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民 趙世蘭
海南“國際旅游島”和“國際自貿區”國家戰略計劃的實施,與熱帶海洋文明建設的關系密不可分,而海洋文明的進步更離不開海洋文化在經濟建設、社會制度,尤其是離不開思想、精神和藝術等領域體制與機制的變革與創新。千百年來,從中國北方向著南方不斷遷徙的大批“難民”,又從兩廣、福建挺進到中國的南海及熱帶海域海南,他們與分布在我國多個海域的疍民一樣,在創造了海上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創造了優美如歌的“水上民歌”,海南疍民“以舟為家·向海而歌”,在豐富漢族民歌文化,助力熱帶海洋文明進步,留下豐富多彩、風格獨異的音樂遺產。
但是,史料記載海南疍民大多從廣東的中山、東莞等地隨海漂流而來,因為海南與“兩廣”、福建等地地貌環境氣候不同,加上與海南黎苗少數民族的頻繁接觸和交流,海南疍家人在傳承和習慣了粵語之后,又在同化和融進了海南當地方言的基礎上,漸漸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音樂風格的同時,其內容形式、傳播程度以及發展方向都隨著發生了變化。海南獨特的熱帶海洋氣候,練就了疍家人堅忍不拔和沉著冷靜的性格,由他們創造的疍家音樂委婉、搖曳,樂觀豪爽氣質也尤為突出。
然而,海南疍民與“兩廣”、福建的疍民面臨一樣窘境,他們從海上轉移到岸上居住以來,其生存環境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從而引發了文化生態的裂變,“以舟為家·向海而歌”的文化基因正面臨著斷裂,“好歌風尚”逐漸隨海風淡化和消散。
據了解,海南疍家“水上民歌”傳承人“各自為戰”,大多由于年事已高喪失勞動力,幾乎沒有穩定的收入,他們為親朋好友的“紅白喜事”唱疍歌來維持生計,疍家“水上民歌”正在瀕臨消失。
事實上,疍家“水上民歌”傳承人微博的經濟收入,著實讓疍家兒女和疍家人對“水上民歌”敬而遠之、望而卻步,海南疍家“水上民歌”歌者甚至有時候為爭得“傳承人”榮譽稱號相互競爭猜忌,海南疍家“水上民歌”依賴于“個體遺傳”現狀堪憂,“社會遺傳”困難重重、舉步維艱。
顯而易見,從目前的生存條件看,海南疍家“水上民歌”僅依靠“個體遺傳”,或自生自滅或衍變為“音樂文物”束之高閣。文化的發展和變革是由社會的變化為前提的,如果一種古老的音樂文化完全依賴疍民個體“生物遺傳”則難以得到很好的傳承,“社會遺傳”——社會化過程,才是很好實現海南疍家“水上民歌”傳承傳播的最佳途徑。
近幾年,當地政府加大保護力度,成立了疍家文化研究會,取得一些成果。許多學者把疍家文化作為重要區域文化加以研究,相關成果不斷問世。但對疍家“水上民歌”音樂形態的系統分析整理以及傳承傳播創新研究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尤其是從海洋文化視野下,對于疍家音樂歷史文化研究取得的優秀成果還不多見,其次,海南疍家“水上民歌”開發利用的潛在價值尚未引起人們的重視,疍民“水上民歌”保護和傳承缺少詳盡具體可操作性政策和措施,常態化傳承傳播模式尚未獲得構建。
目前,筆者搜集到相關文獻大多集中于史學、文化學、人類學、社會學視角,大多是“兩廣”、福建疍家文化研究。由于海南建省較晚等原因(1988年從原管轄廣東省分離建立海南省),海南疍家“水上民歌”歷史文化研究與其相比,相對滯后。海南疍家音樂歷史文化涉及熱帶海域疍民社會生活多個層面,是我們充分發掘探究的文化寶藏,但是過往的研究表明,對熱帶海域疍家音樂歷史文化研究成果并不多,特別是從海洋文化視野分析思考其歷史價值、社會價值、傳播價值、審美價值,目前為止均鮮有涉及,海南疍家“水上民歌”音樂形態分析整理與歷史文化的系統性理論研究成果更是鳳毛麟角。
當今,我們可以建成往返于鏈接歐亞與大陸的高鐵;我們可以建造遨游宇宙的飛船,但是,我們卻難以復制古代先民所創造的燦爛文化,瀕臨消失的音樂文化和傳承者,迫切地盼望和等待著后人傳承。
面對海南疍家“水上民歌”衰退加劇趨勢,我們應該及時采取積極有效的舉措進行挖掘整理和研究。
海南文化具有陸地屬性,但是它也有海洋文化屬性,海南疍家“水上民歌”所承載的正是帶有陸地和海洋雙重文化屬性,一個非常鮮活靈動的文化載體。
疍家“水上民歌”是生成于嶺南一代漢族“水上民歌”,是中國民歌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種類眾多,形式多樣、題材內容豐富廣泛、藝術特征鮮明、審美品格獨特,她作為一種鮮活的音樂形態對于研究中國民歌歷史和海南民歌史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作為一種活態的音樂文化載體,對于傳承和弘揚中國南海海洋文化具有積極促進意義。挖掘整理研究和傳承傳播地域風格鮮明的疍家歌謠,對于音樂藝術創作、城市文化產業開發以及城市大眾文化品味的提升、文化自信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疍家歌謠作為一種鮮活有形的文化載體,體現出潛在的歷史、藝術、文化、經濟、傳播和社會價值。
但是,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海南疍家“水上民歌”正在被現代時尚和流行文化所異化,突出表現為“個體遺傳”和“部分變異”兩種形式,對其“個體遺傳”需要經過揚棄而傳承,對其“部分變異”必須把握先進的文化方向。面對疍家音樂衰退加劇趨勢,我們應該及時采取積極有效的舉措進行挖掘和研究。
筆者在海洋文化宏觀視野下,圍繞疍家音樂的歷史文化問題、音樂形態的分析整理、編創以及傳承傳播、產業開發利用以及歌唱表演人才培養等問題,從田野調查和文獻資料整理分類入手,摸清家底,掌握情況,探索疍家人千百年曲折復雜的遷徙史、海上漂流史、移民史,未雨綢繆制定計劃,通過歷史文化研究、理論學術研討,著重解決疍家音樂歷史文化疑難和熱點問題,通過舉辦“熱帶海洋音樂文化學術研討會”、舉辦“疍民音樂文化節”、“編創疍家歌謠和音樂劇目”、開展“疍家“水上民歌”演唱表演人才培訓活動,對搜集整理的疍家音樂編輯成冊,進一步擴大海南疍家音樂的文化影響力和傳播力,豐富海南疍家“水上民歌”優秀系列作品,走進高校及中小學音樂課堂,不斷地挖掘整理和積累“水上民歌”,進行音樂形態分析,深入解讀其精神文化內涵,架起疍家“水上民歌“社會化傳承”的橋梁,打通疍家音樂傳播通道,實現“古為今用”,在城市演藝文化產業中發揮積極作用。
提升海南疍家音樂傳播推廣及應用價值,讓海南疍家音樂在新的歷史時期發揚光大,助力“海南國際旅游島”和“自由貿易港”國家戰略目標,并為其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行之有效的系列研究成果將為海南疍家音樂常態化傳播提供理論支持和范例,并為實現常態化傳承引領路徑,使疍家音樂與海洋文化建設形成富有成效的互動。
1、音樂形態分析與整理:從音樂形態細節入手,其一、對海南疍家音樂傳承人深度訪談,專家咨詢、深度調研、走訪相關部門,搜集30首疍家音樂歌謠;其二、將搜集錄音視頻整理成冊,為編創提供原始資料:其三、將整理歌謠進行調式與旋法、曲式與句式、聲腔與節奏等特點分析,在語言風格特點方面,比如歌詞修飾、語音變化,滑音、裝飾音、變化音以及節拍、速度、表情符號、襯腔、襯詞等進行分析和整理。
2、音樂傳承與傳播:從整理與編創入手,其一、在保持原生風貌基礎上進行編創,將部分旋律優美動聽海南疍家音樂歌謠進行變奏處理,使其音域擴寬、表現力豐富,提升演唱藝術性、擴大傳播廣度,形成新編、新唱、新傳播模式。編輯整理《疍家歌謠新編新唱曲集》教材,并附普通話和英語,實現廣泛傳承傳播,為高校中小學音樂教學提供支持;其二、組建“大學生疍家音樂演藝團”,為疍家音樂與三亞城市演藝文化產業提供支持;其三、在疍民生活區域,建立“疍家音樂傳承傳播研究工作坊”,在高校建立“熱帶海洋音樂文化研究所”、舉辦“優秀疍家音樂歌謠傳承人”培訓,在中小學建立疍家音樂傳承基地:其四、編創反映疍家生活的音樂劇目:其五、舉辦疍家音樂表演人才培訓班,讓瀕臨失傳的疍家音樂在海南及全國遍地開花,架起疍家音樂“社會傳承”橋梁,打通疍家音樂傳播通道,加快實現海南疍家“水上民歌”的“社會化傳承”。
3、理論與實踐研究:緒論(一)《疍家音樂概念梳理、釋義、分類及其它》;(二)《“圖說”疍民:文化地理學視角下疍民遷徙的歷史與分布》;(三)《話說疍民:疍民身份的歷史演變》(四)《疍民文化及疍家音樂文獻整理分類與分析》;(五)《“唱”談疍民:南海情歌·文化古韻——疍家音樂田野考察與形態分析》;(六)《以舟為家·向海而歌——疍家音樂之文化闡釋》;(七)《疍家音樂傳播與開發利用價值研究》;(八)《海南疍家音樂與旅游演藝產業互動理論與實踐》;(九)《疍家婚禮音樂挖掘整理與開發》;(十)《關于疍家音樂的傳承與創新問題》;(十一)《海洋文化視野下疍家音樂的傳承與保護》;(十二)《弘揚疍家黎苗和諧傳統講好海南故事》;(十三)《海南疍家音樂與旅游演藝產業互動理論與實踐》;(十四)《疍家音樂進課堂與城市音樂文化消費互動》;(十五)《傳播地方傳統音樂文化提升城市品質》、(十六)《海南疍家“水上民歌”表演人才培養的傳播價值》。
上述研究成果將為海南疍家音樂傳承保護和傳播提供理論支撐,為加快實現疍家音樂“社會遺傳”——社會化傳承進程引領路徑,藝術創作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豐富素材,為地方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傳播奠定理論和實踐基礎。
筆者運用民族音樂學研究方法,對海南疍家音樂的概念進行梳理、整合及釋義,對其音樂特征進行深入分析和論述:在采用田野考察、文獻研究、深度訪談等傳統方法的前提下,對“兩廣”、福建、海南等地疍民的時代變遷和歷史流變進行闡述,借鑒文化+地理+圖解——文化地理學新方法、新視角,以疍家音樂為活態文化載體,對疍民遷徙的歷史以及疍民身份的演變,追根求源,探索疍家“游牧”歷史和發展路徑與分布情況,分析和整理疍家音樂形態,探索和研究重點放眼于海南疍家音樂文化發展歷程和藝術特征,研究海南疍家音樂和藝術豐富性,從海南疍家音樂文化和社會功能入手,探究其歷史、審美、民俗、社會及傳播價值等;以豐富海洋文化生態多樣為視角,搜集整理研究和創編海南疍家歌謠,探索實踐海南疍家音樂與學校音樂教育,與城市旅游演藝產業互動鏈接常態化傳承傳播的可行性。深入細致整理海南疍家音樂形態,使其保持原貌基礎上,煥發新的藝術生命力,為熱帶海洋文化生態和南海海洋文明注入新的活力。
選題研究成果以三個方面體現:其一,理論研究成果,即歷史與文化研究為藝術創作提供豐富的原始素材;其二,藝術實踐成果,編創后的優秀疍家“水上民歌”在學校音樂課堂上開展教學活動:其三,根據搜集到的音樂素材編創藝術作品,為進一步助推海南疍家音樂常態化傳承與傳播,為熱帶海洋音樂文化生態多樣及旅游演藝文化產業繁榮和發展,推波助瀾。
歷史和文化研究基本視角是對社會現實的關照,創新意義的核心是研究現實問題,為了探索研究海南疍民以及疍家音樂文化的歷史流變、生態特征、發展路徑、分布情況與生存現狀等,以及當務之急音樂形態分析整理、編創、傳承傳播創新以及開發利用等一系列問題,激發人們對疍家音樂傳承傳播價值意義認識,進而在“國際旅游島建設”國家戰略格局中,發揮其重要的文化引領作用,為此,研究者將從疍民的時代變遷和歷史流變的宏觀視野研究開始入手,其次是,深入海南三亞、陵水、崖州疍民生活的海域,展開進行深入細致地田野考察,對疍家“水上民歌”傳承人進行訪談:對相關疍民文化以及海南疍家音樂文獻進行全方位和系統整理與分析;對其音樂風格特征進行釋義和分析;對海南疍家音樂進行深入細致地人文分析與文化解讀:對疍家音樂傳播價值和路徑進行分析與研究;探索和實踐疍家音樂與城市旅游演藝產業鏈接互動的可行性;對搜集整理的疍家音樂編創成冊,探索實踐疍家音樂與高校音樂教育互動模式,探索實踐疍家音樂融入音樂文化產業模式。行之有效的研究成果為疍家音樂常態化傳播提供理論支持和范例,為實現常態化傳承引領路徑。
當我們在對海洋音樂文化沉思和多學科整合探索研究中,努力朝向海南疍家音樂歷史文化與傳播研究,一片嶄新的、明朗的“天地”拓展和挺近的時候,當海南疍家音樂歷史文化未來在藝術創作(編創)、產業開發(音樂演藝項目)以及審美消費(音樂與娛樂)一步步攀升到一個個更高的水平,并一步步走向和繁花似錦收獲成功的時候,也同時要求我們,在歷史文化與傳播研究過程中,樹立辨證的哲學觀,多學科交叉互動,運用民族音樂學、歷史學方法,借鑒文化地理學研究視角:把海南疍家音樂歷史文化與傳播研究,構建成為一個內容豐富,連接多個學科、多個文化領域的地方傳統文化“網絡”,通過這個“網絡”,可以進一步張揚創造思維和開放意識,從宏觀視野去握海南疍家“水上民歌”歷史文化與傳播研究,其中所包含的概念、特征、功能、風格、形式、內容和時代變遷等等。從而找出海南疍家“水上民歌”歷史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脈絡和規律,建構超越一般形式的宏觀視野及全景式的理論觀察,以而,分析和判斷疍家“水上民歌”歷史,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社會以及人們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發生、影響、融合的文化現實,推進海南疍家“水上民歌”歷史文化在生產和創造等方面的發展與繁榮,這是疍家音樂歷史文化與傳播研究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取得豐碩研究成果,促進和推波助瀾于正在蓬勃發展中的海南“國際旅游島”、“自由貿易港”建設當中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的關鍵點和核心點。
做中國南海熱帶海洋音樂文化寶藏的“開采者”,不做“守護者”,是致力于挖掘整理和傳承傳播地方優秀傳統音樂歷史文化學人,都應遵循的職業責任和工作守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