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豪杰
一般來說,韓非之所以是先秦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是因為他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慎到的“勢”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學說。這固然不錯,但對于此中曲折,卻有些未能說盡,尤其是韓非與三位前輩的思想之間具體關系如何,也很難明白看出。關于這個問題,韓非自己曾做過集中的論述。在《定法》《難勢》兩篇中,他采用問答的方式,層層推進,闡明了他對于法、術、勢的理解,從而使我們了解到商、申、慎、韓思想的差異,也使我們明白韓非如何后出而轉新。
《定法》一篇討論的是商鞅之法與申不害之術,甫一開篇,提問者便拋出了“對于治國而言,申不害和商鞅的學說哪個更加重要”這一問題。對此,應答者給出了一個反問,人不吃飯,十天即死,不穿衣,寒冬則亡,問者所提的問題就像在問食物和衣服哪個對于人來說更重要一樣,實際上,對于治國而言,申不害與商鞅的學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在這段問答中,韓非順勢給出了自己對于“法”和“術”的理解:法主要是官吏遵守并用以治理民眾的,而術是人主用以管理官吏的方法。

衣食不可缺少,容易理解,但是法、術只用其一而不用另一個,為什么不可以呢?這即是第二段所討論的內容,韓非舉了申不害只用術和秦國只用法所導致的惡果來論證自己的觀點。申不害曾用術輔佐韓昭侯,當時的韓國乃是從晉國中分離出來的,故而繼承了晉國的一些法律,韓國列為諸侯以后又制定了一些不同于晉法的新法律,除此以外,每次韓王更迭,新王總會頒布一些與舊王不同的新法令。按理,英明的治國者應當理清法律內容,使臣民只遵守一種法律,然而由于申不害不知“法”的理論,所以未能做到統一法令。這種情況下,新法、舊法都在使用,當舊法對自己有利時,臣民便使用舊法,而假使新法有利,則依照新法辦事,如此一來,不論何時,奸臣賊子總能夠以法令為借口來逃避懲罰,因而,韓昭侯在申不害的輔佐之下,雖使韓國獲得了“勁韓”的美稱,然而終究未能稱霸諸侯,實現真正的富強。另一方面,商鞅在秦國變法,設立賞罰制度來促使民眾努力耕作、奮勇爭戰,使秦國一躍而起,讓東方六國不敢小覷,但是卻無“術”來管理臣下,孝公、商鞅死后,秦惠王在位之時任用張儀,張儀亦以縱橫之術為秦國謀得了利益,惠王之后,秦武王以甘茂為相,曾攻入周王王畿之地,使天下震動,這兩任秦王在位期間,秦國尚有所發展;武王之后,魏冉、范雎先后輔佐昭襄王,掌握權柄,然而魏冉治秦,實欲謀取私利,為了擴大自己的封邑陶邑,魏冉便提出攻打齊國,秦、齊并不接壤,所奪的土地最終只會成為魏冉的私人封地,其結果便是空耗國力而秦國領土未增加分毫,范雎為秦國謀劃,亦懷有私心,為了奪回自己的封地汝南,多次勸諫秦王出兵攻韓。自昭襄王開始,秦國所任用的大臣都與魏冉、范雎一樣,秦國戰勝,則謀臣加官進爵、獲得封地,于秦國實無利益可言。商鞅變法,本是為了謀求國家興盛,然而如今所獲得的富強之資卻轉變為了大臣的私利,之所以會如此,皆是因為秦國只用商鞅之法,卻沒有察奸治吏之術,這就是為何秦國以法治國已逾數十年,實力冠絕諸侯,卻始終未能覆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原因。
法、術既然不能單獨使用,那么是否只要君主用好申不害之術、官吏遵守商鞅之法,便可以實現國家大治呢?韓非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認為不論是申不害的術還是商鞅的法都有所欠缺,因此,韓非對于二人的學說提出了修正。
申不害的學說強調“治不踰官,雖知弗言”?!爸尾慧u官”是要求官吏恪守自己的職責,韓非認為這是正確的,但是“知而弗言”,即要求臣下不對自己職責外的事情發言,這一主張則有誤,君主治國,應當視天下人的耳目為自己的耳目,通過他人來幫助自己監管探查國家的治理情況,如果大家都如申不害所言,知道情況卻不向君主匯報,君主又如何能借他人之耳目了解實情。
商鞅之法中有“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的規定,這是將官爵的升遷與作戰時的功績關聯起來,有功則賞,理所應當,然而任官選吏,還需職能相稱才可。假使設立這樣的法律:只有立下斬首之功的人才能擔任醫生與工匠,這樣一來,恐怕房屋永遠蓋不成,而疾病再難醫好,擔任工匠需要的心靈手巧,出任醫生則需要了解藥物功效,通過斬首之功來獲得擔任工匠和醫生的資格,這是職位與能力不相匹配。如今,擔任官吏需要的是智慧,而斬獲敵首需要的是過人的勇氣和力量,商鞅之法卻讓勇猛強壯之人擔任官吏,這與讓其擔任工匠醫生是同樣的問題。針對此兩點,韓非認為申不害之術與商鞅之法都未能達至完善。
在《定法》一文中,韓非對申不害和商鞅的學說進行了闡發,既申明了不能偏用其一,又說明了不能固守二家之說。而在另一篇《難勢》中,韓非對于慎到的學說亦有所發展。
《難勢》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慎到在論說關于“勢”的內容,第二部分則是對于慎到學說的質疑,而第三部分則是針對前文質疑的回應。文章開頭,韓非便假托慎到之口,將慎到之勢的主張呈現給了讀者: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有勢的存在。在自然中,龍乘云而飛,蛇借霧以游,云霧就是為龍蛇所用的勢,一旦云消霧散,失去可以憑借的勢,那么龍蛇便于與蚯蚓、螞蟻無異。在人類社會中,勢便是指權位,有了權位,不肖者就可以使賢者服從自己。慎到之勢的提出,所針對的正是當時求賢的政治風尚,他的目的是要說明就治理天下而言,勢的有無比個人德行更為重要,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慎到舉出了堯和桀的故事作為例子,堯尚未成為天子時,僅僅只是一個普通民眾,雖有圣賢之德,卻無人聽從他,待其成為天子以后,才能令行禁止,天下皆服,這就說明了單靠賢德智慧并不足以使他人聽從自己,與此相對,夏桀雖然殘暴無德,但是因為其為天子,所以他的臣子雖比他有德,但是卻仍不能反抗他的命令,這就意味著,只要擁有了權位,就連比自己賢能的人都要服從自己。
慎到之勢的主張強調在治國方面,勢比賢更加重要,針對此點,韓非構擬了一位“應慎子”者提出了這樣的質疑:是否能夠拋開賢能之才,只靠勢位來治理國家呢?與這一問題相對應,應慎子者認為勢具有中立的性質,勢既能便于治國,也能導致動亂,治亂的關鍵不在勢,而應當在治國者的賢能與否上。
應慎子者首先指出了慎到言論中的誤區,龍蛇憑云霧以飛游,這無須否定,然而龍蛇之所以能夠騰云駕霧,則是因為龍蛇自身資質良美,與之相反,材薄資淺的蚯蚓、螞蟻等,即便在云盛霧濃的環境中,亦無法乘云游霧。對于治國同樣如此,夏桀、商紂為天子而天下大亂,正是因為他們德薄才淺,不足以安居君主之位,而堯為天子時,天下則實現了大治。同樣都是君主之勢,一者大亂,一者大治,何以產生如此不同的結果呢,這正是因為居于天子之位的人不同。
雖然無德之人難以久處高位,但是勢本身卻無法主動選擇由誰來使用它。單獨的勢具有中立的性質,勢本身與治亂之間并無必然聯系,勢既能夠便于治國,同樣也能夠帶來動亂。中立的權位之勢就如同馬車一樣,駕馭馬車需要專門的技巧,倘若使蔵獲一類的不肖者駕車,只會惹人恥笑,而若讓王良這樣的好手來御車,則能夠日行千里,車馬雖相同,卻因為駕車之人的技術相差甚遠,所帶來的結果也完全不同。車馬是寸步難行還是日行千里,并不取決于車馬本身,而是要看駕車之人的水平,同樣的,君主之位給天下帶來的是大治還是大亂,也并不取決于權位本身,而是要看誰來擔任君主。
不同品性的人擁有權位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而勢本身則是被動的,它既無法自己挑選賢能之人來使用自己,又不能拒絕不肖之人居于高位,如此一來,勢的使用會帶來何種結果,要取決于人本身的良莠如何了。但是,就人們本身的品性而言,恰恰是賢能之人少,而不肖之人多,若真如慎到所言,不去關注賢能不肖之別,而只強調勢的作用,帶來的更多的結果便是不肖之人成為天子,而給天下萬民帶來痛楚。經過這一番論述,應慎子者給出了自己的最終結論:治國應當選賢任能。
慎到主張依靠勢位治國,應答之人則提出只有賢者居于勢位才能實現大治,針對二人的論辯,韓非認為二人之說皆有不足,并設立了第三位對話者“復應”者來給出回應。復應者將應慎子者的觀點截作兩頭看,一部分是應慎子者對于慎到學說的批評,復應者對此表示同意,其同樣認可僅僅有勢,不一定能夠為天下帶來大治,但是,要利用勢來實現治理的目標,是否一定要采取應慎子者的第二部分內容——等待賢能呢?復應者認為不然。在當時,雖然世卿世祿的貴族制已經被打破,但是最高的統治者——君主仍然是采取繼承制,假若繼位者是堯、舜一樣的賢君,自然天下安樂,若繼位者是桀、紂一樣的人物,那么天下萬民就要倒霉了。然而在血緣繼承制度下,若真如應慎子者所說,王族子孫同樣是不肖者占多數而賢能之人極少,那么應慎子者所提出的等待賢能出世治理天下,就如同現有一人溺水急需救援,圍觀之人卻跑到遙遠的越國尋求擅長游泳的人來施救一樣,還未等到賢能之君出現,黎民早已痛苦不堪了。
既然不能坐等天降賢君,又該如何實現天下大治,避免天下大亂呢?韓非開出了這樣的藥方:還是要依靠勢,但是要對于慎到之勢的學說進行改進。身為民眾的我們不必擔心沒有賢人的情況下,勢一定會帶來危害,這是因為雖然圣賢難得,但是像夏桀、商紂這樣的殘暴之君同樣是千世一出,大部分的君主是上不及堯舜、下不為桀紂的中等之人,這樣的中人之君,在掌握了正確的治國方法時就能治理好國家,但如果違背了治國之道那么則會帶來禍亂。而這里所言的正確的方法,便是抱法守勢,意即中等之人以君主之勢來實施治國之法,所謂的治國之法,便是韓非經商鞅之法發展而來的關于“法”的學說。對于這種中人之君抱法守勢治理天下的情況,韓非給出了十分形象的比喻,每50里設置一輛車馬,讓中等水平的御手來駕馭馬車,同樣可以實現日行千里,類似的,想要實現天下大治,不一定需要圣賢之君,只要有一名中等之人,按照正確的治國之法,同樣可以實現天下大治。
(作者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韓學文獻整理與研究”(18ZDA250)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