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要以學生為本,立足、用活課堂,各揚其長,可使課堂成為展示學生多種智能的“博物館”,可以使寫作成為彰顯學生個性的多姿舞臺。
關鍵詞:多元智能;作文寫作;彰顯個性
高中學生在作文寫作面前大多信心淪喪,束手無策。根據多元智能理論,筆者認為:學生的“無所適從”源于我們教師對學生智能了解較膚淺狹隘,沒有很好地搭建讓學生展示他們寫作天賦的平臺,更沒有很好地幫其選擇適合自己的寫作方式來“創作”。基于此,以多元智能理論作為高中生寫作指導,教師巧施“表揚”策略,令學生充分彰顯寫作個性,不失為一劑良方。
一、樹立以“智”施教的教學觀
1.學生為本——開其“智”
新課程理念,教師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這種角色的轉化意味著教師將與學生平等對話,陶行知曾說過:“創造力量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學生在被尊重、肯定、信任的前提下,能夠身心愉悅地投入學習,盡情地釋放潛能,在快樂的氛圍中感受學習語文的樂趣,從而樂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評價學生時,不以“成績論英雄”,不以“高考定終身”,而是要建立多樣評價機制,多肯定,多鼓勵,平等對話才是打開學生“智能大門”的前提。
2.興趣為翼——激其“情”
打開“興趣閘門”,樹立積極的人生觀,認同“每位學生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讓其獨特的生活“閱歷”作為寫作題材,做到有話可說,有話想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學習、愛寫作,點燃學生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熱情、創作激情,是學生搜索素材打開“話匣子”的不二法門。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八種甚至更多的智能,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智能完成任何類型的工作任務。因此,興趣作為遨游于寫作天地的翅膀是激發學生“創作”激情的磐石。
3.個性為旨——導其“勢”
要因勢利導,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人與人的差別,主要在于人與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組合。如果教師能夠調動起學生的語言智能和自我認知智能的話,相信任何一塊“朽木”都會有煥發生機的那一刻,都能夠給寫作這片天地注入春的氣息。“適合”即是最好的,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差異的學生,做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各揚其長,讓每個學生有充分的發展空間和選擇學習方式方法的自由,進而能讓他們的寫作個性得以充分地張揚。
二、以“智”施教的教學方法
1.多閱讀,促積累
重視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將“閱讀”根植于“寫作”中,使學生從“閱讀”中學“寫作”。多元智能告訴我們:學生都有其感興趣的“智能”,教師可以幫助他們找到那個“興奮點”并推薦一些他們感興趣的素材來讀,并給他們提出相關要求——做筆記,談感受等。學生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老師推薦的讀本、雜志等進行閱讀。只有感興趣,“智能”才能得以開發,真正從自身“需求”來選書,由讀到寫,由寫到讀,相偎相生,相得益彰,相信學生“厚積薄發”后定可信手拈來,柳暗花明。
2.定方案,展教學
寫作是把思維轉換成文字的過程,是運用語言和文字的過程。教師要立足“學情”制定可行性方案。可嘗試“新授課”后,要求學生根據相關內容寫上一段話,可以平淡,亦可以標新,只要學生勇于寫,敢于寫。也可以反復寫同一個題目,可以從不同角度切入,不斷完善,不斷充實。還可以多給學生幾個題目,讓他們自己組隊做“課題研究”,而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多鼓勵多肯定多表揚,只要方案可行,就可有序開展教學了。正所謂“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3.重潤色,強意識
自主選題整理成文后,師生可以一起幫助修改,對字、詞、句、段、篇進行潤色加工。修改后還可以圍繞這個主題繼續充實,反復完善,使之成為能拿得出手的“葵花寶典”。這樣幾次過后,學生們就有了一定的寫作心得了,對作文就會有那么一些自信了,教師要趁熱打鐵,因勢利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讓學生繼續自選主題,只要我心抒我意,我筆達我情,那么創作的源泉就不會枯竭,相信天長日久,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術業專攻”,就會產生“吾輩豈是蓬蒿人”自信。
三、多元智能作文的實踐檢測與參省
相信教師在開其“智”、激其“情”、導其“勢”之后,學生的寫作定會以“我輩豈是蓬蒿人”的仰天大笑式的自信豪邁出門,雖歷經山重水復,但依然可以柳暗花明的長風破浪,直掛云帆,最終會在啼不住的兩岸猿聲中,輕舟駛過萬重山,駛向光明燦爛的“作文”彼岸!
多元智能寫作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節省學生的時間,利用知識儲備來提高知識的利用率。寫作水平的提高,關鍵是在于“語言能力”培養,而語言能力提升與每個人的生活體驗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針對學生實際而量身定做的多元智能作文寫作則是值得一試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馮陽.多元智能理論與高中作文教學研究《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學研究》[M]2014.12
[2]朱亞芳.多元智能理論與高中作文教學研究《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學研究》[M].2015.01
作者簡介:
李紅松(1982—),男,漢族,吉林松原人,連云港開發區高級中學教師,學士,漢語言文學專業,研究方向: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