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楊剛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
辦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教育、醫療、住房、就業、養老等民生實事,多年來貴州一以貫之。
“越是經濟下行壓力大,越要履行好政府保基本職責,注重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確保民生特別是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這是貴州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的鄭重承諾。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貴州20余萬名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復雜。為早謀劃、早決策、早部署,貴州在全國率先推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十條”,提出圍繞全省十大千億級工業產業、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和脫貧攻堅主戰場,鼓勵高校畢業生參與農村產業革命和面向基層一線就業創業,大家紛紛表示:這場“及時雨”來得真好!
定制包車、開通外出務工人員專列、包機返崗……作為勞務輸出大省,貴州一方面積極對接東部對口幫扶城市用工需求,加強用工單位和農民工雙向對接;另一方面積極與廣東、浙江、福建等7個用工大省建立省際溝通對接機制,優先安排農民工、優先推薦貧困勞動力返崗、上崗。
飯碗更穩,就業規模持續擴大。2019年,貴州城鎮新增就業78.49萬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城鎮累計新增就業426.9萬人。
貴州把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作為脫貧攻堅的“四場硬仗”之一,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從看病難到云就醫,從茅草房到磚瓦房,一系列的民生關切變為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易感知、得實惠的民生福祉。
教育興則貴州興,教育強則貴州強。貴州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堅持把教育作為最長遠的民生,“勒緊褲帶”搞好教育。“十二五”以來貴州教育總投入6600余億元,持續壓縮黨政機關行政經費的6%用于教育事業發展。新增教師38.5萬人,“特崗計劃”累計招聘特崗教師近10萬人,“國培計劃”培訓教師40萬人。提出用兩個5年時間,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特色教育強省。
打贏健康扶貧攻堅戰,健康貴州大步“黔”行。自2016年以來,貴州著力實現貧困人口有醫生看病、有地方看病,建成了全省遠程醫療服務平臺和國內目前最大的遠程醫療專網。自開展健康扶貧工作以來,全省因病致貧返貧人口減少了51萬余人。
安居樂業共享美好生活。2008年,貴州率先在全國開展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十余年來,全省累計實施約330萬戶農村危房改造,實現了約1200萬農村群眾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的夢想。為全面鞏固脫貧攻堅農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工作成果,確保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2020年貴州多部門聯合發力,確保6月底前所有貧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時,還將啟動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工程5.96萬戶,建成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5.7萬套,幫助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圓安居夢。
困有所助,難有所幫,需有所應。
2020年,貴州城鄉低保繼續提標,平均標準分別按照4.9%、5.2%的增幅提高到每月6 4 5 元、每年4318元。
在貴州未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對于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全面落實低保、醫保、養老保險、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等綜合社會保障政策,實現應保盡保、應助盡助。
實施基層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公益項目,為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提供暖心的“臨時港灣”,對農村低保季節性缺糧實施糧食救助,對100余萬易地扶貧搬遷貧困群眾發放一次性臨時救助金……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貴州2020年“十件民生實事”揚帆再啟航,涉及公共停車位、廁所革命、養老服務、安居工程、貧困勞動力就業、農貿市場信息化改造等一系列民生實事。貴州承諾:說到做到、辦實辦好!

遵義市開展志愿者關愛留守兒童活動。(資料圖片 遵義市民政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