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時期的全國“兩會”非常牽動人心。在這個大背景下,政府工作報告格外惹人關注。5月22日,在這份堪稱近年來篇幅最短小精悍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人們讀出了中國穩中求進的定力與信心。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人們習慣了根據政府工作報告制定的增長目標來落實各項工作。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前所未有地沒有設定GDP增長目標。對此,各方的解讀都比較正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們的預期。
一方面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包括全球疫情走勢的不確定性,以及國際政治局勢演變中蘊含的某種變數,設置具體的GDP增長目標并加以落實確實存在較大的難度。
另一方面,正如李克強總理在報告中指出的那樣,不設置具體的增長目標,有利于引導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穩”、“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穩”工作的著力點。守住“六保”底線,就能穩住經濟基本盤;以保促穩、穩中求進,就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
當然,穩字當頭,并不意味著可以松氣懈怠。事實上,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針對民生和經濟社會發展,還是提出了很多具體的指標。比如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6%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左右;進出口促穩提質,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重大金融風險有效防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努力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等等。
事實上,把這些工作充分細致地搞好了,有沒有具體的GDP增長指標,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
穩字當頭,還體現在保持頭腦清醒,不搞大水漫灌,不走以強刺激求得短期發展的老路。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赤字率和特殊國債的規模均低于市場預期。這充分體現黨和政府保持戰略定力,珍惜當前正常的財政貨幣政策空間,為將來防范各種沖擊預留充分的戰略應對空間。
在強調“穩”和“保”的同時,人們也要繃緊發展這根弦。如李克強總理所指出的,無論是保住就業民生、實現脫貧目標,還是防范化解風險,都要有經濟增長支撐,穩定經濟運行事關全局。這就需要一方面保持適度的投資規模,一方面抓緊推進改革事業。
報告指出,為擴大有效投資,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6萬億元,提高專項債券可用作項目資本金的比例,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000億元。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的“兩新一重”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重大工程建設)。
與此同時,要堅定向改革要動力,向市場求發展的信心。李克強總理在報告中指出,要用改革開放辦法,穩就業、保民生、促消費,拉動市場、穩定增長,走出一條有效應對沖擊、實現良性循環的新路子。
此前在5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激發了人們對新一輪改革加速進行的信心和熱情。
意見指出,在要素獲取、準入許可、經營運行、政府采購和招投標等方面對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對待,破除制約市場競爭的各類障礙和隱性壁壘,營造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人們普遍認為,這將為民營企業的發展創造非常有利的制度環境。
一段時間以來,關于財政赤字貨幣化的討論非常熱烈。討論背后的關鍵問題其實就是財政紀律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問題。意見有針對性地指出,要依法構建管理規范、責任清晰、公開透明、風險可控的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強化監督問責。清理規范地方融資平臺公司,剝離政府融資職能。而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健全市場化投融資機制,支持民營企業平等參與。要優選項目,不留后遺癥,讓投資持續發揮效益。這兩個表述應該為厘清相關爭論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總之,只要人們秉持穩中求進的方針,既要以扎實細致的努力抓好“六穩”、“六保”工作,又要以果敢的精神推進改革開放的步伐,中國的發展一定能實現既定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