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怡雯
摘要: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之中青少年法治教育備受關注,這一教育符合素質教育的實質要求,對培養學生正確的法治觀念、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三觀意義重大。許多老師開始重新調整教學思路和教學方向,以具身認知為基礎,對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發展路徑進行重新的界定以及分析,為青少年的個性化成長和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空間和環境。
關鍵詞:具身認知視角;青少年法治教育;發展路徑
一、具身認知視角下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意義
作為一種重要的認知視角以及認知意識,具身認知主要以理性思維判斷為依據,以客觀因素的分析為前提,通過對已有知識印象的有效調動來構建完善的認知思維框架和體系,在開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動的過程之中,具身認知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及優勢,能夠幫助老師站在宏觀的角度綜合考慮不同的客觀因素以及主觀因素,結合自身已有的經驗來實現客觀和理性的分析,保障教育指導方向的正確性以及以及針對性。結合相關實踐調查不難發現,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內容及形式產生了極大的變化,青少年正處于個人青春發展的黃金階段,這一階段的教育和教學引導尤為關鍵,為了盡量避免學生出現行為上的偏差,老師必須要注重法治教育的大力落實,了解青少年在自主社會化實踐過程之中對社會的幻想以及希望,結合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軌跡來對其進行有效的引導。
從目前來看,許多學校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學生暴力事件,這些事件的產生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長性發展,為了盡量避免青少年誤入歧途,學校需要注重對學生價值觀以及人生觀上的正確引導,其中法治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老師需要通過法治教育來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提高學生的社會判斷能力,為學生的自主實踐以及個性化成長營造良好的外部空間和環境,保證學生能夠在學科學習以及社會實踐的過程之中提升自己,學會自我教育和自我調整。
二、青少年法治教育現狀
結合上文的相關論述不難發現,青少年法治教育對青少年自身的發展和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大有裨益,但是我國目前的法治教學出現了諸多困難以及障礙,實質的發展路徑和方向還有待調整,青少年的社會閱歷較少,心理和生理還有待成熟,因此出現了許多的校園暴力事件。學生的良性成長和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這一點與現有的法治教育缺失存在極為明顯的關系,首先法違法犯罪的事件呈現不斷上升的態勢,在網絡時代背景之下,許多青少年沉迷于網絡,個人的自控能力不斷下降,因此出現了許多違法犯罪的行為,如果學校無視法治教育就會導致學生的犯罪幾率不斷上升。其次各種暴力事件頻頻產生,這一問題的出現,引起了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但是有一部分學校卻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法治教育仍然被忽略,學生還沒有樹立良好的法律觀念,對思想政治理論的認知和理解較為淺顯,因此極易出現行為和思想上的偏差。
三、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發展路徑
為了體現青少年的主體價值,保障青少年能夠實現健康成長及發展,在推動改革開放和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之中,實際需要注重細節要素的解讀,關注不同教育途徑和手段的有效創新以及利用,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采取創造性的法治教育模式以及手段來積極凸顯這一交易板塊的指導作用
(一)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
環境對學生的影響較為深遠,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能夠規范青少年的行為和思想方向,學會自我調整和自我教育,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之中,許多老師以政治課為重要的教學依據,積極的將法治教育融入課堂教學環節,將豐富多元的教學內容及教學形式與學生的自主實踐活動相聯系,積極增設法治教育課堂,保證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三觀。一些教學經驗比較豐富的學校,通過音像多媒體等多種媒體介入,加深學生對法治意識的理解及認知,提升學生的防護意識,讓學生在觀看視頻音頻的過程之中,不斷的刺激個人的各項感官,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學會自我反思、自我教育。
(二)組織開展校園社團活動
作為青少年自主實踐以及社會化發展過程之中的重要場合,校園社團對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及優勢。為了培養學生正確的法治觀念,老師需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社團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豐富社團活動內容及形式,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學習。讓學生在這種參與的過程之中加深個人對法律法規的認知以及理解,其中法治教育課程的開設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復雜,為了盡量避免枯燥性,老師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了解社團活動開展的實際條件及要求,營造一個更加輕松自由的課堂學習氛圍,保障學生能夠與老師進行主動的交流以及溝通,積極的接受優秀思想文化的熏陶以及影響,從而規范個人的不良行為。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有所區別,為了保障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主動參與各種法治教育活動,老師需要堅持層次化的教學模式,關注與學生在情感上的交流以及互動,注重循序漸進的引導以及調整,只有這樣才能夠體現教育教學的公平性以及針對性,實現教育資源使用效率的綜合提升,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成長機會以及實踐的機會
四、結語
在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的過程之中,許多老師開始意識到學生的主體價值,積極著眼于學生的全面成長以及發展需求,加強法治教育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的結合,將符合時代發展要求以及青少年學習興趣的法治教育內容融入學科教學環節,在引導學生和鼓勵學生的過程之中加深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知及理解,以此來實現針對性的調整,保障學生獲得了更多自主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參考文獻:
[1]李云媛.具身認知視野下的教學因素分析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8.
[2]楊晶,覃文杰,周巍.我國青少年法治教育現狀及發展路徑研究——基于武漢市調查數據的分析[J]. 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329(05):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