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姝君
1998年,在第一屆全國鋼琴藝術指導學術研討會上,業界把“鋼琴伴奏”的稱謂修正為“鋼琴藝術指導”,隨后一系列的發展變革悄然開始了。無論在哪一所音樂院校中,民族聲樂藝術指導課程的發展水平都要與民族聲樂專業的發展水平成正比。為了更大限度地滿足從業人員以及學生們日益增長的對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指導課程的教學以及學習需求,筆者根據教學經驗,在下文中分別從五個方面對該課程的發展變革闡述了一些觀點。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指導課從誕生至今,教學任務已從單一的“合樂”發展變革為當今課堂中的四大教學任務——第一,人物情感分析;第二,對作品的藝術處理;第三,歌詞吐字發音的修正;第四,指導學生配合鋼琴伴奏音樂進行演唱。聲樂演唱的目的是表現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因此在教學中,通過查閱文字、視頻及音頻材料,與學生交流并確定人物情感是教學的起點。“對作品的藝術處理”、“歌詞吐字發音的修正”和“指導學生配合鋼琴伴奏音樂進行演唱”是表現人物情感的具體技術支撐。通過實踐和研究,目前相關的技術已形成較為完備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以下是相關技術層面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
(一)對作品的藝術處理
根據作品速度的不同,中國民族聲樂作品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快速作品和作品中的快速段落;第二類,非快速作品和作品中的非快速段落。當對一首快速作品或某一快速段落進行藝術處理時,要采用以下的三種方法。首先,每個字的韻母要快出;其次,每小節強拍強部分對應的第一個字要加以強調:最后,對弱起句子、切分音和長時值音符的處理。當對一首非快速作品或某一非快速段落進行藝術處理時,要采用以下的方法。首先,根據音符排列情況設計樂句中的強弱變化;其次,每小節強拍強部分對應的第一個字要加以強調;最后,對弱起句子、切分音和長時值音符的處理。
(二)歌詞吐字發音的修正
在訓練學生漢語普通話中21個聲母和39個韻母之外,要特別強調對易錯發音唇形舌位的學習。例如,東北地區學生易錯讀音有:圓唇音o、u、u的發音;舌面音j、q、x的發音;舌尖前音z、c、s與舌尖后音zh、ch、sh的發音。華中地區學生易錯讀音有:舌尖中音n、l的發音;后鼻音韻母eng、ong的發音;鼻音韻尾-n、-ng的發音。復韻母易錯讀音有:復韻母le的發音;復韻母ue的發音。
(三)配合鋼琴伴奏音樂進行演唱
首先認知常用的伴奏音型,例如:分解和弦式的琶音伴奏音型、琶音奏法的伴奏音型、震音、帶有較遠低音的伴奏音型、緊打慢唱的伴奏音型、雙手呈反向進行的伴奏音型以及刮鍵等。然后再根據不同作品分析前、間、尾奏的結構,目的是便于記憶和激發演唱情感。
在實際教學中,以上的內容將運用在具體作品中。以下,以女聲歌曲《山里的女人喊太陽》部分內容為例,舉例說明發展變革后的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指導教學內容:
首先,藝術指導教師要根據作品的歷史背景、時代特征、演唱內容和音樂特點來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例如,《山里的女人喊太陽》是一首描寫大山里的女性擁有著愉快、幸福生活的歌曲。該作品應表現出“山里的女人”爽朗、直率、純真、質樸的性格特點,因此在演唱時,所有的技術手段都要表現這一形象和情感特點。然后,帶領學生針對不同段落對作品進行旋律的藝術處理并進行吐字發音的修正。例如,對引子中部分句子的處理。該作品的引子為慢板,因此要選用“非快速段落的處理方法”對引子進行藝術處理。第3小節“喲”是引子中的第1句話。該句子的旋律由一個前倚音和一個四拍子的主要音構成。由于該句只有兩個音符(一個前倚音sol,一個主要音la),這兩個音符呈上行排列,因此該句的旋律應設計“漸強”的力度記號。全句出現的最高音是la,最低音符是裝飾音sol。該小節強拍上的第一個歌詞是“喲”,“喲”對應的音符高音6在全句中屬于最高音,因此該字要著重韻母的發音,“喲”把y和ou加重唱。約定俗成地,在這句的末尾要唱下滑音,不容忽略。“喲”字在發音時,注意讀音ou要做圓唇的動作,否則歸韻不完整、不清晰。
在每學期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要經歷多次的觀摩會演出、考試和音樂會演出的實踐活動,以豐富學生的舞臺表演經驗、提高專業素質。每場的舞臺實踐活動,師生的注意力不僅投放在演出之前的教與學的工作以及當天的演出實踐中,也開始重視音樂會之后的分析、總結工作。學生參加觀摩會演出、考試或者音樂會演出的實踐活動后,教師帶領學生利用一定的課時對學生的舞臺表現進行分析、總結,指出優缺點和改進的建議,以此成為下一個階段的學習任務之一。這樣,將使得一系列的實踐活動更具備教學意義,切實地提高了實踐活動的質量,使舞臺實踐成為教學活動中有力而又不可替代的一個重要環節。
每位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之余,都要投身于長期的學術研究工作中。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指導專業是一個年輕的專業,它更需要從業人員在學術研究上的給養。各院校的民聲藝術指導專業可現已出現根據教師的研究興趣或研究所長有目的、有計劃地分配研究內容,使每位教師各司一領域進行深入、高效、高質量的專項研究。獲得學術成果后,學術觀點在學術講座及教研會議中與業界交流、探討。這樣不僅加速了該專業各個研究領域學術成果的互換,而且培養了有關該專業各個研究領域的專門人才。
教研室作為院校中的教學研究部門,通常以會議的形式來互通教學和學術信息上的有無。教研室會議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每期會議設立主題,以學院內外、省內外、國內外的同專業或相關專業的發展動態、學術成果、甚至研究難點為題目,進行專題研討。在教研室活動中,還采取了“走出去、請進來”的模式。首先,是在學院內部的“走出去、請進來”:民族聲樂藝術指導專業除了要做好本專業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以外,還要對學生所學習的民族聲樂課程、形體課程和表演課程有深入的了解,并且要掌握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其次,是在學院外部的“走出去、請進來”:要多走訪、考察、觀摩、邀請國內和國外各所音樂院校在同領域的教學與研究水平。多聽、多看、多交流、多思考,開闊眼界、活躍思維是做好教學研究的必備條件。可以定期邀請國內、國外的專家、學者來講學并且互通教學見地。多與國內外音樂院校的從業者進行教學觀摩,并建立長期、穩定的學術交流關系。
教學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人才的活動,考試則是教學的一種反饋工具。考試成績是對學生個體學業進展和變化的評價,是對學生個體發展和學習效果的價值判斷,可以衡量學生是否完成了教學計劃、是否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遺憾的是,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指導課尚未建立考試制度,缺少對教學成果進行評定的環節。故需盡早建立民聲藝術指導課程的考試制度,完備教學設置。
綜上所述是筆者關于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指導在二十余年發展變革中的一些觀點和建議。一門課程的發展絕不僅僅依賴于教學法的從無到有,而是需要與該課程相關的全部設置和制度的支撐和相互作用。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指導課程在教學、實踐、科研、教研以及考試制度等方面的發展,其目的都是為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指導教學質量得到不斷地提升,為國家的民族聲樂演唱培養出大批的高素質人才。我們共同期待著該課程在不久的將來會顯現出愈發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對中國民族聲樂教育事業做出的更顯著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