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摘 要:渦陽縣農機推廣工作始終立足于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主要闡述了渦陽農機推廣工作的發展歷程、主要成就、基本經驗。
關鍵詞:渦陽縣;農機推廣;成績;經驗;問題;建議
改革開放40年來,渦陽縣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始終立足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方針政策,大力實施科教興機戰略,農機化推廣工作得到快速發展,已成為全縣農村和農業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志。
1 發展歷程
渦陽縣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和應用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1)轉型發展階段。從1979年農村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至1984年縣體制改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后,渦陽開始推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分田到戶,生產規模變小,集體的農業機械承包給農民個人,部分機械被關、分、賣,國營區鄉拖拉機站紛紛解體,農戶成了發展農業機械化的主體。農機推廣隊伍的一部分同志產生悲觀情緒,大多數人認為“包產到戶,農機無路”。但是隨著三中全會精神的落實,農民有了生產經營自主權,思想觀念進一步解放,開始有選擇的購買適合一家一戶經營的小型農業機械。特別是1983年全國優質小型農機新產品示范表演現場會在渦陽召開之后,極大地調動了農民購買和使用農業機械的熱情,渦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小型農機熱”。當年全縣在大中型拖拉機減少的情況下,共推廣小型拖拉機307臺,總量達到1402臺,較上年增長28%。這6年中,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由11.4萬kW發展到12.8萬kW。
這一時期,由于農民剛具有機械化經營的自主權,加之農機行政管理與技術服務體系落后于農機化形勢發展,農業機械品種和質量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農戶承包面積小,機械作業效益低等原因,出現大中型拖拉機等機械減少,田間作業機械化水平暫時性下降的現象。
(2)穩定發展階段。從1985—2003年的19年,是渦陽縣耕作和運輸機械快速發展、收獲機械起步發展、其它機械穩步發展時期。1987年,渦陽縣農機化發展,從推廣動力機械為主,開始轉向以推廣提高農田作業機械化水平為主的配套機具上,重點推廣了播種、旋耕、收獲和脫粒機械。到1993年,全縣共推廣各類拖拉機7883臺、播種機3905臺、收割機2569臺、脫粒機6296臺,噴灌機擁有量達到10 764臺,居全省之首。全年完成機耕面積135萬畝、機播面積115萬畝、機收面積68萬畝、機械灌溉面積104萬畝、機械運輸4846萬t·km-1,初步實現了廣大農民長期夢寐以求的“點燈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的美好愿望。
1994年,渦陽縣以“開著鐵牛奔小康”為特色,建設機械化小康村,被農業部列入全國100個農機化推廣示范試點縣之一。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和完善,渦陽縣推廣適度規模種植,將地塊相對集中調整,給機械化作業帶來便利條件,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推廣的步伐進一步加快。這一時期,全縣小型拖拉機接近飽和,大中型拖拉機快速回升,聯合收割機進入發展快車道,農用運輸車迅速普及千家萬戶。到2003年,全縣農機總動力達109萬kW,百畝耕地擁有農機動力55 kW,各類農機具總量達17萬臺件,農機配套比達1∶2.92。全年完成機耕面積191萬畝、機播面積225萬畝、機收面積158萬畝(其中聯合收獲112萬畝),農田作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2%。困擾農民的“面朝黃土背朝天,彎腰曲漆幾千年”的艱辛場景已不復存在。
(3)全面發展階段。2004—2018年,以《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頒布實施和出臺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為標志,渦陽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新時期。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引導下,渦陽每年分別推廣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300~500臺,深松、旋耕、施肥、播種等配套農具快速推廣,農機裝備結構逐步優化,呈現出向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方向發展,向經濟作物、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和農田基本建設等更寬領域發展的良好態勢。截至2018年底,全縣農機總動力已達228.7萬kW,大中型拖拉機6949臺,農機配套比達1∶2.8;小麥聯合收割機7549臺,玉米聯合收割機1600臺,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3%。
2 主要成就
經過40年的實踐,渦陽縣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和應用取得了長足進步,成果振奮人心,主要概括為以下3個方面:
(1)農機裝備水平和機械化作業水平快速提高。全縣農業機械化總動力由1979年的10.7萬kW發展到2018年的228.7萬kW,翻了21倍多。大中型拖拉機6949臺,農機配套比達1∶2.8;小麥聯合收割機7549臺,玉米聯合收割機1600臺;打捆機1175臺、精(少)量播種機7000臺、秸稈粉碎還田機2600臺。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3%。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推廣工作的快速發展,大大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30年前,渦陽的小麥搶收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現在已減少到了一個星期左右。過去一個勞動力種一畝多田還很吃力,現在一個人種幾十畝田已不是奇跡。
(2)農機推廣體系及農機社會化服務穩步推進。現在渦陽縣24個鎮(街道辦)配有農機推廣員(農機專管員),辦公設備齊全。截至2018年,渦陽縣農機專業合作社總量達260余家,農機專業合作社共吸收社員6000余人,擁有各類機具1萬余臺件,固定資產7000余萬元,辦公面積超過1萬m2,機具庫棚面積超過13萬m2,土地流轉6萬余畝,土地托管面積200萬畝。
(3)農機科技推廣成效顯著。40年來,全縣每年推廣各類新機具千余臺套,多次承擔實施國家和省有關農機化項目。1988年開始,渦陽縣推廣小麥機械化播種技術,從抓點示范到大面積推廣,三年三大步,到1991年全縣突破80萬畝,社會經濟效益非常顯著。 1988—1990年,渦陽縣兩次承擔農業部“豐收計劃”小麥生產機械化綜合技術增產項目,先后榮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三等獎和二等獎。近年來,渦陽縣為適應農業發展的需要,以推廣節水灌溉、秸稈還田、精少量播種、高效植保等農機化節本增效技術為主,均取得了顯著成效。2017年渦陽縣被農業部評定為“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
3 基本經驗
(1)堅持以人為本、重點扶持的發展方向。一是重視農機新機具新技術的試點示范,引導農民購置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二是積極爭取和落實好農機化優惠政策,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三是規范農機作業服務市場管理,建立良好的市場機制;四是加強農機化新技術普及,讓農民群眾充分共享科技進步的成果。
(2)堅持分類指導、重點突破的發展戰略。根據渦陽縣情,始終把推進小麥生產機械化作為全縣農機推廣工作發展的重中之重來抓,按照“國家示范農民看,群眾見利跟著干”的思路,實行分類指導,推廣各類農機化新機具、新技術,先進行試點示范,待取得成功、積累經驗后再整體推進。在生產環節上實行重點突破,20世紀80—90年代,重點實施了機械化耕作環節,從90年代初開始,著重抓小麥收獲機械化技術的攻關。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現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從2005年起,把開展優質小麥高產攻關作為主推技術來抓,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2009年以來大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以實現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主線,堅持“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服務新農村”的發展戰略,在重點推進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同時,突出抓好深耕深松、玉米收獲、秸稈還田綜合利用技術推廣,有效禁止秸稈焚燒,積極培育新型農機化服務組織,繼續落實好農機購置補貼的支農惠農政策,圍繞高產攻關技術,做好農機推廣服務工作,全面提升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主導地位。
4 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1)在中央多年購機補貼的推動下,部分農機品種已呈現飽和狀態,農業生產中的農機結構布局也不同程度的出現分化和不盡合理。作為政府的職能部門,在當前形式下,應研究農業未來發展趨勢,解決農機與農藝的深度融合,使農機充分地為農業生產服務,正確引導農民選擇具有先進性、科技含量高的新型農業機械。
(2)當前影響農作物高產穩產的最根本原因是土壤中有機質的減少,土壤的有效土層多年受小型農機作業的影響不斷變淺,厚厚的犁底層已嚴重阻礙農作物根系的正常生長,直接影響了糧食的產量。近年來經過土壤深松,犁底層得到一定程度打破和疏松,提高了土壤的蓄水保墑能力。但深松土壤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土壤的物理性能,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土壤的物理特性,只有通過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提高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增加土壤的有效耕深,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才能實現。由于當前土壤犁底層的存在,深翻深松土地時,牽引阻力特別大。當前中小型農機已無法完成深翻深松的作業項目,要實行機械化秸稈粉碎還田,土壤改良措施,必須有目的的對大型農機具的購置進行定向政策傾斜。
(3)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和應用要依靠國家農業項目及農機購置補貼等惠農政策。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就是靠農業部項目去實施的。近幾年我縣科技含量較高的大型農機具就是靠國家農機購置補貼得以推廣和應用。
(4)一種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和應用往往需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需要農民從中直接受益,并在必要時采取一些行政干預的手段,才更容易被農民接受或默認。因此,推廣農機新技術,關鍵時刻還要政府支持,領導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