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平
摘要:在中等職業學校中,批評是班主任經常使用的一種教育方法,但它是一把雙刃劍,使用得好,能對學生起到激勵、鞭策、教導的作用,反之則讓學生產生后退、自棄、逆反的心理。所以在批評時,班主任要做到適人、適時、適地、適情、適度的原則,才能讓被批評者心服口服,自覺自愿地接受批評,改正錯誤。
關鍵詞:中職班主任;適人;適時;適地;適情;適度
美國心理學家金諾特在《父母與子女之間》一書中描述過這樣一個故事:五歲的布魯諾第一次跟媽媽進幼兒園,看見墻上貼著許多兒童畫,大聲問道:“是誰畫的?這么難看!”媽媽感到難堪,對兒子說:“這些圖畫得多好呀!你偏說難看,這不對。” 老師卻聽懂了布魯諾的意思,她笑著說:“在這兒不一定要畫多么好的畫,你可以隨便畫你喜歡畫的東西。” 于是,一個真正的微笑出現在布魯諾的小臉上,因為老師解決了他的問題,他知道即使畫了難看的畫,老師也不會生氣,他可以安心呆在這兒了。
從這個案例不難看出批評其實是一門藝術,要考慮方式方法。正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母林斯基所說的:“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難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實踐者在他們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進行,而處于這種年齡期的人,就其本性來說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們的。”不恰當的批評不僅起不到激勵、鞭策、教導的作用,反而會使被批評者產生后退、自棄、逆反的心理。試想一下,如果那位老師也像媽媽批評布魯諾一樣,結果會如何?
在教育領域,尤其是職業學校里,批評是一種手段,一種機制,更是一種武器。職業學校的學生多數是經過重點高中、普通高中重重篩選而來,在他們身上有一些共性的特點比較突出:文化基礎薄弱,學習積極性低,紀律觀念淡薄,自我約束力差,自信心缺失,心理承受力不強。有些學生甚至抱著什么都無所謂的態度來校度日,就越發視校紀校規為無物,存著這樣的心態到校,犯錯是必然的。因此對于班主任來說,批評幾乎是每天都要用到的教育方法。可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處在身體上已成熟,情感上仍幼稚的過渡期,一方面,擺脫不了對大人的各種依賴,一方面又降低了大人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不再絕對服從家長和老師的命令。他們的獨立心理、批判心理、逆反心理逐漸增強,變得敏感易怒、情緒不穩,所以班主任批評的方法運用不當,反而會弄巧成拙,成了老師與學生對立的導火索,不僅起不到教育的效果,還會產生極大的負面效應,形成越批評學生,他們就越“需要”批評的惡行循環,因此,如何用好批評這柄教育上的雙刃劍是值得每一位班主任深思也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批評要適人,善于掌握不同的個性
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樣的葉子,也沒有兩個一樣的人。由于每個中職生的生活經歷不同,導致性格不相同,心理特征亦不相同,對批評的接受能力和對錯誤的改正態度也會有所不同,這就決定了批評必須因人而異。對于外向、開朗、易于接受的學生,批評可以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對于內向、自卑、卻又極其聰明的學生,批評則需要委婉暗示,拋磚引玉;對于敏感,防衛心理很重的學生,批評可以喻理于笑談之中,使之觸類旁通,自己覺悟;對于急躁、一碰就炸的學生,批評有時則需要暫時一笑置之,事后再耐心幫助認識。靈活的批評方式不僅體現老師對學生的關心和了解,更體現了老師的教育智慧。
案例一:
在一次新課的教學中,語文王老師正繪聲繪色、手舞足蹈地講著課,教室里安靜異常,忽然一聲大叫打破了這和諧的課堂,教室里一個身影拍案而起,同學們下意識地把頭轉了過去,開始竊竊私語起來,原本打算一氣呵成講完新課的王老師被攪了個措手不及。一愣之下隨即走了過去,王老師沒有說什么,與李同學眼神交流一下后,就又繼續講課了。放學后,李同學主動敘述了整件事情的經過:他是個數學迷,正被一道奧數題搞得神魂顛倒,這幾天對所有的課都毫無心思,經過幾天的演練,今天終于解了出來。成功的喜悅來得太突然,所以一下子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犯下了錯誤,說完他主動向王老師道了歉。王老師批評他不該荒廢其他科目而只鉆研一樣,但是也肯定了他的鉆研精神。王老師的話剛說完,李同學就自責地說:“老師,我不該在你上課的時候做其它題目,更不該忘乎所以,高聲喊叫的。”
分析:
這種沒有批評卻勝于批評的批評,將一場有可能引起師生之間的“戰爭”消彌于無形,遠比那種“電閃雷鳴”式的批評教育效果來得更好。同樣一句批評的話,在頑皮的學生聽來,可能根本就沒什么感觸,把它當成耳邊風;但如果對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講,她可能早就已經哭成了淚人。充分運用批評的智慧,因人而異,區別對待,才能讓學生心悅誠服,使批評教育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批評要適時,善于選擇恰當的時間
批評可分為即時批評和延時批評,出了棘手的問題需要及時處理,不拖泥帶水,這適合即時批評;可有些時候,適當地進行冷處理,使班主任化被動為主動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案例二:
一下課,女生李同學就哭哭啼啼地跑進辦公室來向王老師投訴,說她后桌的男生把她桌子給掀了,有幾本書都飛到垃圾桶里弄臟了。王老師把那個男生叫過來想問清楚事情的原委,可那個男生情緒也很激動,口口聲聲說是女生自找的。兩個人誰也不肯退一步,都覺得自己在理,甚至有在辦公室掐架的苗頭。王老師本來打算勸勸男生,讓他好男不跟女斗,可是說了老半天,他就是不承認自己有錯在先,而且女生越跟他吵,他越是不承認。于是王老師叫他們兩個人先回家冷靜冷靜,去想一想事情發生的經過,第二天再一起到辦公室里來解決問題。第二天一進辦公室,女生情緒穩定了很多,而男生也已經恢復如初,沒等王老師講話,兩個人都主動向對方認了錯,女生說不該嘲諷男生,而男生也說不該沖動行事,兩人相逢一笑泯恩仇,反而讓王老師成了閑人。
分析:
學生的錯誤基本都是因為沖動而引發,所以一旦發生,在雙方對峙的時候很難給自己當頭潑一盆冷水冷靜冷靜,所以一旦老師介入,學生就會認為老師過于計較或者過于偏袒某一方,甚至會認為師故意跟他對著干。有時候為了使事態不至于擴散,老師會馬上處理,但老師這時或許了解的并不是真相的全部,從而用錯了批評教育的方法,反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如果硬要用班主任的權威壓下去,讓學生承認錯誤,有可能使他口服心不服。所以在課堂上或其他集體活動中,學生犯了錯誤,不如進行延時處理,暫時恢復課堂秩序和活動,讓所有的人都能冷靜下來梳理一下,讓老師也可以全方面調查一下事情的經過,仔細分析一下學生的錯誤性質,斟酌考慮一下批評的方法。我們的學生大部分不是故意犯錯誤的,老師給了冷靜下來的時間,學生也會考慮自己的過失,多數的學生是會主動找老師承認錯誤。這時,老師再進行批評教育,學生一定會誠懇接受。
三、批評要適地,善于選擇恰當的地點
老師的權威地和舒適地都在辦公室,所以在這里他們可以“安心”“安全”地做很多事情,包括批評學生。在辦公室,美其名曰給予學生尊重、私隱,不在學生眾目睽睽之下批評犯錯的學生,但是要知道辦公室也會有別的老師和別的學生進進出出。要知道,我們的學生處于青春期,心理比較脆弱而自尊心又特別強,所以一進辦公室,就馬上在心理上與老師筑起了一堵“墻”。如果辦公室里再多上幾個教師,戒備心理就變得更強,更容易產生對立情緒,甚至發生沖突,讓老師陷入被動。而在比較隨便的場合中,犯錯誤的學生容易把戒備的“墻”拆掉,老師的話能聽到心里去。
案例三:
男寢值班老師通知王老師說他們班男生寢室前一晚有人抽煙,王老師二話不說把這個男生叫到了辦公室,并通知家長來進行三方會談。怎知這個男生勁頭十足,喉嚨十響,堅決不承認抽煙,弄得家長都懷疑王老師說的事情是否真實,王老師頓時陷入了被動的局面。想想平時這個學生其他表現還可以,再加之這也是他受其他同學引誘,第一次嘗試抽煙,王老師有心放他一馬,希望把這個妥善處理,于是他把男生叫到了操場上,邊走邊跟他聊事情的嚴重性。男生聽到王老師語重心長地跟他交心,也終于說出了心中的顧慮。辦公室里有好幾個王老師班的任課教師,平時在他們的眼中,這個男生確實是一個挺乖的孩子,當時男生走進辦公室,王老師提到他抽煙的事情時,他看到其他老師都抬起頭來用復雜的眼神看著他,這個時候,他恨不得有個地洞鉆下去。還有,當時他的父親也在場,當他看到父親夾雜著憤怒、失望、心痛、無語的神情時,他的心似乎也一下子掉入了冰窖。就是因為不能讓他們失望,所以男生在辦公室里死也不承認抽煙。所以到了操場之后,男生很誠懇地向王老師道了歉,并鄭重地向王老師保證,今后絕對不會再抽煙。
分析:
老師批評學生,一般不宜在教室、辦公室,盡可能選擇在人少的地方,比如的綠化園地里、走廊上、操場上。這樣有利于師生之間傾心交談,坦誠相對,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避免傷害其自尊心,學生的腳步跟著老師走,心里也會跟著老師走。如果有些錯誤是共性的,是流行的,為了擴大教育范圍,批評就應該在班級里,當著全班的面進行,以起到“殺一儆百”的效果。如果批評一定要在辦公室進行的,最好不要讓學生站著,或者教師自己也站著,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到班主任對他是尊重的,是來教育幫助他的,是希望他健康成長的,并沒有因為他犯了錯誤而對他另眼想看;同時,與學生一起坐著或站著,也體現了班主任平等、民主的教育觀、學生觀。
四、批評要適情,善于把握合適的情緒
適情的批評是指教師在合適的情緒狀態下批評合適情緒的學生。教師在心平氣和、身心愉悅時,就能呈現出理智、大度、寬容的心態,批評時能夠選擇恰當的言辭,學生也容易接受;學生在冷靜、清醒的狀態下接受批評,容易解除自身的戒備心理,若教師還能在學生取得成績和進步的時再談所犯的錯誤,學生不僅愧疚之心油然而生,而且對老師的批評也會欣然接受。
案例四:
在接到了母親病危,急需進行大手術的電話之后,王老師又被告之本班的李同學在校園里跟人打架,王老師這個氣啊,恨不得把李同學拎過來也暴打一頓。王老師怒氣沖沖地把李同學叫來辦公室,不問三七二十一,劈頭蓋臉地罵了一頓,而李同學也不甘示弱,硬是沒有承認錯誤,還出言頂撞,氣得王老師差點動了手,幸好同辦公室的老師眼疾手快,把王老師拉到一旁。王老師稍事冷靜后,讓李同學回去寫一下事情經過,而自己也走去操場吹了吹冷風。第二天,醫院打來電話,說母親度過了危險期,無需手術,只要靜養一段時間就能出院了。王老師的心情一下子由陰轉晴,看著天空更藍了,花兒也更紅了,甚至看到李同學也不再是怒目相視,而是關切地問起了打架的緣由。原來李同學是外地生,到初中時才跟打工的父母來到本地就讀,本身家境一般,父母打工的錢又有一大家子要養,所以吃喝、穿著根本無法與本地孩子相比,再加上他一口標準川普,滿試卷的大紅叉叉,導致他經常被班里的孩子恥笑。李同學是個敏感自卑的孩子,能感受到同學異樣的目光,于是他變得越來越內向,本來就不擅言語的他,跟同學的交流也越來越少,受了委屈就以打架這種粗暴的方式發泄不滿。這次打架就是因為有幾個同學一直在背后學他說話,開始他還想忍忍過去就算了,可是那幾個人得寸進尺,沒完沒了,完全無視他的感受,所以他才想要出手教訓他們一下。而當時自己在氣頭上,出言頂撞了老師,確實是不對,于是李同學誠摯地向王老師道了歉。聽完李同學的敘述,王老師也反思了一下,自己當時的情緒也因為母親的事情受到了影響,若不是同事拉開了他,極有可能那天就動了手。想到此,王老師驚出了一身冷汗,暗暗想著自己做了這么多年的老師還是容易沖動行事,難怪處于青春期的學生了。至此,王老師每次批評學生時都先評價一下自己的情緒狀態,避免在不恰當的時候做出不恰當的行為。
分析:
批評是教育的手段,不是教師發泄私憤的方式,所以在你叫喊前,先忍耐幾秒,問一下自己,我現在的心情是平靜的嗎?我能冷靜的處理問題嗎?我對被批評者是不是抱有偏見?要知道,你是一位教師,思考過后就會幫助你調整心情,讓你理智從容,從而心平氣和地跟你的學生對話。
要知道教師狂風驟雨般的怒氣,不僅挫傷學生自尊,也會讓自己悶悶不樂,損害身心。所以作為老師,不妨多在印象中搜尋學生的閃光點,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學生,使自己心平氣和,對學生因勢利導。我們要寬容那些怒氣沖沖的人,因為他尚未懂得做情緒的主人;要包容他的指責,因為我們知道明天的他會改變,重新變得冷靜!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受益的是學生、是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我們自己,所以力爭做一個訓練有素的教師吧,學會用冷處理的方法保持泰然自若,使學生心悅誠服。
五、批評要適度,善于掌握正確的“度”
世間萬物皆有度,不能多跨一步,不然就會跨入師生相互仇視得“雷池”。批評是一種技藝,作為持有人的教師一定嫻熟掌握這門技藝的訣竅,做到進退有度班主任批評學生力求做到嚴和寬、愛和懲、輕和重、疏和密的有機結合,如果蜻蜓點水,無關痛癢,則不足以教育學生;如果批評過重,傷及自尊,則容易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當學生犯了錯誤時,教師要就事論事,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揪著同一個問題不放,苦口婆心地勸誡,結果換來的往往時學生的無動于衷和麻木漠然,甚至產生反抗心理和行為。
案例五:
數學課時,李同學問同桌有沒有黑筆,同桌小聲說只有一支,這無心的一句對話恰巧被經過走廊的班主任王老師聽見了。李同學平時不是一盞省油的燈,所以王老師馬上想到了李同學上次犯錯誤是因為與同學發生口角后辱罵同學,再上次犯錯誤是因為在寢室不服從宿管阿姨的管理,再再上次犯錯誤是因為......王老師這樣一想,嚇得心驚肉跳,覺得再不好好教育,王老師就要“毀人不倦”了,所以一下課,李同學就被王老師帶到了辦公室,批評從上課說話聯系到上一次的問題,再上一次的錯誤,再再上次的違紀……在苦口婆心地談了將近一個小時后,王老師還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仍在大談特談紀律的重要性、學生的義務和父母的期望,李同學終于忍不住了:“老師,您批評了我今天犯的錯誤,又列了我一堆的不足,您不累嗎?我不就小聲問了一句幾點了嗎,你有必要講這么多嗎?您愛怎么處分就怎么處分吧!”扔下這句話,李同學揚長而去,留下了張口結舌的王老師。
分析:
作為老師,都不希望學生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誤,所以對于經常犯錯誤的學生,老師就像不停地在孫悟空旁邊念緊箍咒的唐僧一樣,不停地炒冷飯,把學生的新賬老賬加起來算個沒完沒了,希望他們能夠能深刻反省、痛改前非,痛定思痛,避免錯誤再次發生。然而,這樣一廂情愿的做法,完全無視學生的感受,反而讓學生產生這樣的疑問:這不是以前的錯誤嗎,怎么現在還追究?老師有完沒完,老是喜歡挖陳年舊事,我當時年紀小才犯這種錯誤,我現在都幾歲了,怎么可能再去做這種錯事!老師記得我這么多缺點,肯定是對我有意見……其實,批評需要點到為止,留下空白,讓學生有自己自我反省、自我批評、自我教育的機會。學生有錯誤,班主任最好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對于反復出現的問題,可以分層次、分階段進一步批評教育,千萬不要鸚鵡學舌,重復老調,換個角度進行批評,這樣學生才不會覺得你對他犯的錯誤窮追不舍,厭煩反抗心理也會隨之減退。
中職生處于敏感的青春期,生活環境各異導致了性格各異,作為班主任,相對于表揚來說,批評是更難以掌握的一門藝術。唯有用心體會,誠心包容,才能春風化雨,滋潤心田,讓批評成為順耳的忠言,讓批評成為甜蜜的良藥!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M].當代世界出版社,1995,(25).
[2]余華琳.讓忠言不逆耳——淺談教師批評的藝術[J].新課程學習,2013,8(5).
[3]王冬麗.中職班主任與學生溝通藝術探析[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1,13(12).
[4]顧莉潔.淺談班主任批評的藝術[J].現代企業教育,2013,28(11).
[5]陳華.淺談如何做好中職班主任工作[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