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考古發現,麗江古城早在秦漢以前就已經出現過人類活動的足跡,可以說是歷史非常悠久,它的形成絕對是一個漫長過程。現如今,麗江古城憑借自身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俗,并時刻體現出“和合”的文化本質特征,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研究古代少數民族史的珍貴資料,由此可見,麗江古城完美的體現了社會時代進步的文化特征,是一座具有超高綜合研究價值的歷史文化古城。本文嘗試著從麗江古城的歷史文化與民族風情著手,進而對它的傳統建筑形式與特點進行一次文化藝術研究,希望通過此次研究可以為人類城市建設史以及人類民族發展史的研究提供寶貴材料,見證歷史文化。
關鍵詞:麗江古城;傳統建筑;形式特點;藝術研究
麗江古城是納西族重要的傳統聚居地,經歷史變遷,他們在這里創造了屬于他們獨具特征的民族風情,流動的城市空間、充滿生命力的水系、風格獨特的建筑設計特點以及親近自然的環境特征都無不體現納西族人民充滿神奇色彩的藝術文化內容,從而體現了麗江古城有別于其他民族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麗江古城是納西族聚落重要文化代表地之一,其建筑設計具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在中國現存歷史名城中也甚是少見,因此,對于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來說,我們應當對此進行深入研究中華文化瑰寶,并對這些珍貴的歷史遺產進行有效的保護和管理。
1.麗江古城傳統建筑的形式與特點
1.1建筑形式
麗江古城的建筑形式相比較于中國古代傳統建筑形式是有所不同的,無論從城市道路建設、水流體系建設來看,還是以建筑群體的設計形式進行分析,都有區別于傳統建筑,它并沒有受制于“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的中原建城形式的影響,甚至凸顯出更加深層的獨特創新色彩。首先,古城中的道路并沒有按照固定的要求進行特殊的設計,也沒有布置城墻。三山為屏,一川相連是古城的整體建設特點。其次,古城中的水系設計更為巧妙,利用周邊三河水源進行穿城而過,實現家家流水。而街道分布設計基本以“曲、幽、窄、達”特點為主,此為麗江古城城中道路的獨特風格,是構成古城整體風格的重要部分,文化傳統獨特的集中體現。最后是古城最重要也是現存中國古城里最為罕見的建筑物群體,周邊依山傍水、內部設計錯落有致,其建筑藝術設計是納西族根據當地獨特的傳統文化和環境特點并依靠民族智慧創造的結果。
1.2建筑特點
麗江古城建筑能夠直觀的體現出當地的文化特點以及生活風格,以個體建筑分析來看,它們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的載體,更體現的是每個建筑本身存在的使命及意義。而整體的建筑特點則是當地民俗文化的重要體現,我們可以從文化中體會到其生活形態以及自然環境風格。從麗江古城建筑特點中,我們可以從中體驗到設計的自然與巧妙,并且,簡潔和實用的特點更是充分體現了建筑的設計出發點。麗江古城的建筑特點是古城建筑結構的重要體現,無論是從外觀的造型方面,還是建筑內部結構來看,完全是由于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所形成的,并巧妙地利用了大自然的便利條件以及不同民族傳統建筑設計特點,充分的體現出了建筑多元化的特點。麗江古城在建筑設計中留用了很多的大自然原有的元素,自然質樸、拙中藏巧和依山傍水等特點都無不體現出大自然的本色,由此可見,大自然的巧妙與古城人民的智慧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構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有機體。所以,麗江古城是中國和世界不可多得的珍貴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2.麗江古城傳統建筑形式與特點對當代建筑的啟示
通過上述對麗江古城傳統建筑所具有的風格與特點的闡述和解讀,我們基本理解了古城建筑整體設計特點與原理,以及對古城建筑建設規律的把握。這些都是麗江古城的歷史價值所在,對我們研究現代建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我們不能僅僅考慮建筑個體的風格特點,要想創造更有價值的建筑群體,就必須要對群體建筑的整體設計加以重視,這才是能夠對一個地方文化風格獲得更多了解的重要依據。其次,要重視大自然在建筑創造中的重要作用,一個有價值意義的古城建筑必須同時利用好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之間的聯系,現代建筑也是如此,只有把握人與自然之間的規律才能促使現代建筑的改造與進步。在現代建筑的創造過程中,無論是人力、物力和財力都已經出現超標,越來越多的人過分追求對建筑獨特風格的設計,過于標新立異,因此,考慮到建筑成本的問題,可以適當借鑒麗江古城古城建筑群體在結構選材和風格設計的方式,采用簡潔、實用的建筑設計模式,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城市整體的和諧,為城市的建設提供更合理、全面和實用的建設經驗。由此可見,深入對古城建筑形式和特點的研究與分析,能夠更進一步的了解更多獨特、傳統的建筑設計規律,建設更多有價值的現代建筑。
結語
由此可見,麗江古城對于中國乃至世界都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并且,納西族建筑群體已被世界列入人類文化遺產加以保護與管理,希望它們能夠獲得更長久的存在,并發揮出其本身具有的特殊歷史意義,為中國和世界建筑歷史和文化帶來更重要的綜合研究價值??偠灾哂幸欢v史意義的名稱古跡都應當被充分尊重和保護,要珍惜歷史為我們帶來的寶貴遺產,肩負起將它們繼承下去的責任,這樣才能不負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洋.古鎮型旅游景區中傳統民居向旅游民居的演變研究——以麗江古城為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61-64.
[2]楊重順,楊麗輝.城市與建筑之間的節奏協調——麗江古鎮的建筑規劃淺談[J].四川水泥,2016(06):56.
[3]肖鵬.淺析麗江古城建筑形式與特點——兼論納西族建筑[J].大眾文藝,2010(15):152-153.
作者簡介:
康佳晨(1997-),男,青海西寧人,漢族,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外語學院,學生,文學學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