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在網絡閱讀日益普遍的今天,大學生群體逐漸成為網絡閱讀的主力軍。不可否認的是,網絡閱讀可以彌補傳統閱讀的缺陷,網絡所傳達的信息也更加豐富,自由化程度更高,讀者可以進行多種選擇。但是,網絡閱讀也帶來了不少問題,特別是對于分辨能力不強、價值觀還未完全成型的大學生來說,容易受到不良網絡環境的干擾。文章以大學生的網絡閱讀現象為研究基礎,結合大學生的閱讀動機進行分析,明確網絡閱讀的潛藏危害,并提出應對策略,以供高校圖書館及相關研究者參考。
【關 鍵 詞】大學生;網絡閱讀;應對策略
【作者單位】黃玉嬌,遵義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2017A051)的研究成果之一;貴州省教育科學規劃(青年課題)(2019C035)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25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09.027
網絡信息時代,傳統的紙質閱讀已無法適應年輕一代讀者的閱讀需求,數字閱讀開始成為大勢所趨。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起,數字化閱讀率逐漸高于紙質圖書閱讀率;2016年,數字化閱讀的讀者接觸率占比68.2%,網絡在線閱讀與手機閱讀比例均有明顯上升,人均微信閱讀時長增至26分鐘[1]。由此可見,傳統閱讀方式在網絡媒體的影響下正經歷著一場跨時代的變革。
當代大學生成長于信息獲取方式不斷變革的大環境下,他們習慣于通過網絡途徑獲取信息,特別是在閱讀方式的選擇上,更傾向于網絡閱讀。但在接受新事物的過程中,部分大學生由于鑒別能力較低、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不良網絡環境的干擾,甚至產生負面心理。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文獻查閱、數據搜集、科研探索的中心,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信息爆炸帶來的諸多挑戰,高校圖書館應從大學生網絡閱讀的現狀出發,有針對性地采取應對策略并有效實施,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網絡閱讀。
一、大學生網絡閱讀現狀調查與分析
本文調查對象為北京市若干所大學的在校大學生,通過隨機抽樣發放問卷并實時回收分析,調查對象的年齡區間為18—25歲,其中,女生152名,男生198名;發放問卷共350份,回收有效問卷295份,樣本回收率達84.28%。問卷內容包括大學生對網絡閱讀的態度、閱讀目的和類型、網絡閱的工具和獲取途徑、網絡閱讀的有效花費時間、對有償閱讀的看法等方面,現將結合調查問卷結果分析大學生網絡閱讀現狀。
1.多數大學生的網絡閱讀時間大幅度增加
通過數據分析發現,92%的在校大學生有過網絡閱讀的經歷。其中,51%的學生偶爾閱讀,認為網絡閱讀是一種放松方式;39%的學生每天用1—2小時進行網絡閱讀,按每位學生平均每日8小時的課余時間計算,其網絡閱讀所花費的時間是課余時間的25%。可見,網絡閱讀是大學生課余生活的一部分,隨著互聯網與數字技術的進步和普及,這一部分學生的比例將持續擴大。
2.學生閱讀動機偏向于消遣娛樂
大學生網絡閱讀的類型主要分為兩類,小說、經典文學和學習資料、新聞信息,有62%的學生以娛樂消遣、打發時間為主要目的閱讀小說。而有兩種讀者會傾向于網絡閱讀,一種是對閱讀本身并不感興趣,將網絡閱讀作為閑時閱讀,只是隨意閱覽,游戲、微博、電影等是其網絡閱讀的主要平臺;另一種是對紙質閱讀持有興趣,網絡普及后,網絡閱讀取代了其對紙質書籍的喜愛程度。
多數被訪大學生只是將網絡閱讀看作閑時的消遣方式,或是獲得即時信息或相關資料的途徑。由此看來,大學生網絡閱讀的動機一種是對內容沒有清晰的需求和目的,追求網絡的休閑與娛樂性;而另一種目的性較強,他們對內容要求更加準確,分類更加嚴格,具備優良的檢索能力等。對于第二類讀者,目前能滿足其需求的有百度文庫、谷歌圖書、超星數據庫等各種費數據庫等。
3.最大的網絡閱讀載體是手機和電腦
由圖1可知,截至2016年,我國國民網絡在線閱讀接觸率和手機接觸率均逐年上升。此外,由調查問卷結果顯示,93%的被調查者在選擇網絡閱讀載體時,認為手機和電腦是最佳選項。首先,手機和電腦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必需品;其次,新時代先進的軟、硬件設施使閱讀更加快捷,文字、聲音、圖畫的結合提高了讀者的閱讀體驗。通過調查發現,接受電子閱讀器的人數逐漸增多,電子閱讀器具有類似傳統紙質媒介的質感,對使用者的傷害最小,且電子閱讀器的成本持續降低,其使用范圍明顯擴大。但也有一半的被調查的大學生認為,電子閱讀器產品的不足之處是其在質感上與傳統圖書相差一定距離,閱讀起來仍不適應。
4.多數被調查者傾向于免費閱讀
如圖2所示,76%的被調查者表示只愿意接受免費閱讀,23%的被調查者認為可以接受每月1—5元的閱讀費用,1%的被調查者表示能夠接受每月5—20元的閱讀器用。58%的被調查者不愿意付費的原因是付費內容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免費下載閱覽,這也折射出我國網絡盜版所引發的知識產權侵犯問題。目前,國內電子閱讀收費較為混亂,各種原創文學網站收費按閱讀字數計價,但這些內容大都可以在其他免費網站找到。
5.網絡閱讀市場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閱讀
根據調查問卷的數據顯示,83%的被調查者對網絡閱讀持有喜歡的態度。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各種電子設備在教育程度較高且保留閱讀習慣的高校學生中屢見不鮮,這些設備通常具有易攜帶、信息易獲取的特點,這也暗示著網絡閱讀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目前,網絡閱讀未被讀者群體完全接受的原因有兩點。一是網絡閱讀內容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優質且免費的閱讀資源少之又少,多數閱讀網站穿插廣告多,甚至隱藏木馬病毒等網絡漏洞,潛在風險高,閱讀體檢差;二是長期進行網絡閱讀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視力低下、注意力不集中、閱讀效率低等問題,也不便于添加注解筆記,且受網絡硬件、環境條件的制約,相對于傳統的紙質閱讀來說也不夠方便。因此,網絡閱讀在較長的時間段內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的閱讀方式。
二、大學生網絡閱讀存在的問題
網絡閱讀憑借其便捷性、豐富性以及多樣化的特質,在吸引大量學生讀者的同時,也存在著因閱讀環境缺乏引導和優化而潛藏的威脅。
一是大學生閱讀時間持續增加,而長期的網絡閱讀行為容易導致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貧于思考、視力下降等后果。且學生自控力較弱,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其他閱讀內容吸引,閱讀效率低下。相較而言,傳統閱讀優勢突出,因此,網絡閱讀在未來較長時間內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閱讀方式。
二是網絡作品常存在價值導向失誤,內容良莠不齊等問題,學生容易被誤導。中國網絡文學研究者歐陽友權認為,無論互聯網文學與傳統文學有多么不同,只要它是文學,它就必須包含傳統價值選擇,擁有一定的主題表達和文化結構[5]。閱讀本應作為文化積累、文明創造的基礎,但由于網絡作品創作缺乏監管、寫作門檻低等不足,網絡閱讀作品質量良莠不齊,其中不乏一些帶有明顯錯誤導向的作品。一些網絡作品宣揚非科學、非正確觀念,缺乏藝術性和思想性,語言文字粗糙,與經典文學作品相比含金量較低。大學生正處于接受新思潮的階段,在閱讀過程中容易受到觀念上的影響,若將具有錯誤導向的閱讀材料錯當優品,在長期缺乏正確指引的情況下,很有可能導致弱化原有的道德意識,淡薄是非觀念,擾亂原有的知識體系等問題的出現,長此以往,將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三是手機、電腦等移動設備成為網絡閱讀的載體,部分網絡閱讀平臺受利益驅動,存在廣告植入、遮擋甚至病毒攻擊等漏洞。為追求商業利益而穿插劣質、低俗廣告,甚至隱藏木馬病毒等網絡漏洞等問題的出現嚴重影響了讀者的閱讀感受,導致讀者閱讀體驗差。
四是“淺閱讀”“快餐式閱讀”成為大勢所趨,網絡閱讀實際收效甚微。網絡閱讀更多時候僅處于“淺閱讀”層面,知識結構殘缺不全,作品思想觀念模糊,缺乏深刻內容。同時,網絡閱讀出于盈利需要,彈窗和動畫效果接連而至,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容易分散注意力。一旦大學生形成感興趣、符合當前需要的內容就閱讀,其他內容則采取跳過策略的網絡閱讀模式,閱讀過后所掌握的也只是碎片化知識,違背了通過閱讀來拓寬知識面的初衷[7]。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和信息爆炸的沖擊下,“淺閱讀”看似博覽眾書,實則真正內化于心的知識寥寥無幾,閱讀主體收獲甚微。僅停留在文字和圖像表層的閱讀方式,并不能有效激發讀者的深度思考,也失去了閱讀的意義。
五是鑒于閱讀市場潛力巨大,而網絡閱讀條件要求較高,無線上網并未全面鋪開,閱讀載體的多變性較大。網絡閱讀需要在網絡支撐的背景下進行閱讀或者下載閱讀,然而,現今無線閱讀并未普及,限制了網絡閱讀的場所選擇。此外,在閱讀過程中,標記、積累和自我感悟非常重要,數字化閱讀設備并不能完全滿足讀者這一需求。
三、高校圖書館的應對策略
圖書館作為文獻的聚集地和展示平臺,常常扮演著引領文化前進的角色,尤其是高校圖書館,其社會職能已超越其本身的功能價值。高校圖書館作為高等院校的數據資源寶庫,是為學生提供查閱文獻、檢索科研、自主學習的平臺,是學校信息化、社會化建設服務的重要機構。作為信息匯集共享的中心,高校圖書館對引導學生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高校圖書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整體素質。“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圖書館須適應目前網絡淺閱讀的發展態勢,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引導大學生合理科學地使用圖書館,充分發揮其功能價值。
第一,針對大學生本體的特殊性,根據大學生的差異性、閱讀特點開展不同維度、不同層次的閱讀推廣活動;對本校學生進行需求調研,開展以數據為支撐、以需求為導向的具有針對性的閱讀服務;基于大學生對現有閱讀現狀的不滿,積極探索有效的閱讀指導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第二,與教師開展合作,對大學生進行有效和深度的專業閱讀指導;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網絡閱讀習慣,推薦閱讀課程、設置標語,引導閱讀促進閱讀能力提升;提高學生的信息查詢和掌控素養,適時開展網絡安全講座,提高大學生信息辨別的能力。
第三,針對網絡閱讀平臺不規范、漏洞諸多的現狀,高校圖書館要建立自己的閱讀平臺,加強網絡監管,做好巡視工作,及時處理違規行為,查處不符合規范的網絡操作,定期邀請專業人員進行檢查。
第四,加強閱讀空間建設,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提升大學生閱讀體驗;加強各大高校和社會館際的合作,開展基于聯盟的聯合閱讀推廣;充分利用圖書館新媒體平臺,拓展宣傳思路,結合微信、微博等平臺宣傳,開展有效的讀書推薦工作。
第五,營造良好的網絡閱讀氛圍,接受學生主體的建設性意見,提高服務能力;充分發揮數字資源的利用、圖書館網站的構建、更新功能, 完善圖書館數據結構體系建設。
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網絡閱讀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新的媒體技術既給大眾閱讀帶來了很多便利,也讓真正有效的閱讀行之艱難”[9],網絡閱讀的缺陷不容忽視,其在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時也影響著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未來,高校需針對網絡閱讀的缺陷積極應對,既不能全盤否定網絡閱讀的作用,也不可忽視網絡閱讀帶來的負面影響。高校圖書館應該采取正確措施,加強正確引導,從大學生主體方面和圖書館自身建設方面入手,讓學生充分認識網絡閱讀的優勢與弊端,學會分辨信息、理智閱讀,同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高校圖書館應提高圖書館內的服務水平和數據資源利用率,構建良好的網絡閱讀平臺,并進行有效的網絡監管,為學生營造健康的閱讀環境。
|參考文獻|
[1]第十四次國民閱讀調查:2016年人均閱讀7. 86本書[J]. 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18):3-3.
[2]張居蘭. 高校圖書館引導大學生網絡閱讀的導向策略研究[J]. 河北科技圖苑,2017(3):45-48.
[3]李寶琴, 許慧. 大學生網絡閱讀現狀及圖書館的作為[J]. 黑龍江檔案,2013(5):108-109.
[4]鄭小茹. 大學生閱讀傾向與高校圖書館對策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4(1):85-88.
[5]歐陽友權. 網絡文學批評的困境與選擇[J]. 中州學刊, 2016(12):161-165.
[6]朱艷,何亮. 微時代視域下大學生網絡閱讀價值取向研究[J]. 才智,2018(6):28.
[7]趙樹海. 大學生碎片化網絡閱讀行為調查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圖書館學研究,2016(22):61-63+57.
[8]龐佳,穆祥望. 移動互聯環境下大學生閱讀模式變遷的驅動因素分析[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10):124-128.
[9]田冬錦. “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作品閱讀困境與思考[J]. 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