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君

【摘要】 目的 探討形體藝術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自尊及社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6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 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 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接受藥物+常規(guī)工娛療活動治療, 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形體藝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羅森伯格自尊量表(SES)、住院精神患者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PI)評分。結果 干預組患者治療前的SES、SSPI評分分別為(18.76±4.14)、(21.34±4.35)分, 治療后分別為(32.52±4.57)、(40.52±4.29)分;對照組患者治療前的SES、SSPI評分分別為(19.42±4.52)、(22.12±4.24)分, 治療后分別為(24.53±4.41)、(33.53±4.76)分。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SES、SSP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SES、SSPI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 且干預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給予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形體藝術治療, 可以改善患者的自尊情況及社會功能。
【關鍵詞】 慢性精神分裂癥;形體藝術;自尊;社會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2.080
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思維、意志、感知、情感行為障礙, 其注意力、抽象思維、信息整合、工作記憶等方面會出現(xiàn)認知功能損害[1]。其病情反復發(fā)作, 除了頭暈、失眠等神經(jīng)征癥狀外, 還會否定自我價值, 自我接納感不佳, 進而逐漸與人疏遠, 失去社會功能。臨床多使用藥物、常規(guī)工娛療活動治療精神分裂癥, 雖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藥物的依賴性大, 患者需要長期服藥, 同時具有較多的不良反應, 患者一旦停藥, 病情會重新發(fā)作導致效果不佳。因此, 臨床需要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豐富患者的內心世界、精神生活。形體藝術治療是藝術治療的一個分支, 又被稱為舞動治療, 其可以利用舞蹈、即興動作等方式對患者的身體、情感、認知、人際等層面的障礙進行治療, 有利于增強患者的個人意識, 改善心智, 促進社會功能的恢復[2]。本次研究對本院6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給予分組治療, 對照組患者接受藥物+常規(guī)工娛療活動治療, 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形體藝術治療, 結果發(fā)現(xiàn)干預組的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 具體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從2018年3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中選取60例進行本次研究(已取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告知患者治療方法, 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 每組30例。對照組中男13例, 女17例;年齡22~59歲, 平均年齡(32.14±8.96)歲;病程2~15年, 平均病程(8.43±2.25)年。干預組中男16例, 女14例;年齡21~58歲, 平均年齡(32.33±8.56)歲;病程2~16年, 平均病程(8.67±2.31)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慢性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患者的年齡18~60歲;住院患者;患者及家屬均同意參與研究;患者的語言、溝通等能力正常, 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患者的疾病處于穩(wěn)定期。排除標準:交流、行動困難患者;有自殺、自殺、沖動殺人傾向或行為的患者;肢體殘疾患者;治療期間換藥患者;視覺、聽覺障礙患者;惡性腫瘤患者;哺乳期、妊娠期婦女。
1. 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藥物+常規(guī)工娛療活動治療:口服維持量利培酮片(全院統(tǒng)一批號)治療8周;每天進行常規(guī)工娛療活動, 包括閱讀、廣播體操、室外散步、麻將等, 連續(xù)8周。干預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形體藝術治療, 治療8周, 具體方法如下。
1. 3. 1 成立專門的形體藝術治療小組? ? 小組包括1名組長和數(shù)名小組成員, 小組的主要任務是治療前設計形體藝術治療方案、設想主題、彩排舞蹈、選擇音樂等。小組將30例干預組患者平均分成2組(每組15例)進行形體藝術治療, 小組在治療前指導患者按醫(yī)囑服藥, 向患者介紹形體藝術治療的重要性及預期效果, 讓患者衣著整齊、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
1. 3. 2 形體藝術治療的幾個階段 ①熱身。所有患者在治療師的指導下跟隨音樂節(jié)拍做搖擺、撫摸、拍打、伸展等肢體動作, 患者在此過程中可以互相交流, 活躍現(xiàn)場氣氛。②放松訓練。患者在治療師的指導下可進行鍛煉, 主要包括深呼吸法(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冥想法(視覺冥想、聽覺冥想、觸覺冥想、綜合冥想), 讓患者的心念在放松訓練時趨靜, 并調節(jié)呼吸。③治療師展示舞蹈。治療師向患者展示形體藝術治療的舞動動作, 由簡單、易學的動作開始講解, 再深入至較難的動作。④患者參與。患者跟隨治療師的動作進行學習, 逐漸學會完整的舞蹈, 并自發(fā)選擇搭檔進行雙人或多人舞蹈訓練, 在此過程中, 患者與患者、患者與治療師之間需要充分進行語言、肢體交流, 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⑤患者分享。治療師每次在形體藝術治療結束后, 給患者10 min分享自己的感受, 包括舞動的感受、交流的感受、舞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等, 所有患者在分享中互相鼓勵、打氣。⑥總結。形體藝術治療8周后, 舞蹈治療師對本次治療的過程、收獲等進行總結, 以不評論、不批判為原則, 肯定其在舞動過程中所做的努力, 鼓勵其打開自我, 主動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增強其自信心。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ES、SSPI評分。①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使用SES[3]評價其自尊情況, 共10題, 答案均為“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4項, 滿分為40分, 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自我價值和自我接納的總體感受越好。②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使用SSPI[4]評價其社會功能, 該表包括日常生活能力、動性和交往情況、社會性活動技能3個方面, 共12題, 包括衣著狀況、外出活動、社會交往等內容, 每題均為0~4分, 滿分48分, 患者的分數(shù)越高表示其社會功能越好。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ES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SE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SES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 且干預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SPI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SSP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SSPI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 且干預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患者大多性格孤僻、拘謹、疑慮多、無自信心, 在社交、行動能力上伴有障礙。臨床治療精神分裂癥多使用利培酮, 利培酮是一種強力的D2受體拮抗藥,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陽性癥狀。輔以常規(guī)的工娛療活動, 對患者的陰性癥狀、情感癥狀同樣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不過, 利培酮的不良反應多, 可能引起患者運動功能抑制, 且患者對藥物的依賴性強, 但易致患者偏安靜, 無法發(fā)揮社交屬性, 導致社交功能不強。因此, 臨床必須采取更有效的干預措施促進患者加強對自我的認知, 改善其社會功能。在本次研究中, 干預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形體藝術治療, 結果顯示, 治療后, 干預組的SES、SSP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馮春霞等[5]的研究結果一致。出現(xiàn)上述結果的原因在于:成立專門的形體藝術治療小組有利于后續(xù)治療的順利進行, 這能讓患者在持續(xù)的形體藝術治療中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 繼續(xù)強化社交功能[6]。總之, 形體藝術治療并非簡單的舞蹈治療, 其可以通過音樂、交流等途徑強化患者的內心活動, 從而引發(fā)肢體的運動, 其可以讓患者了解自己、回歸身心靈整合, 對自我的價值認知有新的理解, 加強自我接納感, 同時改善患者的社交功能, 使其逐漸回歸到正常的社會生活中。
綜上所述, 給予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形體藝術治療, 可以幫助患者改善自我價值、自我接納感, 改善自尊評分, 可以促進其社會功能的恢復, 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陸沈艷, 覃金榮, 韋盛中, 等. 自我管理技能訓練聯(lián)合音樂療法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自理能力和康復效果的影響. 中國當代醫(yī)藥, 2019, 26(9):205-207.
[2] 劉燕. 舞動治療在精神康復團體臨床應用中的思考. 中醫(yī)臨床研究, 2018, 10(33):26-29.
[3] 韋嘉, 張進輔, 毛秀珍. 修訂版羅森博格自尊量表在中學生群體中的試用(英文).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8, 26(4):629-637.
[4] 楊寧波, 周福春, 王傳躍. 精神病超高危個體社會功能研究及評估進展.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 2019, 46(1):1-3, 10.
[5] 馮春霞, 徐建麗, 劉仁梅, 等. 舞動治療在長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8, 15(20):154-156.
[6] 張素娟, 馬文有, 劉海艷, 等. 舞蹈治療對殘留型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9, 27(7):1001-1004.
[收稿日期:20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