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像科大家熟悉嗎?影像科是醫院眾多部門中的一個分支結構,但其具有無窮的力量,是醫院必不可少的部門機構。那它到底是用來干什么的呢?影像科是集臨床檢查、診斷、診治為一身的輔助性檢查部門,內含多種小分支結構,如放射室、磁共振、CT室及介入導管室,同時具備多種先進的醫療設備,可實現全科PACS系統且融入全院HIS系統。隨社會發展、醫療器械完善,影像科現已能完成三甲醫院的全部影像檢查,可以為病人提供有效、可靠的醫療服務,且為科室提供清晰、明確的影像圖像診斷,尤其是腹部、神經系統及胸部和冠脈成像方面效果顯著。在外周及綜合介入診治方面汲取豐富的診治及診斷經驗,而在CT引導下進行各個部位穿刺,其技術現相對較高、可靠。通過上述介紹,相信大家對影像科性質已經有了解了,并認識到其對病人疾病診斷所存在的意義,因此,做好影像科護理服務至關重要。
關鍵詞:優質護理;影像;服務
一、影像科護理現狀分析
通常來說,影像科護理人員年齡偏大,部分基層醫院認為影像科工作、內容相對較少(簡單),尤其是護理方面,所以在進行工作安排時間,大多將從事工作時間長、年齡偏大、知識相對落后、學習能力較差的護理人員配置在影像科,而護理人員鑒于自身經驗及優越感,常常顯露出自以為是的樣子,再加上影像科護理人員培訓機會少,使自身知識認知停留至很早以前,對新知識缺乏學習和掌握,無法滿足新時代下影像科發展需求。另外,護理人員自身思想有誤,認為影像科就是混日子的,等退休就好了,根本不會操心什么新知識、新技術等等科學的事物,導致總體護理水平差,增加醫患糾紛。
護理人員職責范圍模糊。臨床各科室護理人員均具明確的護理職責及范圍,其均嚴格按護理規范及標準展開護理,實行責任到人制,整個護理流程比較規范、全面,影像科就不同了,該科室護理人員工作內容較為繁瑣、細小,需要做的事情很多,醫院性質不同其管理內容不同,有些醫院需要登記、計算機錄入、協助病人擺放肢體,且實施造影劑注射、預備急救藥物等等,涉及范圍廣,若未能依據護理規章或是制度進行工作,極有可能使工作處于混亂狀態,甚至是出現常識性錯誤,對影像科自身造成不良影響,且有損醫院名譽。
護理人員缺乏統一管理亦或是規范管理。從原則上講,影像科護理人員應歸屬于護理部統一管理,但限于影像科護理人員數量較少,無配備專門的護士長,在進行業務時常常是自我管理、自我依靠,再加上科室對護理人員工作流程無編制集中管理制度及護理規范制度,導致護理業務呈“一張空白紙張”,護理質量停滯不前。另外,行政管理隸屬于影像科,而獎金配置亦屬影像科,護理部門根本難以參與,使影像科護理人員無人管理、無人問津。
優質護理服務是適應現代化影像科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病人就醫舒適度的必然手段,亦是醫院形象良好樹立的關鍵舉措。基于當前影像科護理現狀,必須融入優質護理服務,以提升護理人員自身素養,提高主動服務意識。
二、優質護理具體內容
檢查前優質護理:營造溫馨、舒適檢查環境,使病人身心放松,配合檢查;檢查前指導病人在候診室等候,并于候診室懸掛檢查須知事項及具體流程,讓病人內心對檢查有一定的了解;因造影檢查為新型檢查技術,病人認知不全面,造影前心中勢必會萌生出緊張、恐懼等心理;故護理人員要主動與其溝通,闡述造影檢查安全性及必要性,同時宣講檢查中需暴露的身體部位,以免檢查中造成不必要的誤會;掌握患者病史及藥物敏感史,這是因為含碘造影劑對病人可產生過敏效應,對存在哮喘亦或是對碘有過敏的病人不予以造影劑,臨床必須使用造影劑時應在檢查前采取皮質類固醇激素。另外,評估病人靜脈條件,針對糖尿病及腫瘤化療者,限于其靜脈條件較差,在檢查時最好安排經驗豐富、穿刺技術嫻熟的護理人員實施穿刺,確保一次性穿刺成功。
檢查中優質護理:急救藥物擺放位置要合理、人性化,檢查時協助病人暴露檢查部位,檢查后并協同其穿衣,若病人年齡偏大,應在檢查后攙扶其下床;對心理過度緊張者再次開展心理疏導,提升依從性;若病人口唇干燥,需采取無菌棉簽進行濕潤,使用吸管喝水,檢查時一切操作要輕柔、緩慢、平穩。
檢查后優質護理:檢查后囑病人適當喝水,加速造影劑排泄,留察半小時,若病人有異常表現,如遲發性過敏、穿刺位置滲血等立即處理。
除以上優質護理外,影像科還應強化對護理人員知識、護理技術等培訓力度,要求其掌握最新影像科檢查知識、檢查技術要點,以便操作無誤,予病人足夠的安全感。且制定相應的護理規范及制度,促使護理人員在實際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時構建責任到人制機制,確立護理人員職責,對造影劑適應證及禁忌證精準掌握,熟悉造影劑引發不良反應的應對方法。另外,護理過程中要面帶微笑,給予病人平易近人的感覺,降低其緊張感,能夠主動配合后續檢查,有利于增進護患關系,減少糾紛。
結語
影像科是病人疾病診斷的關鍵技術,其護理質量可決定病人預后質量,因此,做好影像科護理服務尤為重要,優質護理本著以人為核心的理念,從病人心理、生理等層面進行干預,全面保障護理質量,提高病人就醫感。
作者簡介:
陳迪凡(1978年-),女,籍貫:宜賓,本科,研究方向:臨床心血管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