元的社會,絕不僅僅是單一的獨立的個體?!拔拿饕蚨鄻佣涣鳎蚪涣鞫ヨb,因互鑒而發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鑒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音樂教育更是要如此。要相互平等、尊重的看待對方的音樂,要保持包容、互學的態度,要具備批判與創新發展的精神。
四、結語
審美音樂教育哲學是建立在“主客二分”“主體與主體”的基礎之上,這已經對當下的音樂教育引起了足夠的重視。在此,筆者主要從知識轉型的兩次視角為契機粗淺的對當下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做出闡釋。當今世界是多元的、平等的,文化也應該是百花齊放,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因此我們應該相互平等的、尊重的看待彼此的差異,把音樂置于文化中,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音樂教育才能有更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石中英.知識轉型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管建華.“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批評與音樂教育的文化哲學建構[J].中國音樂,2005(4).
[3]管建華.中國音樂人類學主體性的反思與建構[J].音樂藝術,2017(2).
作者簡介:伍競雄(1994—),女,漢族,安徽省蕪湖市人,安徽師范大學在讀碩士,安徽師范大學,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劉詠蓮,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