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從“異化”“實踐觀”“主體性”三個思想方面來表現盧卡奇早期思想與晚期思想之間的轉變關系和發展。早期,盧卡奇是在黑格爾的影子中來思考馬克思的思想,帶有唯心主義者的色彩,造成了脫離現實的狹隘實踐觀、以主體為基礎的主觀辯證法等,由于后期經歷與立場的不同,對自己的早期思想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逐漸轉變到馬克思主義的正確立場上,堅持了唯物論與辯證法,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追索一直沒有停止。
關鍵詞: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異化;社會本體論
一、思想發展脈絡
盧卡奇的一生經歷坎坷,他曾開啟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思潮,被譽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和奠基人,也曾因匈牙利共產主義的失敗流亡過。他發表的理論思想總是引起巨大的爭議,獲得許多人的追捧與信奉,也遭受許多理論家的批評與指責,無論對他的思想褒或貶,都未影響他對共產主義信念的堅持和對哲學的執著,有許多思想家(霍克海默、馬爾庫塞、阿多諾等)都是在他的影響下轉向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傳統就此在客觀上形成。
思想歷程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浪漫主義的反資本主義”時期,盧卡奇理論生涯的準備時期。
救世主式的馬克思主義時期,將《歷史與階級意識》發表,帶來一些關于物化、總體性、階級意識等思想的新的理解。
斯大林主義時期,對《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做了大量理論研究、著述以及同時進行了自我批判。
批判的改良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時期,發表了《社會存在本體論》試圖以社會存在本體論、日常生活等新的理論來闡釋自己的觀點。
二、早晚期代表著作
了解盧卡奇的思想必須要知曉他一生坎坷的經歷,由于外部原因的影響,使處于不同時期的他有了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思想,以下兩部著作是其早期思想和晚期思想的代表:
(一)《歷史與階級意識》。該書非常具有爭議性,出版后在馬克思主義陣營中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對待: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五次會議上,引起了巨大爭論,遭到季諾維也夫的嚴厲批評;而在德國左派知識分子中,卻贏得強烈共鳴,成為人們重新認識、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新典范。盧卡奇開始對第二國際把馬克思主義科學主義化和實證主義化的做法提出了批評,指出馬克思主義應該主要被理解為哲學而非經濟理論或者社會理論。
(二)《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該著作在當時所受到的關注和后世影響力并沒那么巨大 , 對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創新性研究自成體系 , 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寶庫中的重要遺產,是豐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成果。在《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中他則徹底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本體論, 使馬克思主義和本體論緊密結合起來, 恢復了馬克思主義的本來面目。
三、思想關系
(一)異化觀。1.早期。盧卡奇早期的物化思想是對馬克思的《資本論》中的異化思想—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和對西美爾和韋伯的理論探究所表述的。簡單得出對象化就是異化,所有的對象化都應被看作人的存在相對立的異化現象加以批判。
(1)商品拜物教與物化現象。盧卡奇認為,這種商品結構使人的關系變成一種物的關系,這種關系是現代人面臨的特有的問題,表現在以下兩點: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拜物教的本質導致了物化現象的產生;物化現象伴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不斷加劇。
(2)物化的具體表現形式。通過對人的數字化、主體的客體化、人的原子化等物化形式的剖析,較深刻展示了工業社會下由于技術性過分發達而導致人的文化困境。
2.晚期。盧卡奇對早期的物化自我糾正,是轉向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對異化作出清晰的界定,引入勞動概念,研究異化問題落實到個人,從現實的人出發。指出異化是一種特定社會狀況影響下的存在,同時與勞動、實踐、再生產、意識形態之間形成密不可分的聯系并共同發生著作用,構成社會存在的整體。
早期物化到晚期異化觀的轉變實現了盧卡奇思想從黑格爾哲學向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性轉變。
(二)實踐觀的轉變。盧卡奇早期和晚期的實踐觀差距很大,在早期, 盧卡奇的實踐觀是以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覺醒為出發點的狹隘實踐觀, 而在晚期, 盧卡奇將勞動范疇引入實踐觀。
早期的實踐觀:用階級意識解讀實踐,在黑格爾的認識觀來看馬克思的觀點, 認為實踐就是通過階級意識的覺醒來指導的, 具有很強的唯心主義色彩。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 人與人的關系轉化為物與物的關系, 所有現代人都處于物化的狀態,為了擺脫這種狀態,盧卡奇提出了總體性辯證法,將自我意識解放才能影響階級意識主導革命實踐,實現人的全面解放。
晚期把勞動引入實踐范疇,集中體現在《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中, 在反思了早期實踐觀后,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并從更深層次去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將勞動作為社會存在的出發點,用歷史的眼光看待事物。
(三)主體性思想。早期抬高了人的主體性,陷入主觀主義與唯意志主義的意識決定論。認為人及其歷史是真正的主體,自然是一個社會范疇;辯證法的關鍵是主客體的相互作用,自然中沒有主體也沒有辯證法的存在;意識等同于實踐,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是歷史的真正推動力。
晚期認為,人及其歷史是一個客觀的發展過程, 自然先于社會而存在;客觀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前提 , 歷史是一個自在的過程;勞動實踐是存在總體的核心范疇,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晚期堅持了正統的馬克思主義,繼承了唯物辯證法,并對資本主義社會各方面進行了強烈的批判。
結語
從早期的到晚期,盧卡奇是一步步向正統馬克思靠攏,不斷地對思想進行自我否定,是一個動態的、聯系的發展過程。著重反思了自己早年的唯意志主義錯誤,并和當時的各種思潮聯系起來, 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深刻的批判。
盧卡奇在中西方都飽受爭議,對于其著作的研究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他的自我批判精神是作為當代青年的我們的榜樣,啟示我們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過程中要用全面的、辯證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際聯系。
參考文獻:
[1]衣俊卿.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張亮 馮瀟 夏凡 陳碩.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原著選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
[4]盧卡奇.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上卷)[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5]盧卡奇.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下卷)[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
劉昱江(1996年-),女,山西,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