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婀娜 賈瀟瀟
摘要:心理痛苦作為一種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已經影響到當代貧困大學生。參照群體選擇的失當、宣傳的失度與高期望值的落差、社會情緒的影響等導致了貧困大學生心理痛苦的生成。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在競爭機制合理、心態良好的情況下,適度的心理痛苦有利于激發貧困大學生的良性競爭。然而,心理痛苦更容易導致貧困大學生焦慮心理的產生、破壞同學間的團結和凝聚力、造成高校群體性事件等。通過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導安全閥機制,引導貧困大學生確立正確的參照群體并進行正確的歸因,提升高校回應貧困大學生的價值能力,做好媒體輿論的引導工作等,能有效地減少或避免貧困大學生心理痛苦導致的消極影響。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心理痛苦;社會效應;調適
一、心理痛苦理論
心理痛苦屬于疼痛的心理學范疇的經驗成分,被稱為“心痛”。心理學專家認為:心理痛苦是一種特殊的悲痛和思念;心理痛苦是對自我的逃避;心理痛苦是個體基本需要的受挫或受阻。心理痛苦與生理痛苦相疊加存在,同時嚴重的心理痛苦會導致自殺的發生[1]。哲學家也對心理痛苦進行了研究,探討了為什么隨著文明的發展,人們所承受的心理痛苦反而增強?舍勒認為:第一,隨著社會的發展,個體與共同體之間的依存與沖突關系也不斷增強,在與共同體的沖突中,個體不斷感覺焦慮、恐懼。第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對舒適的感受力及對不幸的承受力也相應降低。第三,社會的發展給人們帶來的幸福感受更多地停留在感官感受,但人們的深層次感受如精神感受等卻很少被改變[2]。
總體上,心理痛苦是個體的一種主觀精神感受,它是一種悲痛的體驗,是個體比較的結果、自我逃避的結果,心理痛苦會引發個體的痛苦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容易產生不公平感、憤怒感。心理痛苦往往會造成主體的心理失衡,并導致自殺行為、越軌行為的發生。
二、貧困大學生心理痛苦產生的原因
貧困大學生心理痛苦的產生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參照群體選擇的失當
“心理痛苦”的產生,主要源于選擇了不當的參照群體。主體以參照群體為比較對象,當主體的利益實際上在增加時也會產生心理痛苦,因為如果主體自身的利益增加的額度低于參照群體增加的額度,心理痛苦就會產生。高考前,貧困大學生居住在自己的城鎮,大家的生活條件、教育水平、資源環境等具有較大的相似性,因此較少有心理痛苦。而進入大學后,同學間家庭的經濟條件、占有的社會資源、自我實現的機會等都存在較大的差異。相對貧困的大學生因背負著過高的家庭期望和生活的壓力,不得不奔波于課堂、兼職工作和社會之間,而家庭條件優越的同學卻不存在這種生活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橫向比較,部分貧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失落感和心理痛苦。
(二)宣傳的失度與高期望值下的落差
“心理痛苦”產生于人們的目標追求,目標被渲染得越誘人、越美好,人們的欲望就會愈強烈。如果被刺激起來的個人欲望不能通過現實目標的實現得以滿足時,人們便會產生另外一種形式的“心理痛苦”。這種心理痛苦是被過度的宣傳所刺激,導致期望值過高而引發的。高中階段,老師為了督促學生好好學習,為學生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大學生活畫卷。然而,進入大學后,貧困大學生內心向往的美好生活卻遭遇了現實的沉重:每年的學費、繁忙的學業、奔波的兼職工作、競爭激烈的就業……宣傳的失度和高期望值下的落差讓部分貧困大學生感到失望,感覺自己應得的生活期望未能實現,隨之產生“心理痛苦”。
(三)社會情緒的影響
社會情緒是指人們對社會的感知通過群體成員之間相互影響和作用而形成的復雜且持久的態度反映,這種感知對個體和群體具有深刻的影響。社會情緒具有社會性、群體性和廣泛性的特點。社會情緒具有強烈的感染性,一旦形成,會受到社會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同時會形成累加效應。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大學生身上的兩個顯著特點:情緒的易波動性和網絡操作的熟練性,恰恰讓大學生成為受社會情緒影響的一代人。網絡媒體刊登的“炫富”“富二代”“官二代”等照片、新聞等,對貧困大學生起到一個反面誤導的作用,導致部分貧困大學生在對比自身境況時自卑、失落,加深了心理痛苦的體驗。
三、貧困大學生心理痛苦的社會效應
心理痛苦反映了人們未能滿足的需要及實現這種需要的愿望。心理痛苦越強烈,希望改變不滿現狀的愿望也就越強烈。這種愿望會產生不同類型的行動,并導致不同的社會影響。
良好的競爭機制和心態,會激發產生“心理痛苦”的主體參與良性競爭。產生“心理痛苦”的主體常常有不甘示弱的心態,這種心態會促使主體斗志昂揚,想辦法去改變相對弱勢的地位,最終通過競爭來達成所愿。這種情況出現的前提是高校和社會提供了良好的競爭機制,同時參與競爭的貧困大學生具有良好的競爭心態。良好的競爭機制為合理競爭營造了公平的氛圍,良好的心態促使主體積極參與競爭,最終主體通過不斷努力,逐步擺脫相對弱勢的地位和“心理痛苦”的情緒,其結果將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如果貧困大學生能夠用積極的心態看待“心理痛苦”,將有利于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素質和促進成長成才。然而,心理痛苦對貧困大學生的消極影響表現在:
(一)加劇了焦慮心理的產生
從心理痛苦對貧困大學生個體的心理影響層面來說,部分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痛苦是一種認知和歸因偏差,它導致具有這種心理的貧困大學生心理失衡,產生緊張、焦慮的感覺。貧困大學生群體不自覺地把自己的生存狀態與富裕的城市同學進行比較,也急于想改變自身地位相對較低的狀態,以求在心理上達到某種平衡。這種不顧條件、盲目的攀比常常會使貧困大學生產生強烈的失落感和不公平感。如果焦慮心理沒有得到有效的排解和疏導,個體的心理痛苦情緒就會通過影響和感染,在更大群體中不斷擴散,最終形成群體性的心理痛苦和情緒。苦惱、壓抑、嫉妒、消極處事等都是心理痛苦產生后的心理感受和行為表現。
(二)破壞團結、降低凝聚力
基于對現實的無奈,部分貧困大學生容易對國家時事漠不關心,對社會消極處事,對生活失望不滿。這種消極、冷漠的態度最終將導致貧困大學生不樂意參與任何活動,包括政治參與意識淡薄、政治信仰不堅定,甚至發展為“政治冷漠”。面對急速變革的時代和泥石混雜的社會,貧困大學生在信念缺失、國家意識淡薄的情況下很容易受到西方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這將破壞團結、降低凝聚力等。
(三)引發高校群體性事件
部分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痛苦實際上反映了部分貧困大學生對高校管理和社會現狀的一種不滿情緒,這種情緒很容易通過交往、交流而相互感染。這種集聚的負面情緒如果得不到及時疏導,遇到導火索事件,很容易轉化為行動,成為破壞校園秩序的力量,也是引發高校群體性事件的因素之一。正如勒龐筆下的“暴民”一樣,原本理性的個體,一旦聚到一起就會相互影響,使個體變得非常不理性、沖動和偏執[4]。簡言之,貧困大學生迅速發酵和膨脹的“心理痛苦”,容易促使他們通過破壞秩序的集體行為,來達到緩解緊張的目的,如通過罷課、罷餐等方式表達訴求等。
四、降低貧困大學生心理痛苦的對策建議
對高校而言,其重要任務就是利用心理痛苦機制的正功能去激發貧困大學生的斗志,而避免或減少心理痛苦可能引發的消極影響。因此,可從以下方面入手,來化解心理痛苦對貧困大學生造成的消極影響。
(一)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導安全閥體制
當主體遭遇心理痛苦時,如果能得到來自群體的情感的理解和思想的疏導,會減弱主體心理痛苦的感知。否則,將加劇主體的心理痛苦。科塞提出要建立社會安全閥體制,這種體制既可以發泄不滿情緒、緩解矛盾,又可以使決策者知曉民情,避免社會沖突的激化和升級[5]。有效的社會心理疏導安全閥體制是使大學生的心理痛苦情緒得以宣泄的窗口。因此,高校要正視貧困大學生所產生的“心理痛苦”這種情緒。同時,要積極構建一套從上到下的貧困大學生問題信息采集、反饋機制,設立由輔導員、心理咨詢老師負責的社會情緒宣泄場所,以紓解貧困大學生的消解情緒。通過教師為貧困大學生提供正確的情緒宣泄方式,以幫助貧困大學生正確表達自己的訴求,在根源上改變認知、梳理情緒,達到心理平衡,把心理痛苦造成的負面影響減少或消除。
(二)引導貧困大學生確立正確的參照群體,并進行正確的歸因
高校教師和輔導員要引導貧困大學生體察自己的不良情緒,正確看待自己和其他同學在社會資源、家庭資源上的差距。第一、確立正確的參照群體。通過講座、班會等形式告訴貧困大學生應該“與誰比?比什么?怎么比?”。引導貧困大學生找到合適的比較對象,不攀比、不冒進,不比物質,比進步。不僅橫向比,更要縱向比,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收獲,引導貧困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目標并為之努力。第二、輔導員要及時與貧困大學生溝通,讓他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前因后果,學會用辯證的、歷史的觀點看待問題,更要學會從內因查找產生問題的根源,以此來糾正貧困大學生的歸因偏差。
(三)提升高校回應貧困大學生的價值能力
提升高校回應貧困大學生的價值能力,可從以下四方面著手:一是高度重視貧困大學生“心理痛苦”產生的原因及問題,在督促落實已有相關政策的同時,及時正面回應貧困大學生的正當價值期望;二是在努力提升高校自身價值能力的同時,充分調動社會的力量,多渠道滿足貧困大學生的多元價值期望;三是積極改進高校信息回應方式,將貧困大學生的問題納入高層討論框架內,為貧困大學生表達價值期望和釋放心理痛苦提供合法渠道,進一步化解貧困大學生的集體行動風險,減少集體行動的不可控性和不可預見性;四是及時了解貧困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及心理痛苦情緒的發展動態,防范貧困大學生的情緒表達行動由理性向非理性演變。
(四)做好媒體輿論的引導工作
鑒于社會輿論及宣傳與貧困大學生心理痛苦之間存在的相關性,高校有必要適當地引導社會輿論和宣傳。首先,建議媒體不要一味地報道富裕大學生群體“炫富”“炫生活”的狀況,而應該多報道沒基礎、沒背景的貧困大學生,憑借自己的能力和真才實學獲得學業、創新創業成功的案例,為貧困大學生樹立可借鑒的典型,激發貧困大學生擺脫目前不如意現狀的斗志和決心;其次,媒體要密切關注貧困大學生的生活現狀,積極報道國家和社會為貧困生教育所做的努力和產生的效果,為貧困大學生營造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讓貧困大學生感受到整個社會都在真誠地關心著他們,增強他們的認同感、歸屬感,從而有效地糾正因媒體的誤導帶來的心理痛苦的現象。
參考文獻:
[1]樊召鋒、俞國良、劉聰慧.心理痛苦研究述評——聚焦5·12汶川大地震受災群眾心理痛苦[J].心理科學進展,2009,17(03) :631-638.
[2]張志平.情感的本質與意義——舍勒的情感現象學概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16-217.
[3]王思斌.“相對剝奪”與改革環境的建造[J].社會科學雜志,1988,(3):34.
[4](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6.
[5]宋林飛.當代西方社會學[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308-311.
作者簡介:
賈婀娜,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賈瀟瀟,研究生,主管技師,研究方向:醫學生培育和管理。
基金項目:
貴州省教育廳項目《大學生心理痛苦的形成及疏導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7qn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