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時代背景下,出版行業在開展工作過程中,要以社會效益為先。主題出版關注當下時事熱點,承擔著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在主題出版過程中,很多出版單位跳出原有思維框架,大膽創新,走精品化出版之路,其方式可被行業所借鑒。
【關 鍵 詞】思政類圖書;主題出版;精品化;路徑
【作者單位】胡在東,重慶文理學院。
【中圖分類號】G237.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09.018
思政類圖書出版范圍較廣,目前最受行業關注的出版重點應該是主題出版,人民出版社和全國各地方人民出版社是主題出版的重點出版單位。綜合來看,主題出版的政治屬性和意識形態屬性鮮明,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一是集中體現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最新實踐,具有極強的時代性、實踐性、綜合性;二是能夠引導讀者提振中國自信,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將正確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傳遞給讀者;三是在內容上,主題出版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強調教育性,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四是主題出版在方向上要守住底線,要主動建構、積極作為,在國際舞臺上傳播中國聲音。
一、人民出版社的主題出版實踐
人民出版社和全國各地方人民出版社的積極實踐,為主題出版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創新”“創優”是出版單位在主題出版時堅持的重要理念,人民出版社策劃的主題圖書有亮點、有看點、有賣點,較好地實現了圖書出版社會效益的提質增效。
1.內容布局周密
人民出版社圍繞國家重大活動、重要事件、重要紀念日等時間節點提前做好主題出版的準備工作。如針對改革開放30周年、4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7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人民出版社及時策劃出版《中國開放30年》《中國對外開放40年》《中國農村改革40年》《中國農村制度變遷60年》《新中國經濟發展70年叢書》等,合理安排節奏,確保圖書按時出版。
2.堅持創意優先
無論什么選題,人民出版社都要求有新的內容,不能人云亦云。如為了探究相關經濟活動對扶貧攻堅的助力,人民出版社結合時政、經濟熱點,策劃出版《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增長質量的邏輯》《中國經濟新常態》《中國新發展理念》《中國精準脫貧攻堅十講》《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五十題》等。這些圖書特色鮮明,涵蓋面廣,權威性高,學術性強,且編寫者多為從事多年理論研究工作,并在政府機關承擔要職工作的專家。更為重要的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每一本書都以黨中央重要文件為支撐,客觀反映歷史實際,還原真相,展示成就,總結經驗教訓,展望未來。這些圖書在較好地實現社會效益的同時,備受讀者好評,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3.對外講好中國故事
人民出版社通過圖書出版積極宣傳和傳播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并通過圖書弘揚主旋律,積極讓圖書“走出去”,講好中國故事。如《中國發展成本論》《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經濟新常態》《中國經濟新方位》《中國新發展理念》《中國改革新起點》《圖解中國經濟》《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問題研究》《“一帶一路”:二十四個重大理論問題》等圖書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向海外傳播。
4.做好宣傳營銷工作
不同類型的圖書要有與之相匹配的宣傳策劃方案,通過新聞發布會、座談會等形式做好營銷宣傳工作,為重點主題出版物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發行環境。近年來,人民出版社的重點主題出版物既有不少品種獲得各類圖書獎,也取得了良好的銷售業績,不少品種還成為暢銷書。比如,《黨領導的強大體制對中國意味著什么?》出版后舉行了新書發布會和讀者見面會,并同步進行線上營銷,充分激發優秀時政圖書的銷售潛力,新書出版后周銷量突破2萬余冊。
在當今圖書市場競爭激烈化的大背景下,主題出版要想獲得社會和讀者的認可,出版單位必須策劃出差異化、有特色、創新性的選題,要精心布局、創意優先做好營銷。
二、主題出版的精品化路徑
出版業的精品化之路已成必然趨勢,不少出版單位將主題出版作為工作重點,積極展開對主題出版的精品化路徑探索。
1.領域細分,精準切入
對于大多出版單位來說,主題出版是發揮社會效益的重要途徑,這是責任和使命。為了精準定位,近年來,不少出版單位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紅軍文化等主題出版細分領域精準切入,形成了具有影響力的規模和品牌。
如四川人民出版社創新性設立主題出版中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紅軍文化兩個主題出版分中心,推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當代中國發展”叢書等入選中宣部和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題出版重點選題的出版物。四川人民出版社還歷時十余年,跟蹤、資助四川境內紅軍路線踏勘工作,最終形成《紅軍長征過草地行軍路線詳考》《紅軍長征過雪山行軍路線詳考》《紅軍長征在四川》等一系列出版成果,并獲得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這些“獨家資源”也取得了良好的雙效[1]。在該項目持續推進的同時,四川人民出版社與省內阿壩長征干部學院、廣元紅軍精神培訓學院等密切合作,深度挖掘相關出版資源,為長征路線申遺及打造長征路線紅色旅游帶提供文獻支撐、智力保障。
2.權威作者,一流選題
主題出版要堅持思想性和學術性的統一,堅持作者的專業性、權威性和知名度,為此,出版社必須與權威學術科研機構及一流專家學者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從作者、主編隊伍方面保證重大主題出版物和通俗理論讀物的學術水準。
如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莫辜負新時代——“四個正確認識”大學生讀本》,是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共同組織編寫的通俗理論讀物,由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擔任編委會主任。由于內容與作者權威,北京市向北京高校發放了這本書,并組織開展“四個正確認識”主題教育活動,以此提高北京大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
3.緊扣時政,持續發聲
主題出版由于聯系當下時事,尤其注重時效性。要做好主題出版的相關工作,就要把握每一個重要的宣傳節點,持續不斷地推出優秀出版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是2019年主題出版的重頭戲,眾多出版單位抓住這一時間節點持續發聲。如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試點:改革的中國經驗》《中國改革開放全景錄·江蘇卷》《我的海南夢》《我的改革情》《江蘇改革開放實錄》 等圖書,從不同角度記錄中國40年偉大變革的歷史進程,展示了地方成績。
4.融合出版,融合賦能
目前,各出版單位正依托自身地域特色、區域資源深挖歷史、地理、文化等特色資源,以更好地服務主題出版,其中,融合發揮了不小作用。很多出版單位針對不同主題出版制訂系列融合出版計劃,以幫助相關項目的穩步推進。如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四川紙書+動畫課件+手游”的融合出版項目“我愛我的祖國”,該系列紙書以34個省級行政區分為34冊,結合34集動畫以及手游課件,更好地把青少年愛國教育主題與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呈現形態相結合,實現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同時,融合思路也體現了融合賦能的新模式和創新發展的新方向,順應了移動化、視頻化等互聯網發展趨勢,滿足了不同人群的多元需求。如2018年人民出版社與新華網開展戰略合作,在黨政類學習云平臺和數字閱讀業務方面發力。這次合作實現優勢互補,放大雙方在各自領域的既有優勢,通過聯合研發新服務模式,共同打造新形態產品,形成全新的內容生態和服務能力。
5.未雨綢繆,機制保障
當下,圖書出版的精品化之路,要求出版單位提前行動,精心組織和策劃各重點出版物選題。如人民出版社將主題出版物的策劃、組稿和立項作為“社長工程”,社里每年召開多次主題出版物的選題工作會議,研究確定近期、中長期選題的重點方向和目標,做到每年都有全國一流的重點選題。學習出版社在出版機制上建立有利于主題出版的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在政策扶持、資金支持、資源調配上重點向主題出版物傾斜;采取成立項目組的形式,在編輯、校對、設計、印刷、營銷各環節均抽調精兵強將,由社領導負總責,成員分工協作,高效完成主題出版項目計劃。
三、主題出版的精品化要堅持可持續發展
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扶持引領和探索實踐,我國出版行業呈現轉型升級、穩步提升的良好態勢,面臨的政策環境大為改善,市場主體加快壯大,市場活力得以激發,新興業態層出不窮,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行業治理體系、市場運行體制和企業經營機制不斷完善,出版發行主陣地、主力軍的作用越來越突出[2]。在這種背景下,主題出版要在堅持高質量、精品化發展的基礎上,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實現主題出版的持續賦能。
1.堅持守正創新的工作基調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宣傳思想戰線進入了守正創新的重要階段”。主題出版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陣地,更要守正創新。守正,就是要守方向、守立場、守根脈、守底線;創新,就是要堅持問題導向,推動工作內容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方式方法創新[3]。進入新時代,主題出版發展面臨挑戰和機遇,出版單位要把握住發展優勢和主動權,堅守陣地,開拓新局。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主題出版要做到以人為本,注重高品質,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優化供給,滿足需求;又要做到接地氣,力戒孤芳自賞、脫離群眾;還要避免走入小眾化的窄路。同時,主題出版應積極參與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結合農家書屋、鄉鎮圖書館、鄉村學校、少年宮等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增添服務功能,擴大服務范圍。主題出版要在堅守陣地中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潛移默化中贏得讀者,在精心服務中傳承文化。
3.堅持“一個中心”,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出版是文化陣地,肩負著傳播文化、宣傳思想、服務大眾的功能,越是深化改革、融合發展,越是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共增長。主題出版必須堅持傳播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立并完善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才能獲得持續發展。
4.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作路徑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數量和質量。出版單位要強化問題導向、需求引領、效果目標和創新驅動,就要促進自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調整產品和業態結構,創新經營機制、組織形式和服務方式[4],尤其是要不斷提高編輯工作的創新力、競爭力、傳播力、影響力。通過調整,出版單位應抓住、抓準主題出版的市場需求,適應和引領新時代下主題出版的精品化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總之,在整個出版業倡導精品出版的大環境下,主題出版唯有走精品化之路,以內容為抓手,創新宣傳形式,才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 黃立新. 地方人民社怎樣做好主題出版[N].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7-07-03.
[2] 董伊薇. 牢記使命把握方向推動發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N]. 新華書目報,2018-12-12.
[3] 才佳玉. 高校校園書店建設系列活動在徐州舉行[N].新華書目報,2019-10-18.
[4] 劉曉凱. 向著民營書店高質量發展目標努力[N]. 國際出版周報,201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