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東 陳慧貞 張栩崢
【摘要】 目的 探討超聲引導腰方肌阻滯對剖宮產術后鎮痛的作用。方法 463例剖宮產產婦,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231例)與對照組(232例)。兩組產婦均實施腰硬聯合麻醉, 對照組術后不阻滯, 僅行靜脈自控鎮痛;觀察組術后給予超聲引導腰方肌阻滯+靜脈自控鎮痛。比較兩組產婦術后2、8、12、24、48 h靜息與運動狀態下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麻醉相關情況[術后首次按壓鎮痛泵時間、48 h內鎮痛泵有效按壓次數/實際按壓次數比(D1/D2)、舒芬太尼用量];術后恢復情況(首次排氣時間、進食普通食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產婦術后2、8、12、24、48 h靜息與運動狀態下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首次按壓鎮痛泵時間(11.36±0.33)h長于對照組的(7.56±0.26)h, D1/D2(0.84±0.19)高于對照組的(0.53±0.39), 舒芬太尼用量(135.22±10.24)?g少于對照組的(148.92±12.28)?g,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進食普通食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分別為(5.02±0.14)、(6.13±0.38)、(12.15±0.17)h,?均短于對照組的(8.44±0.36)、(11.75±0.58)、(17.62±0.35)h,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4.32%低于對照組的22.41%,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接受剖宮產的產婦實施聲引導腰方肌阻滯可取得較好的鎮痛效果, 能夠明顯緩解術后疼痛, 減少鎮痛藥物的使用, 促進產婦盡快康復。
【關鍵詞】 超聲引導;腰方肌阻滯;剖宮產;術后鎮痛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2.038
剖宮產是臨床常見的分娩方式之一, 術后切口疼痛會對產婦快速康復以及早期活動造成影響, 甚至會抑制乳汁分泌, 可見術后鎮痛非常重要。術后良好的鎮痛方式不但可緩解疼痛, 有助于產婦盡早下床, 還可降低深靜脈血栓發生幾率, 對于產婦快速康復以及乳汁分泌均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1]。臨床當前常用的鎮痛方式主要有靜脈鎮痛以及硬膜外鎮痛, 但靜脈鎮痛的效果欠佳, 極易導致產婦出現惡心嘔吐、呼吸抑制以及過度鎮靜等不良反應, 硬膜外鎮痛雖具有一定效果, 但會增加尿潴留、低血壓以及運動阻滯的發生幾率, 甚至會對胃腸道蠕動造成抑制。隨著麻醉技術不斷發展, 腰方肌阻滯麻醉在臨床廣泛應用, 具有較好的術后鎮痛效果[2]。本次研究對剖宮產產婦實施超聲引導腰方肌阻滯麻醉效果進行分析, 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463例剖宮產產婦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231例)與對照組(232例)。觀察組產婦年齡17~43歲, 平均年齡(29.52±7.48)歲;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Ⅱ級131例, Ⅲ級100例。對照組產婦年齡18~43歲, 平均年齡(29.99±7.45)歲;ASA分級:Ⅱ級132例, Ⅲ級100例。兩組產婦年齡、ASA分級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無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②均無外周或中樞神經、心血管系統疾病。排除標準:①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者;②存在凝血功能異常者;③穿刺部位感染者;④脊柱畸形者。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術后不阻滯, 僅行靜脈自控鎮痛, 術前對產婦常規禁食禁飲, 在進入手術室之后對其心率、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以及心電圖進行監測, 在左上肢建立靜脈通路之后為產婦輸注500 ml復方乳酸鈉, 給予鼻導管吸氧, 氧流量在2~3 L/min, 實施腰硬聯合麻醉, 取左側臥位, 在其L3~L4間隙進行垂直穿刺, 回抽出現腦脊液之后注入1.5 ml腦脊液與1.5 ml濃度為1.0%的鹽酸羅哌卡因, 腰麻針朝向頭側開口, 將注入速度保持在0.1 ml/s, 之后將硬膜外導管置入其中, 留置3 cm之后進行固定, 然后指導產婦取平臥為, 根據麻醉效果在硬膜外腔追加6~8 ml 1%鹽酸羅哌卡因, 將麻醉平面控制在T6~S5。手術過程中若產婦的血壓下降幅度>30%需要靜脈注射0.1~0.2 mg去氧腎上腺素, 或者注射5~10 mg麻黃堿;若產婦心率<50 次/min, 需要靜脈注射0.5 mg阿托品。術畢行靜脈自控鎮痛, 所用藥物為8.96 mg托烷司瓊及2 ?g/kg舒芬太尼, 加入生理鹽水稀釋至100 ml靜脈滴注, 保持滴注速率在1 ml/h, 劑量2 ml/次, 輸注時間為15 min[3]。
1. 2. 2 觀察組 術后給予超聲引導腰方肌阻滯+靜脈自控鎮痛。每側注射30 ml濃度為0.25%的羅哌卡因, 術前處理同對照組, 術畢讓產婦取側臥位, 進行消毒鋪巾之后采用低頻凸陣探頭(Mindray DC-8彩色多普勒超聲系統)進行引導阻滯, 探頭頻率為2~5 MHz, 在髂棘與肋緣之間橫向置入探頭, 對其位置進行調整, 將腰椎橫突清晰顯示出來之后將腰方肌后腰筋膜內三角作為注藥點。將探頭固定之后在探頭背側進入80 mm的22 G穿刺針, 針尖方向由后外向前內, 需要與超聲探頭在同一平面內, 針尖達到注藥位之后注射5 ml生理鹽水, 確認針尖位置之后回抽, 確認無血無氣體之后注入30 ml濃度為0.25%的羅哌卡因, 然后在對側以同樣的方式完成注藥, 雙側腰方肌阻滯后接靜脈自控鎮痛泵, 所用藥物為8.96 mg托烷司瓊及2 ?g/kg舒芬太尼, 加入生理鹽水稀釋至100 ml靜脈滴注, 保持滴注速率在1 ml/h, 劑量2 ml/次, 輸注時間為15 min[4]。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分析比較兩組產婦術后2、8、12、24、48 h靜息與運動狀態下VAS評分;采用VAS評分評定疼痛程度:0分表示無痛, 1~2分表示輕微疼痛, 3~4分表示中度疼痛, 5~9分表示疼痛明顯, 10分表示劇痛[5]。記錄比較兩組患者麻醉相關情況(術后首次按壓鎮痛泵時間、D1/D2和舒芬太尼用量)、術后恢復情況(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進食普通食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不良反應(低血壓、惡心、嘔吐、瘙癢)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產婦術后2、8、12、24、48 h靜息與運動狀態下VAS評分比較 觀察組產婦術后2、8、12、24、48 h靜息與運動狀態下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產婦麻醉相關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首次按壓鎮痛泵時間長于對照組, D1/D2高于對照組, 舒芬太尼用量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產婦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進食普通食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 4 兩組產婦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剖宮產手術后實施有效鎮痛可對產婦出現的疼痛反應進行緩解, 對其快速康復具有促進作用[6]。臨床在靜脈鎮痛時采用阿片類藥物極易導致產婦出現過度鎮靜、瘙癢、呼吸抑制以及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硬膜外鎮痛也具有較高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選擇有效的鎮痛方式對緩解剖宮產術后疼痛具有顯著作用[7]。
在人體中腰方肌以及豎脊肌等肌群之間存在的腔隙內注入麻醉藥物之后, 藥物會隨著胸腰筋膜逐漸擴散, 進而對腹壁層以及椎旁間隙產生較好的鎮痛效果。本研究結果。證明在腰方肌阻滯進行鎮痛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產婦出現不良反應的幾率也較低, 可有效保證產婦的生命安全, 通過超聲引導可對穿刺針的實際位置進行辨別, 使得穿刺準確度不斷提高, 還可保障鎮痛質量[8]。腰方肌阻滯起效時間較短且對產婦血流動力學的影響較小, 由于在兩層肌肉之間注藥, 可降低進針過深對腹腔臟器以及腹膜的損傷風險, 具有較高的安全性[9]。
綜上所述, 對接受剖宮產的產婦實施聲引導腰方肌阻滯可取得較好的鎮痛效果, 能夠明顯緩解術后疼痛, 減少鎮痛藥物的使用, 促進產婦盡快康復。
參考文獻
[1] 單濤, 鮑紅光. 超聲引導腰方肌阻滯用于剖宮產產婦術后鎮痛的效果. 江蘇醫藥, 2019, 45(7):704-706, 709.
[2] 桂江華, 巫艷青, 蘆英, 等. 超聲引導下腰方肌阻滯用于剖宮產產婦術后鎮痛的效果. 醫療裝備, 2019, 32(10):72-73.
[3] 喻樂, 呂磊, 徐林, 等. 超聲引導腰方肌阻滯對腹腔鏡腎切除術后鎮痛效果的影響. 實用醫學雜志, 2019, 35(10):1648-1651.
[4] 呂瑤屹, 段海霞, 姜萬維. 超聲引導下腰方肌阻滯對經腹直腸癌根治術術后鎮痛效果的影響. 當代醫學, 2019, 25(13):14-16.
[5] 鄧偉. 腰方肌阻滯VS腹橫肌平面阻滯在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后康復的應用. 南昌大學, 2019.
[6] 余高鋒, 金尚怡, 李會仁, 等. 腰方肌阻滯在剖宮產術后鎮痛的效果評估. 實用醫學雜志, 2018, 34(15):2567-2570.
[7] 張隆盛, 林旭林, 張歡楷, 等. 超聲引導腰方肌阻滯對剖宮產術后鎮痛的影響. 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18, 39(9):1053-1057.
[8] 李剛, 張建欣. 超聲引導下腰方肌阻滯對經腹直腸癌根治術后鎮痛效果的影響. 臨床麻醉學雜志, 2017, 33(10):987-990.
[9] 彭棟梁, 王曉娜, 楊軍. 超聲引導下腰方肌阻滯復合地佐辛用于結直腸癌根治術術后鎮痛的效果觀察. 社區醫學雜志, 2018, 16(11):60-62.
[收稿日期:202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