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升
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改革試驗區,是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踐行新發展理念公園城市示范區的重要舉措。今年兩會期間,成都提出要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重點工程。郫都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全面貫徹落實省市委工作部署,推進“七個融合”、促進“六大轉變”,探索踐行新發展理念公園城市示范區的郫都表達。
把握關鍵,抓好“七個融合”
以產業鏈優化促進城鄉產業融合。堅持農產品標準化、規?;?、市場化、品牌化“四化聯動”,做優做強唐元韭黃、德源大蒜等綠色生態農產品,提升“天府水源地”公共品牌價值,培育生態有機綠色產品體系。依托川菜產業園、川菜小鎮等建設,推動韭黃、生菜等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發展,培育郫縣豆瓣、有機蔬菜等“10+3”鄉村振興特色產業體系。加強一二三產業橫向耦合、推進農商文旅產業鏈融合,加快推進陌上花開等田園綜合體建設,積極營造培育文化創意、川菜美食、農耕文化體驗等新型生態場景、消費場景,推動產業深度融合聯動發展。
以生態價值多元轉化促進價值融合。大力實施“生態綠色+”行動,加快川西林盤修復和天府綠道體系建設,精心打造清水河文化時尚產業功能區、安靖生態走廊等示范項目,同步植入商務商業、運動康養、影視文創、研學游學等消費體驗場景,促進生態資源多級多元轉化為生態、美學、人文、經濟和生活價值。統籌綠道體系、公園體系、生態濕地等區域及周邊資源,通過“騰籠換鳥”“有機更新”“清閑清低”等方式,盤活林盤、宅基地、河灘地等鄉村低效利用資源資產,構建生態投入和收益“雙平衡”發展機制,提高區域整體開發價值。
以農村改革持續深化促進要素融合。深化農村集建用地入市、宅基地三權分置、農地征收等土地三項改革,建立農村土地要素轉讓、出租、抵押二級市場,推動土地資源城鄉優化配置。探索擴容農業生產設施所有權、農民住房財產權等抵押融資,創新土地經營權、集體資產股權等擔保融資,促進更多資金要素向鄉村流動。積極搭建“高校+支部+農戶”結對共建、鄉村振興智庫、農業專家大院等智力供需對接平臺,實施“一村一大師”工程,創新“共享田園”等模式,面向社會招募新村民、新農人,暢通人才、技術、服務等雙向流動通道。
以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促進數字融合。加快推動農用北斗RTK固定基站系統項目建設,建立特色鄉村產業大數據庫和農業智能化綜合服務平臺,依托班納利、匯菇園等項目示范帶動,推動農業全鏈數字化升級賦能。加快園區企業生產智能化改造,深化與深圳步科等合作,加快推動品品、新希望等企業實施智能工廠改造,布局標準10萬級GMP生產車間,建設數據化智能示范工廠。運用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探索開發推廣機器人巡檢、視頻監控、云巡河等應用場景,提升鄉村數字化治理水平。
以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促進就業融合。深化與中國成都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合作,建立人才培訓資源共享機制,開展定制化跨區域人力資源服務,實現城鄉就業供需對接、精準匹配。深入實施新型職業農民資格制度,依托四川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鄉村振興講習所等平臺,開展電商、廚藝等實用技能培訓,大力培養新村民、新鄉賢等“六新”實用人才,提升各類人才整體水平和就業能力。健全完善城鄉就業服務平臺,創新探索分時段就業、“共享員工”等就業模式,實現企業用工和居民就業雙贏。
以城鄉公共服務均衡發展促進居住融合。加快完善農村道路、通信、天然氣等基礎設施,加大農村教育、醫療、文化等投入,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大力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全面抓好垃圾分類、“廁所革命”等專項治理,抓好水源保護地規范化建設和水系渠系整治修復,推動農村景觀化景區化。持續開展鄉風文明“十破十樹”,推廣“百姓糾紛大家評”等治理模式,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機制。
以多元穩定增收渠道拓寬促進收入融合。深入實施“五鏈融合”創新創業,大力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業主大戶等經營主體,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探索集體經濟跨區合作機制,全面推行集建土地入市、股份合作開發、冷鏈物流經營等12種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拓展農民財產性增收渠道。支持引導農民參與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建設,帶動農民融入產業鏈各環節,增加農民分紅收入。
創新機制,促進“六大轉變”
促進發展方式轉變。通過發展精致高端農業、有機農產品加工、鄉村生態旅游等產業,推動產業形態從有產無業到產業鏈轉變、產業質量從低端弱質到優質高效轉變、經營模式從傳統粗放到規?;瘜I化現代化轉變、發展主體從小農戶到多元市場主體轉變,大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傳統農業向都市現代農業轉型。
促進發展效益轉變。深化農商文旅體等多種業態、產業鏈融合發展,打造全域景區、文化體驗、游學基地、科普教育等多元場景,充分發揮鄉村產業生態景觀、旅游觀光、社會人文等功能,拓展農業生態、美學、人文、經濟和生活價值,實現農業從傳統單一經濟價值到多元復合價值提升。
促進發展機制轉變。通過有序推動城鄉規劃管理體制、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逐步構建土地、資金、信息、人才等城鄉要素資源雙向、自由、有序流動機制,推動資源要素從行政管理到市場化資源配置轉變,形成城鄉共生共榮、共建共享的融合發展格局。
促進發展動力轉變。推動農業發展由要素驅動向科技驅動、數字驅動、創新驅動發展轉變,以全域創新創業激活農業農村發展主體內生動力,構建利益分配機制,引導科技人員下鄉進村,提高科技含量和產品價值;以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撬動農業農村資源的市場價值;以數字經濟構建農業數字資源共享平臺,賦能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促進人居環境轉變。加快農業農村景觀化景區化改造,健全水電路氣訊等基礎設施,推動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普惠均衡,著力塑造“林盤、田園、水系、綠道”相融相通的大美鄉村,形成生產、生活、生態、人居融合,構筑生態宜人美麗家園。
促進生活方式轉變。通過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特色鄉村旅游、集體經濟入股分紅等多種方式,以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民實現就近居家創業就業,讓農民在農業全產業鏈上的各要素、各環節分享收益,推動農村思維觀念、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形成多渠道就業、多元化增收的新局面。
作者
中共成都市郫都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