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映雪 陳昌豐
摘要: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對為人民謀幸福初心的堅守過程也是對人民幸福觀的闡釋和發展過程,形成了人民幸福觀特定的歷史邏輯、理論內涵和價值主張。首先,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民幸福觀緣自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對中國人民生存與發展境遇的深刻反思與關切,在救亡圖存到偉大復興的歷史邏輯中對人民幸福真理的尋求和發展;其次,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幸福的理論,形成了人民主體思想與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相結合的人民幸福觀;再次,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民幸福觀主張,在價值排序中,集體幸福處于優先地位,這既是我們黨的本質屬性和價值取向的體現,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屬性和目標指向,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和共享發展的應有之義。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民幸福觀;歷史邏輯
中圖分類號:D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494(2020)01-0025-05
人民幸福具有社會歷史性,是每一個時代具體的現實的幸福,但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變的初心。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民幸福觀緣自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對中國人民生存與發展境遇的深刻反思與關切,也是我們黨歷來以服務人民為宗旨的理論呈現和價值追求。因此,人民幸福不僅是一種狀態,更是在實現這種狀態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歷史必然性的結果,體現了從救亡圖存到偉大復興的歷史邏輯中對人民幸福真理的尋求和發展,形成了人民主體思想與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相結合的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人民幸福觀。
一、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民幸福觀的歷史邏輯:從救亡圖存到偉大復興
1840年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大門之后,中國的近代歷史便籠罩在帝國主義侵略的陰影下,“反帝救國成了整個中國近代思想的壓倒一切的首要主題”[1]。在反帝救國的時代主題下,救亡圖存成了中國近代歷史的主旋律,在這條主旋律中有相當明確的歷史任務——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以及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因此,近代以來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就生發了從民族獨立到國家富強、從人民解放到人民富裕的理論和實踐需求,與之相對應的歷史邏輯是從中華民族的救亡圖存到偉大復興。這一歷史邏輯在人民層面,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創了從人民解放到人民富裕的大偉歷史進程,貫徹落實這一其歷史任務和奮斗目標意在追求人民幸福。
(一)從救亡圖存到偉大復興的歷史邏輯中尋求為人民謀幸福的真理
從救亡圖存到偉大復興的歷史邏輯進程中,近代中國的先進分子曾力圖尋求各種適合中國的救國真理。其中為了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歷史任務,農民階級、地主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相繼登上了歷史舞臺,但他們所發動的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以失敗告終。近代中國革命的失敗,是因為農民階級、地主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階級局限性以及所提出的各種救國主張對兩大歷史任務實現的不徹底,使之不能徹底地實現人民幸福。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證明,中國人民要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歷史任務,需要先進的階級及其政黨尋找先進的理論去開辟中國新的革命道路。
隨著五四運動的爆發,中國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而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先進分子從中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和實現人民幸福的真理。在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人民救亡圖存探索的必然產物,“從此,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中國人民就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2]13。中國共產黨人把“無產階級和勞苦大眾的解放、自由和幸福作為自己生活的最高原則和人生信仰”[3],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解放、自由和幸福的理論原則,認為只有依靠人民群眾的革命才能真正實現人民的解放和自由,而實現人民的解放和自由是人民未來邁向更加幸福、更加美好生活的邏輯起點,為完成近代以來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二)從救亡圖存到偉大復興的歷史邏輯中發展為人民謀幸福的真理
在救亡圖存到偉大復興的歷史邏輯中,中國共產黨在不斷實現人民幸福的過程中鞏固黨的執政根基,為人民謀幸福的內涵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實踐過程中得到升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基本原理,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對人民幸福的深刻認知轉化為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對此,毛澤東認為實現人民幸福首先要解決經濟上的問題,即“世界什么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4]。無論是在土地革命時期為改善蘇區人民生活而進行的經濟建設,還是在抗戰時期所進行的大生產運動,或是抗戰勝利后提出以土地改革的方式來實現耕者有其田的政治主張,以及新中國成立后進行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人民幸福所做出的努力。鄧小平把人民的利益作為衡量改革發展的根本標準,他關于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發展階段以及發展動力問題的闡述,關于社會主義本質和根本任務問題的科學論斷,都體現了實現人民幸福的價值追求。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其核心在于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錦濤提出科學發展觀,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來謀求人民幸福,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實現人民幸福。習近平圍繞著什么是中國夢、怎樣實現中國夢,提出了實現人民幸福的堅實基礎和前提條件,并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和行動指南,作為實現人民幸福的基本遵循,形成了以“美好生活”為核心內容的新時代人民幸福觀。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證[5],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對于為人民謀幸福和為民族謀復興的現實意義。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不懈追求,也是中國人民在救亡圖存過程中所追求的遠大理想目標,救亡圖存和偉大復興是統一的有機體,救亡圖存為偉大復興奠定了現實基礎,偉大復興是救亡圖存的必然追求。在救亡圖存到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盡管每個具體的歷史階段具有不同性質的社會主要矛盾,解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途徑和方式不盡相同,但是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變的初心,追求人民幸福是貫穿救亡圖存到偉大復興的一條基本線索。無論是在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還是在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钡纳鐣髁x建設和改革開放中,中國共產黨提出“人民解放”“人民富裕”“為人民服務”“小康社會”以及“美好生活”等,不斷充實、豐富人民幸福藍圖,其目的是將為人民謀幸福的奮斗進行到底。
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民幸福觀的理論內涵:人民主體思想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
在近代中國歷史進程中,人民幸福的歷史目標和價值訴求使中國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是有其歷史必然性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及其中國化,即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人民幸福之道,在從人民解放到人民富裕的偉大實踐中形成了人民主體思想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相結合的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民幸福觀。
(一)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人民幸福觀蘊含著人民主體思想
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對人民的幸福究竟是什么一直爭論不休,康德曾為此感慨道:“不幸的是幸福的概念如此模糊,以致人人雖然想到它,但是,誰也不能對自己所決定追求或選擇的東西,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條例一貫。”[6]究其原因,就是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人們在探討幸福時所運用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存在問題,即“舊唯物主義的陣營的人把幸福抽象化、永恒化,沒有從實踐方面理解幸福,唯心主義陣營的人則把幸福個人化、絕對化,沒有從現實的、感性活動本身理解幸?!盵7]。中國共產黨人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上,評判和揚棄了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幸福觀,建構了以作為歷史主體、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的人民為基礎的人民幸福觀。
首先,作為歷史主體的人民是獲得幸福的前提。幸??偸翘幱谝欢ㄉ鐣P系中的“現實的人”的幸福,但是,在數千年的階級剝削和壓迫的社會中,少數剝削者及其利益代表的統治階層占有生產資料并獨享幸福,以感覺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幸福觀來遮蔽“人民的現實幸?!保ㄟ^“英雄史觀”的意識形態論來否定廣大勞動人民的幸福享有權。因此,人民幸福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揭穿“英雄史觀”的歷史迷霧,揭示通過消除異化勞動,消滅私有制和資本奴役等實現人民自身解放的實踐途經,構建基于歷史唯物主義之上的幸福觀,即“歷史是以人民為主體創造自己幸福生活的歷史”[8]。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是唯物史觀的主要內容,“人民是歷史主體”揭示了中國共產黨“依靠誰”的歷史必然,是人民幸福觀的邏輯起點和核心要義,[9]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社會發展進程中,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為黨的執政理念和奮斗目標,將實現“人民的現實幸?!比谌氲轿覈鐣饕艿挠行Щ膺^程中,始終堅持和落實人民主體思想,準確把握人民獲得幸福的前提和實現人民幸福的奮斗向度。
其次,作為實踐主體的人民是創造幸福的源泉。勞動實踐創造了人類生活的一切,有了自覺性的社會實踐勞動,才談得上人的現實幸福,即人民的幸福“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10]154。人民的創造性勞動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進行的,因此人民幸福的實現也要以滿足人民的需要為出發點,將人民主體性的觀念力量轉化為物質實踐的生產力,即“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10]158。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勞動都能夠為人民創造幸福,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異化勞動只能給人民帶來不幸,即“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10]53。那什么樣的勞動才能夠為人民創造幸福?習近平指出:“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開創我們的美好未來,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始終為了人民,必須依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11]44因此,人民幸福不是“給予式”,也不是敲鑼打鼓就能實現,而在本質上是需要每一個人用勞動去創造,也只有發揮人民的首創精神,才能實現“人民的現實幸福”。中國共產黨人繼承了勞動實踐是創造幸福的源泉的思想,把人民的幸福奠基在勞動實踐的基礎上,以“幸福是奮斗出來的”賦予了幸福全新的內涵。
再次,作為價值主體的人民是幸福的評判者。人民既是幸福生活的創造者,也是幸福生活的享有者和評判者,是創造幸福和享有幸福的內在統一。歷史唯物主義在揭示人民是創造歷史的主體力量的同時,也闡明了社會實踐服務于人民主體的終極目標,即實現人民幸福是人民作為價值主體的內在規定,是作為歷史主體的人民進行實踐活動的最終目的和價值追求,而人民幸福與否應由人民來評判?!叭嗣袷莾r值主體”彰顯了我們黨“為了誰”的實踐路徑,是人民幸福觀的目標指向和價值旨歸[9],并貫穿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基本價值追求。從“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站在革命戰爭的最前線”,到“把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作為衡量做得對或不對的標準”,再到“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是否幸福作為評判幸福的標準,并以此嵌入到社會發展當中,這既映射了人民的主體性所具有的價值意義,又把握了人民幸福評判標準的價值向度。
(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人民幸福觀蘊含著以人民為中心思想
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人民主體思想,并在實踐中創造性地發展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關于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思想——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為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實踐打下了堅定的理論基礎,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通過近百年探索得出的人民幸福的實踐路徑。
首先,堅持人民立場是實現人民幸福的根本立場。幸??偸侨说男腋#P于幸福的探究就不能離開“什么人的幸福”和“怎樣的幸?!钡葐栴},在數千年的階級剝削和壓迫的社會中,少數剝削者及其利益代表的統治階層,以“英雄史觀”的意識形態來否定廣大勞動人民的幸福享有權,追求的是少數特權者的幸福,并以抽象的方式將幸福寄托于“彼岸世界”。馬克思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來考慮問題,提出了“人民的現實幸?!庇^念,在堅持人民立場的基礎上探索人類的解放和幸福,開辟了基于群眾史觀來探索實現“人民的現實幸?!钡膶嵺`途經。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為人民謀幸福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變的初心和價值追求,體現的正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提出,既是堅持人民立場的必然呈現,也是對為人民謀幸福初心的堅守,更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民幸福觀的新闡釋和新發展。
其次,實現人民利益是實現人民幸福的根本要求。以人民為中心意味著發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滿足人民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奮斗歷程,集中表現為通過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以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在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奮斗歷程中,實現人民利益和實現人民幸福之間蘊含著深刻的內在邏輯關系,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系統,即將人民的利益訴求轉化為黨的執政理念和奮斗目標,體現了黨在實踐中準確把握實現人民幸福的奮斗向度?!罢酒饋怼笔窃涳柺芘酆蛪浩鹊闹袊鴱V大人民最為幸福的時刻,為了實現人民擺脫奴役和壓迫的愿望,必須以人民的自由和解放作為黨的奮斗目標;“富起來”是擺脫貧窮挨餓的中國廣大人民最直接最現實的幸福訴求,為了讓人民過上富裕的生活,必須將人民利益作為衡量社會主義事業成敗的根本標準;“強起來”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實現新時代人民幸福的內在要求,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必須以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內容樣態和呈現方式來決定為人民謀幸福的奮斗向度。
再次,依靠人民力量是實現人民幸福的根本途經。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歸根結底是依靠人民的力量奮斗出來的。唯物史觀認為人民幸福是人民自己勞動實踐的結果,這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具有屬人的主體性品質,意味著人民的力量是實現人民幸福的根本途經,即人民創造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進行社會變革都只是手段,實現人民的現實幸福才是最終目的。把依靠人民的力量作為實現人民幸福的根本途經,既是對人民幸福主體地位的確認,也是在幸福觀上對以人民為中心的堅守,蘊含了“勞動——獲得”的邏輯,映射了人民的主體性所具有的本質力量和實踐意義,回答了怎樣實現幸福的問題。對此,習近平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盵11]4他還強調:“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開創我們的美好未來,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盵11]44因而,實現人民幸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思想,在具體實踐中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根本要求,既強調在發展中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為中心,又強調要充分發揮人民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人民歷史主體和價值主體的統一。
三、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民幸福觀的價值主張:集體幸福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民幸福的價值主張是“實現什么樣的幸福、怎樣實現幸?!眴栴}的核心范疇和方法論基礎,是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呈現,具有價值導向和行動指引的意義。中國共產黨的人民幸福觀主張,在價值排序中,集體幸福處于優先地位,既體現了黨的本質屬性和價值取向,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屬性和目標指向,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和共享發展的應有之義。
(一)集體幸福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本性和價值取向的基本呈現,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根本屬性的現實詮釋
在“人民的現實幸福”這一語境中的“人民”是指全體人民而并非個人。集體幸福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本性和價值取向的基本呈現,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根本屬性的現實詮釋,區別于西方個人主義的價值排序和政治主張,這兩種迥異的價值主張直接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根本屬性和價值取向的彼此對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理論自覺和政治抉擇。在西方的話語中,個人作為單獨個體的存在有著實存性的意義,具有首要的價值訴求和優先的邏輯地位,即“所有政治、社會和倫理準則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是個人,集體往往是抽象的名詞、最終仍然由個人所組成。”[12]在中國道路的語境中,“集體”是歷史主體的概念,堅持集體主義的人民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民幸福觀的主體性訴求。一方面,集體幸福——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實現,無法脫離人民的“合力”作用;另一方面,單個主體具體幸福的實現,只有在集體幸福充分實現的基礎上才能得到最為根本的保障。幸福首先表現為個人幸福,追求幸福是個人的事,然而“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0]139。因此,人民幸福應當具有社會價值尺度的含義,是個體幸福和集體幸福的統一。從價值排序上看,集體幸福和個體幸福是源和流的關系,集體幸福是人民幸福的最高實現形式,個體幸福只有融入集體幸福的事業中才能得到實現。從價值指向上看,社會主義社會中每一個現實的個體才是真正幸福的主體,社會整體發展和進步的最終價值指向是個人幸福的實現,即國家的富強和社會的進步,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每個人的幸福,為了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二)集體幸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也是共享發展的應有之義
人民的個人利益是多元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多樣的,但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一致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實現集體幸福最重要的體現。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2]1這表明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的價值追求具有內在統一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實現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幸福,人民要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實現自己的幸福。人民的集體幸福也表現在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上,改革開放之初提出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目標早已實現,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實現共同富裕。因此,必須解決貧富懸殊、城鄉差異、地域差距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為此,習近平提出共享發展理念,旨在使改革與發展成果更充分、更全面、更平等地惠及全體人民,在共建共有共享中實現人民幸福。同時,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人民幸福觀也蘊含著與世界各國人民和諧共處的幸福,習近平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正是對這一時代性、世界性幸福問題的回應,也是將人民幸福納入世界歷史進程中去理解的必然要求。
總而言之,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對為人民謀幸福初心的堅守過程也是對人民幸福觀的闡釋和發展過程,形成了人民幸福觀特定的歷史邏輯、理論內涵和價值主張。這種幸福觀緣自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對中國人民生存與發展境遇的深刻反思與關切,也是我們黨歷來以實現人民幸福為主導性的理論呈現和價值追求。
參考文獻:
[1]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284.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羅建文.從理論自覺到實踐自覺:對人民幸福要信而仰之[J].湖南社會科學,2017(4):17-24.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澤東早期文稿》編寫組.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270.
[5]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N].人民日報,2019-11-01(1).
[6]周鋪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366.
[7]馬進.馬克思的從抽象人的幸福觀到現實人的幸福觀[J].甘肅社會科學,2012(1):6-10.
[8]吳育林,呂培杰.論馬克思的人民幸福觀[J].學術研究,2019(5):30-36.
[9]陳昌豐,朱映雪.習近平的人民觀:堅持“人民主體論”與“人民中心論”的辯證統一[J].理論導刊,2019(2):70-77.
[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2]顧肅.自由主義基本理念[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21.
責任編輯何成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