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艷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的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高校美術教育課程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的心靈,具有十分重要的“課程思政”價值。鑒于此,文章對高校美術教育融入“課程思政”創新路徑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美術;大學生;思政課;創新
課程思政在高校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人們對于課程思政的關注度持續提升,在高校思政課創新的新形勢下,通過將高校美術教育融入課程思政,將美術本身審美培育和素養提升與思政的立德育人相結合,將美術的靈活、實踐等特性與思政教育的嚴謹、規范等特征中和,形成課程思政與美術教育的滲透式發展,以此創新高校課程思政模式,提升學生關注度,讓思政教育潛移默化影響人,深遠持久塑造人。
1? ? 高校美術教育融入“課程思政”意義探討
1.1? 高校美術融入課程思政有利于提升學生藝術修養
人們雖然一直在強調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但隨著學生年紀的增加,對美術的重視程度愈發下降,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開始下滑。將美術融入思政課題,通過欣賞藝術作品,讓學生提升自身對藝術作品的感悟,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相比傳統專業課程,美術課程教育更加關注人才素質培養,這對提升大學生的藝術修養具有重要作用。
1.2? 高校美術融入課程思政可以提升課堂活力
當前,各大高校學生課堂缺勤、課堂效果差等問題明顯,導致教師上課積極性低。將學生“喜聞樂見”的美術課程融入課程思政,并同步開展實踐內容,欣賞藝術作品,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引發學生思考,活躍課堂氣氛。一旦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參與感提升,教師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也會增加。
2? ? 課程思政內涵
課程思政是當前形勢下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即是當前的一種創新的教育理念,從國家意識形態戰略高度出發,把握思想政治的核心地位,以此挖掘和研究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最大功能,最終實現知識教育體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發展,實現當前教育事業中知識技能學習和德育工作教育的有機統一。同時對拓展當前課程單一性、強化學生的思想政治情感導向和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3? ? 高校美術教育融入“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
3.1? 高校思政課堂關注度較低
雖然現在思政課與思政教育被放到焦點位置,但許多高校出現了非常嚴重的輕視思政課堂現象,高校思想政治課出勤率低、課堂關注度低、學生“混學分”的現象十分普遍。探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授課方法單一乏味,缺少活躍氛圍與吸引力。且教師大多以宏觀講述為主,微觀探討極少。許多高校存在思政課在學生考核中作用極低、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只是考前“臨時抱佛腳”、學校對思政課的經費和設備投入較少等問題。
3.2? 高校課程思政缺少相關實踐內容,課程流于形式
傳統高校課程思政主要由教師照本宣科,課程大多流于形式,缺少課堂相應的實踐環節。有些高校雖設有相關實踐環節,但也是流于形式,效果極差。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極大地降低了教學效果,致使學生上課不愿意聽講,老師也沒有了上課熱情,最終導致惡性循環,課程思政效果越來越差,導致學生對美術了解不足。
3.3? 美術教師教學水平與學生實際脫節
大學美術多為藝術鑒賞和技巧繪畫,由于高中教學對美術的忽略,學生進入大學后藝術審美和繪畫能力開始倒退,難以適應大學專業美術教師的課程內容。現階段,美術教師多為科班出身,繪畫能力基本能達到教學的要求,但教學方面的能力比較薄弱,教學方法單一,不懂非專業學生的教學規律,專業性太強,使課堂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嚴重脫節,影響了美術課程的效果。
3.4? 在師資力量上“課程思政”的能力不強
高校部分美術教師由于主客觀原因,忽視了學生業務能力發展與全面人格發展的有機結合,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正確的認識。有的教師雖然在美術教育過程中開展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但其多停留在原發層次,大多是源于基本的德行常識和品行觀念,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價值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這就必然導致對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美術教育的認識不深、能力不強、方法不多。藝術工作者在國家意識形態建設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應當成為弘揚社會正氣、宣傳主流價值、傳遞正能量的標桿,高校美術教師更應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深化認識、增強能力、積極作為。
4? ? 推進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策略
4.1? 著力培養美術教師“課程思政”的意識、素養和能力
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于教師,因為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第一責任人,是教書育人的實施主體,“課程思政”最終要靠教師來實施。實現美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首先要加強美術教師德育意識和德育能力的培養。美術教師要正確認識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的政治性特征,不僅要注重美術專業知識的傳授,還要注意掌握藝術作品的時代背景、藝術現象的文化語境,將藝術問題與政治、經濟和文化問題聯系起來,學會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審視這些問題。只有抓住藝術問題背后的政治本質和思想本質,才能為開展課程思政提供堅實的基礎,才能自覺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美術教師要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用相長。
4.2? 著力解決美術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難題
高校領導要提高政治站位,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在推動美術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方面積極作為。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謀劃、科學實施,把大學生思想道德培養放在人才培養的首位,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教育教學工作的標準。高校在推進美術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要尊重課程建設規律,在教學實施中把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情況作為重要的檢測和評價指標。要充分發揮美術課程的思想引領功能,找準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術專業知識教育的結合點,系統設計、有機融合、無縫對接,實現兩者生成性契合和“基因式”融合。要強化美術教育的實踐教學,在實踐中提升大學生的美術專業技能和思想政治素質。
4.3? 聯系美術教師的全面性,提升思政課堂教師的教學能力
很多思政課教師在實踐教學方面有所欠缺。美術課教師除了應具備專業技術外,還要具有較好的教學能力。美術教師要能說得出如何畫,也要能畫得出自己所說的內容。美術課堂是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因而可以聯系美術教師的全面性,提升思政課堂教師的教學能力。對高校教師進行“副業”培訓,鼓勵教師全面發展,依靠個人魅力吸引學生。
4.4? 建立多維教學評價手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單一的教學評價內容不足以支撐大學美術教育和“課程情況”的發展理念,因此,必須建立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教學評價手段,并且隨著新形勢的變化,美術教育過程能夠賦予主觀性能。因此,另一方面,教學評價應該發揮所具有的激勵和診斷功能,根據課程類型制定評價標準。尤其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等多個領域的價值因素在思想政治背景下不斷發展。另一方面,多維評價體系應更加關注學生的動態評價方式,不斷強調美術教育技術和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尊重學生的個人差異和唯一性,樹立課程開放的動態復合性評價,以滿足現代社會學生個人多樣化的需求。
4.5? 轉變教學觀念,立足課程設計理念
藝術教育要實現課程思想政治觀念的滲透,必須以教學觀念的創新為依據。思想政治課程的傳授技術也要符合新時代的特性,突出與時俱進的理念。另一方面,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概念,深入掌握“過程思想政治”的教育內涵,始終如一地帶頭教授思想。重視方式,以學生的興趣為起點進行教育。基于課程設計理念,有效地設計美術教育領域的知識要素,掌握課程的相關規律,找到思想政治知識的結合點,將思想政治要素貫徹到教育內容中。同時,從課程的頂層設計出發,將教學目標與學生的道德教育并行,探索多種教學手段。
5? ? 結語
黨的十九大召開后,把習近平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教材,進入課堂、進入頭腦作為最優先的政治課題。美術教育是大學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形式,是大學生審美功能和內心審美功能發展的重要表現。美術課程中涉及的造型物、顏色、構成和欣賞對豐富大學生生活和提高學生的藝術情趣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彭琳.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措施[J].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3):34-36.
[2]劉智勇.高校美術教育中版畫教學的意義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8(21):124-125.
[3]張少君.新時期高校美術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新探[J].藝術教育,2018(22):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