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王長田 劉桂玲 趙繁菲 焦鳳鳴 蘇鵬
摘? ?要: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是實現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前提。社會的公眾科學文化素質是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體現,是能讓大學生理性認識社會、客觀看待社會、科學把握社會發展規律的重要前提,是社會文明的靈魂。文章結合“新媒體”時代特點,通過各種措施提升大學生素質,樹立中國大學生在世界的良好形象,以提升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人文素質;文明
大學生人文素質是社會生存和發展能力的重要基礎,是大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創新社會建設的基礎,是推動國力增強的重要保障,是國家形象的名片。大學生素質的提高是社會文明程度提高的前提,只有大學生素質提高了,社會文明程度才能提高。從主觀方面講,首先要提高大學生自身的涵養,強化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揚中華民族的良好傳統素質,做文明人,行文明事,為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做貢獻。
1? ?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1? 研究思路
通過對人文素質相關理論進行理論闡釋,分析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意義,在問卷調查數據的基礎上,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從不同維度給予符合實際整體狀況的描述,并采用多元回歸方法對河北省多個市區大學生人文素質進行差異分析,最后提出改進和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對策建議。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研究法
利用網絡期刊等各類網絡查詢和下載體系,廣泛搜集與本研究相關的理論著作、論文、新聞等,并對相關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和吸收,掌握國內外關于大學生人文素質的論述,在資料全方位歸納的基礎上,進行比較研究,以期發揮一定的借鑒作用。
1.2.2? 訪問調查法
對華北理工大學河北省籍大學生及其家長的人文素質狀況通過問卷調查方式,進行隨機抽樣調查法和典型調查法,了解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現狀,為撰寫論文提供切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對不同群體進行比較分析,以期增強研究的應用價值。
1.2.3? 統計分析法
利用SASS 19.0和EVIWS5.0對調查數據進行錄入、統計、分析,為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對策研究奠定定量研究基礎。
2? ? 目前國內研究的現狀和趨勢
從人文素質與其他素質的關系角度研究,知識經濟條件下的人才觀,將是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的整合;從人文素質現狀及意義角度研究,應該高度重視人文素質現狀的調查研究;從人文素質的培養與發展角度研究,大學生人文素質主要包括思想文化素質與行為文化素質。
3? ? 大學生素質現狀
(1)道德素質的局限。我國大學生普遍具備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質,但在某些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缺失。很多大學生從小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對待道德層面的善、惡概念雖然清晰,在日常生活中卻很難將正確的道德理論與自己的具體行為結合起來,做到“知行合一”。例如城區道路清潔程度、遵守交通規則、文明乘車情況、公共設施的破壞情況、公共場所文明行為等,很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播推廣,發揚光大。
(2)法律素質的局限。我國絕大多數大學生能做到認真學法、自覺守法,但是在有些方面或面對利益誘惑的時候,缺乏人人平等的法律意識和有效行使自身合法的政治權利意識。
(3)科學文化素質的局限。大學生的科學文化建設主要包括學校教育、科學普及和媒體宣傳。雖然近幾年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整體上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與許多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差距的。
(4)身心素質的局限。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大學生的身體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但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狀態和生存環境,使許多人處于“亞健康”狀態,“文明病”也漸漸來襲,這直接影響我國大學生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大學生體質和心理素質都亟待增強,精神文明、心理健康已成為一個值得全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
4? ? 大學生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國家制度法規有待進一步完善。
(2)政府職能部門對加強大學生素質和文明建設監管執法力度不夠。
(3)有些大學生道德失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
(4)宣傳教育不到位,文明創建的組織、陣地作用發揮不夠。
(5)文明活動長效機制欠缺,存在參與率不高現象,有的重形式、輕效果。
5? ? 對提升大學生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對策與建議
(1)完善落實制度法規。制定適合實際情況的、可操作性強的實施細則。在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開放兼容、科學理性、環保措施,基本道德規范的原則基礎上,把握制度法規的有效落實。
(2)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運用強大的政府行為,加強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管力度。
(3)強化學校人文素質教育。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4)不斷提高自身涵養。提倡自我教育與管理,在道德狀況很好的社會環境下,推動人的道德底線不斷上移,使整體大學生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提升。
(5)重視新媒體宣傳力度。媒體宣傳可在一定時間內形成具有特色的、極具感染力的導向力量,對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大學生的合法權利,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6)建立完善長效機制。使提升人文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體現特色、注重實效。
(7)關注硬件設施建設。硬件設施完備是基礎,社會文明程度與完善的配套設施相輔相成。
[參考文獻]
[1]康彥,張洋子,武姣娜.對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幾點探討[J].才智,2019(31):13-14.
[2]吳聞.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路徑探析[J].智庫時代,2018(47):37.
[3]張卿.論新媒體環境下地方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9(1):37-38.
[4]盧志雄.新媒體環境下加強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探究[J].鄂州大學學報,2019(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