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南》的頒發對幼兒“怎么學”和老師“怎么教”問題給予了清晰地說明。我們應提供給幼兒有什么樣的教育,關注幼兒的哪些學習品質一直以來是學前教育中的關鍵問題。解放教育理論中的核心是“對話式教學”,師幼間應該建立平等、愛、謙信任的關系,這將會幫助我們更加深刻的理解《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關鍵詞:解放教育;對話式教學;尊重幼兒
3-6歲是人一生中大腦發育最迅速的時期,是性格及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我國目前正處于學前教育發展的新階段,學前教育承擔著奠基億萬幼兒終身發展及未來國家綜合實力的艱巨使命。因此,我們必須貫徹落實《指南》思想,加強科學保教。
一、“解放教育”思想
解放教育理論是由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提出的。他在參與文化擴展服務和成人掃盲運動之后,揭示了義務教育中存在的種種弊病,如:對學生的掌控和對人的馴化,不讓學生成為真正自主的人等。雖然在20世紀60年代他就提出了這些問題,但現在,這種教育弊病也依然存在。弗萊雷注重教育與現實結合,在現實中達到人的覺悟,從而提出了“對話式”教學法。在解放教育中,弗萊雷堅定地支持被壓迫者,全心全意地關懷被壓迫的人,主張要想改變世界,就要喚醒人們的意識和批判精神。解放不是對意識解放,而是對這個世界更為具體的實踐和改造。因此,他十分注重教育與生活相結合,提出了在情境中對話的教學方法。人們只能通過對話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被人理解。而這種對話之間應當是一種平行的關系,、只有通過對話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教育。教師在課程中的角色應當是“平等中的首席”,做內在情景的引導者而不是做外在的獨裁者。弗萊雷的解放教育理論無疑也是后現代課程觀的一種體現,通過“對話式”教育的方式實現教育的開放性,使人達到意識的解放。
二、“對話式”教學理念
對話的基本要素是反思和行動,如果二者分離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對話。反思與行動相互作用、不可分割。沒有行動的反思,是紙上談兵;沒有反思的行動,是行動主義,導致對話的不真實。弗萊雷將傳統的講授式、灌輸式教育比作一種銀行儲蓄式教學。學生長期接受這種教育,會造成自我意識淡薄,不假思索的吸收外界所帶給他的東西,丟失批判精神。真正的對話是師生間在思想上產生了共鳴,基于共同的認識彼此交流、相互傾聽。基于這種對話和反思,產生了學習和理解。在這一過程中,一切都是不確定的,開放的,需要共同探索。教師與學生之間有獨立的思考,并進行交流。灌輸式的“銀行儲蓄”式教學是違背人性的,是對學生精神世界的“抹殺”。對話是創設在一定的條件上的,教育者與被教育者要想保證一種雙方平行的關系,需要具備平等、愛、謙遜、信任等條件。如果沒有這些基礎,對話也將不復存在。教師要有人道之心,用愛去感染學生。同時,對話雙方要謙遜,教師要保持包容的心態去看待學生,允許學生犯錯,傾聽不同的聲音。對話雙方要彼此信任,這是先決條件。相信彼此的能力,相信彼此的創造力,相信彼此的發展空間,是對話的潤滑劑。這會使雙方在對話中達到“同伴關系”,保證對話持續進行。
三、用“解放教育”解讀《指南》
在幼兒園,我們會發現,目前的師幼關系成了“施壓者”與“被施壓者”,師幼雙方的對話質量不高,溝通隔閡嚴重,真正的對話無從談起。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師沒有理解對話的基本條件,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對話。然而教學需要對話,師幼需要交流,并且是高質量的交流。幼兒教師必須意識到現行教學需要轉變,并主動做出努力。
(一)推動學前教育公平
《指南》的頒發有助促進學前教育公平,這一點體現在更好地落實《兒童權利公約》上。在思想上,這與弗萊雷的解放教育思想不謀而合。弗萊雷的解放教育思想是在巴西嚴重的社會不公和種族歧視下產生的,他的“對話式”教學法產生于他在掃盲運動中的教育實踐。在他早期的觀點中體現出:“要獲得解放,就要通過教育”。他蔑視傳統教學中的“銀行儲蓄觀”,創建了“對話式”教學法。在《指南》研制的過程中,專家們充分調研了廣大農村和經濟不發達地區的教育水平和幼兒發展狀況,制定了適用于任何地區、60%的孩子能夠達到的合理教育目標,這幫助我們更好地落實了《兒童權利公約》。《指南》和“解放教育”的宗旨都是促進學前教育公平。讀懂《指南》不僅對提高和規范我國學前教育的整體質量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更能縮小城鄉間教育差距,推動教育的公平和社會的和諧。
(二)尊重幼兒的生活世界
幼兒時期是大腦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因此他們的語言經常會蘊含豐富的想象。幼兒具有獨立的精神世界,因此他們看世界的角度、表達世界的方式不同于成人。教師更多會以成人的視角理解世界,極少能夠稱贊幼兒以自己獨特視角所描述的世界。當教師對幼兒的想法給予否定時,就會導致幼兒遠離了自己的精神世界,這就意味著他失去了精神的獨立,為了迎合他人犧牲“自我”,同時也失去了批判精神。教師必須傾聽不同的聲音,善于尊重、理解幼兒想法,真正走進幼兒的世界,建立與幼兒平等的關系,拆掉成人與幼兒世界間的高墻。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應善于發揚幼兒的優點,而不是否定幼兒的不足。當幼兒的想法與教師預設的想法有差異時,不要立即否定幼兒,而應該多用“哦,原來你是這樣想的”等語句激勵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
幼兒有其特有的學習方式,他們是通過主動探索周圍的環境,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中學習的。在如今教學活動中體現的師幼關系是強者與弱者—即施壓者與被壓迫者的關系,老師總是居于中心地位對幼兒提出帶有強制性的指令,“不許…”“小手放在…”,這些“不該”和“要求”極大地剝奪了幼兒的發言權,抹殺了他們的表現力和創造力。在教學活動中,問答是師幼之間最頻繁的互動模式。目前教師雖然提問的頻率多,但其中無意義提問頻率高,大多數問題為封閉性問題,對幼兒的學習并沒有促進作用。幼兒不需要思考就能答出教師的問題,無法體現幼兒學習的深度;教師的提問只是一種象征性的行為,沒有給予幼兒發散思維的空間,這種話語權是“假性的”。目前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深刻反映了師幼交往的不平等性,教師一直處于領導者的地位,課堂環境是封閉的。教師應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給幼兒提供豐富的環境增加幼兒的直接經驗,鼓勵幼兒多動手、多動腦,并不是灌輸。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把幼兒看做獨立的人,了解他們的學習方式,通過《指南》中的教育思想引導幼兒在一日生活中進行體驗式、探究性的學習,發揮幼兒學習的主體性,把學習變成幼兒實際感知向思維積極轉化的過程。
弗萊雷的解放教育思想使我們深刻反思了當今幼兒園的教育模式及師幼關系。幼兒教師應當為幼兒提供一種更為開放的教育環境,建立更為開放的師生關系,解放幼兒的“意識”,尊重幼兒的生活世界和學習方式,引導幼兒在親身感知和實際操作中學習,珍惜他們看待世界的角度,使每個幼兒都成長為獨一無二的個體。
參考文獻:
[1]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教育學[M].顧建新,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小威廉·E·多爾著.王紅宇譯.后現代課程觀[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3]馬丁·布伯.我與你[M].陳建剛,譯.三聯書店,1986:51.
[4]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李育球.解放教育何以可能:保羅·弗萊雷教育思想解讀[J].教育學報,2010(06).
[6]黃秋明.弗萊雷解放教育思想的職業教育學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5.
[7]李沖鋒.對話:后現代課程的主題詞[J].全球教育展望,2003.
[8]黃忠敬.弗萊雷與他的對話式教育[J].上海教育,2004.6.
[9]王紅菊,張金福.人文關懷:弗萊雷“對話式教學”的核心理念[J].教學與管理,2004.2.
[10]巨瑛梅.試析保羅·弗萊雷德教育思想[J].外國教育研究,1999.4.
[11]姜成承.保羅·弗萊雷的“對話式教學”及其現實意義[N].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1.
作者簡介:
蘇雪(1994—),女,漢族,黑龍江肇東人,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8級學前教育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幼兒園課程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