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潔 鄭 華 韓佳琳 仲 云 楊 寧 王好杰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的慢性并發癥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現代醫學局限于擴血管、營養神經、改善微循環、抗氧化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癥狀,但臨床療效有限。中醫藥在DPN的預防和治療方面有一定優勢。但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程長,病情變化多端,此時并發癥已較多,且患者長期服用多種藥物,往往虛實兼見、寒熱錯雜,給臨床辨證及療效的評價增加了難度,即便是較為完善的證型也很難覆蓋所有的臨床表現。在2010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22個專業95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中將本病中醫病名正式確定為“消渴病痹證”,并給出了診療方案,多年來在應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診療方案時,我們發現該方案存在證型涵蓋面窄,不能充分反映臨床錯綜復雜的病情變化,療效欠佳等缺陷,遠遠不能滿足臨床需要。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讀經典、做臨床、跟名師”方針指導下,我們將經典理論應用于臨床,采用六經辨證,以經方為底方加減治療,并將中醫特色療法進一步充實、完善,通過數年的臨床觀察、實踐、總結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簡便易行、中醫特色突出的優化方案,臨床上收到了滿意療效??偨Y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濰坊市中醫院內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600例,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0例。治療組中男146例,女154例;平均年齡(58.56±9.14 )歲,均病程(7.76±4.23)年。對照組中男147例,女153例;平均年齡(58.51±9.22)歲,平均病程(7.57±4.13)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1]中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
1.3 中醫辨證標準治療組采用《傷寒論》六經辨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對照組參照2010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22個專業95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中消渴痹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療方案。 消渴痹證臨床常見證候: ①氣虛血瘀證:肢體麻木,如有蟻行感,肢末時痛,多呈刺痛,下肢為主,入夜痛甚;氣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風,易于感冒,舌質淡暗,或有瘀點,苔薄白,脈細澀。②寒凝血瘀證:肢體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溫痛減,遇寒痛增,下肢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腫,舌質暗淡或有瘀點,苔白滑,脈沉細澀。③陰虛血瘀證:肢體麻木,腿足攣急,酸脹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間為甚,或灼熱疼痛,五心煩熱,失眠多夢,皮膚干燥,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口干不欲飲,便秘,舌質嫩紅或暗紅,苔花剝少津,脈細數或細澀。④痰瘀阻絡證:肢體麻木不止,常有定處,足如踩棉,肢體困倦,頭重如裹,昏蒙不清,體多肥胖,口黏乏味,胸悶納呆,腹脹不適,大便黏滯。舌質紫暗,舌體胖大有齒痕,苔白厚膩,脈沉滑或沉澀。⑤肝腎虧虛證:肢體痿軟無力,肌肉萎縮,甚者痿廢不用,腰膝酸軟,陽痿不舉,骨松齒搖,頭暈耳鳴,舌質淡,少苔或無苔,脈沉細無力。⑥腎虛血瘀證:腰膝酸軟,腰痛,畏寒,陽痿不舉,雙下肢發涼、麻木、疼痛,骨松齒搖,耳鳴,舌質暗淡,有瘀斑,脈沉澀無力。
1.4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標準者;②年齡18~70歲;③最近2個月內血糖波動小,控制佳;④意識清醒,無精神障礙,能積極配合檢查及參與治療;⑤治療前3個月內未進行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⑥自愿參與本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5 排除標準①有其它嚴重的糖尿病急慢性并發癥(如增殖性視網膜炎、足背動脈或脛后動脈搏動消失)患者;②患有嚴重的心、腦、腎疾患及惡性腫瘤、慢性酒精中毒等;③嚴重精神刺激、嚴重外傷、手術等應激狀態;④長期臥床;⑤妊娠期、哺乳期婦女;⑥長期酗酒;⑦有精神或心理疾患;⑧有肢體畸形、外傷或水腫;⑨過敏體質及對多種藥物過敏者。
1.6 治療方法2組均給予糖尿病基礎治療:糖尿病教育、飲食、運動、口服降糖藥物和/或胰島素,控制血壓、調脂等。使用血管擴張劑、營養神經劑、抗血小板聚集劑、醛糖還原酶抑制劑、神經節苷脂及抗氧化劑、改善循環劑等藥。治療組采用六經辨證: ①寒濕阻滯太陽經脈:上肢及下肢后側或背部麻痛、冷感,肌肉酸痛,易感冒,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弦。治以散寒除濕、溫經通絡,予黃芪桂枝五物湯合麻黃湯加減。②寒濕阻滯少陽經脈:肢體外側麻木、疼痛、寒冷,兼晨起口苦、胸脅滿悶、胃納欠佳,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治以溫通少陽經脈,予柴胡桂枝湯加減。③寒濕阻滯厥陰經脈:大腿及小腿內側麻痛、寒冷、蟻行感,時伴巔頂痛、口水多、大便溏,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弦。治以暖肝溫經、除濕散寒,予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加減。④少陰虛寒凝滯:四肢末端寒冷、疼痛,得溫則減,遇寒加重,夜間重,常難以入睡、身重倦臥、小便清長、大便溏,唇暗舌青,舌體胖大,苔白滑,脈沉弱。治以溫陽益氣、散寒止痛,予烏頭湯、黃芪桂枝五物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⑤少陰陽明同?。罕憩F臟腑熱經絡寒四肢痛、麻、涼,口干口臭,心胸灼熱,口瘡,小便黃,大便干,舌紅,舌體胖大,苔白膩或黃膩,脈滑數尺沉弱。治以溫經絡寒清臟腑熱,予烏頭湯合大黃黃連瀉心湯加減; ⑥太陰里虛,陽氣郁遏:癥見四肢發熱,或肌表發熱,身如火燒一樣,捫之烙手,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鹩舭l之,予升陽散火湯加減。配合中醫特色療法:中藥足浴方(生麻黃、透骨草、桂枝、雞血藤、伸筋草、川芎、艾葉、紅花、蘇木),水煎800~1000 ml,保持水溫40°C,足浴20~30 min,每日1~2次。中藥離子導入治療(桃仁、當歸、骨碎補、透骨草、白芥子、細辛、延胡索、川烏、草烏、紅花、雞血藤、牛膝、桑枝等),水煎濃縮,取藥液利用中頻離子導入儀治療,每日1次。針刺療法:根據“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原則,分型施治。艾灸、穴位貼敷:隔骨寧丸藥餅艾灸或穴位貼敷手三里、曲池、外關、合谷、足三里、血海、陽陵泉、涌泉等穴位,每日1次。穴位注射:維生素B1、甲鈷胺行足三里、曲池穴位注射,每日1次。中醫特色護理:包括健康指導,病情觀察(癥狀、伴隨癥狀、肢體外觀等),一般護理,飲食護理,用藥護理,辨證施護,中醫養生指導等。對照組采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消渴病痹證”診療方案:①氣虛血瘀證:治以補氣活血,化瘀通絡,補陽還五湯加減。② 寒凝血瘀證:治以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當歸四逆湯加減。③陰虛血瘀證:治以滋陰活血,柔筋緩急,芍藥甘草湯合四物湯加減。④痰瘀阻絡證:治以化痰活血,宣痹通絡,指迷茯苓丸合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 ⑤肝腎虧虛證:治以滋補肝腎、填髓充肉,壯骨丸加減。⑥腎虛血瘀證:治以補腎活血,鹿茸方加減。配合中醫外治法:熏洗法:溫經散寒足浴方(水蛭15 g,地龍12 g,土鱉蟲15 g,桃仁10 g,紅花10 g,蘇木15 g,乳香10 g,沒藥10 g,桂枝10 g,艾葉30 g,羌活10 g,獨活10 g等);針灸療法:具體結合針灸科會診醫師建議,由針灸科醫師實施治療,根據病情需要選擇體針、耳針、電針等不同的治療手段。推拿療法:根據病情需要選擇。艾灸:下肢癥狀為主者,隔骨寧丸藥餅灸足三里、血海、陽陵泉、涌泉。穴位注射:維生素B1、B12足三里、曲池穴位注射,日1次。
1.7 觀察指標中醫證候、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腓總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腓腸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N)、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TCSS)[2]、生活質量及安全性指標均為治療前及結束后各觀測1次。①中醫證候療效:根據中醫證候計分法判定。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2002 年試行版)制定。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注: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臨床痊愈:中醫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0%;顯效:中醫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中醫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中醫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 30%。②中醫證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 年試行版)制定。分為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③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量表)進行評價[4]。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比較治療前,2組比較,P>0.05;組內比較,治療8周后,2組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2組組間比較,P均<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比較 (例,
2.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例,%)
注:經秩和檢驗, 2組比較,1)P<0.05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情況比較治療前,2組比較,P>0.05;治療后,2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均有所下降,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情況 (例,
2.4 2組患者治療前后糖化血紅蛋白比較治療前,2組比較,P>0.05,治療后,2組糖化血紅蛋白均有所下降,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治療組3008.4±0.56.6±0.3對照組3008.5±0.67.0±0.7
2.5 2組患者治療前后腓總神經MNCV情況比較治療前2組比較,P>0.05;治療后,2組患者MNCV均有所增加,組內比較、組間比較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治療前后腓總神經MNCV情況比較 (例,
2.6 2組患者治療前后腓腸神經SNCN情況比較治療前2組比較,P>0.05;治療后,2組患者SNCN均有所增加,組內比較、組間比較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6。

表6 2組患者治療前后腓腸神經SNCN情況比較 (例,
2.7 2組患者治療前后TCSS比較治療前,2組比較,P>0.05;治療后,2組患者TCSS均有所下降,組內比較、組間比較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7。

表7 2組患者治療前后TCSS情況比較 (例,
2.8 2組患者治療前后各維度生活質量比較治療前,2組比較,P>0.05;治療后,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有所上升,組內比較、組間比較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8。

表8 2組患者治療前后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例,
2.9 安全性評價治療前后,2組患者的血、尿、大便常規和肝腎功能檢查均未見異常?;颊呔匆娙魏蚊黠@不良反應。
中醫優勢病種是指西醫目前沒有好的治療方法或療效,而中醫能治且療效確切的疾病,或是中西醫治療療效肯定,但中藥不良反應相對較少,且不易引發藥源性、醫源性疾病的病種[5]。“消渴病痹證”為我院內分泌科的優勢病種,多年來在總結臨床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優化。但消渴病痹證病情錯綜復雜,臟腑辨證難以涵蓋所有的證型。六經辨證以三陰三陽定病位,明病性,兼顧氣血津液,病理產物,結合體質之異,層層深入,對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癥狀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它包括病、脈、證、治4個方面,治法涵蓋了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為后世諸多辨證和治療方法之源。六經辨證是總綱,當運用一般的辨證走不通時,運用六經辨證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們采用六經辨證對消渴病痹證的優勢病種進行優化,得到了成功的驗證。
本研究顯示:在中醫證候療效方面,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組內比較、組間比較,P<0.05;2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均有所改善,組內比較,P<0.05,組間比較無差異;治療 8 周后,2組患者的神經傳導速度均有明顯提高,治療組優于對照組;2組患者TCSS比較均有所下降,治療組更明顯,組內比較、組間比較,P<0.05;經過治療,2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總評分均顯著提高,治療組更明顯,組內、組間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安全性良好。
六經辨證切中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基本病機,除改善局部癥狀外,更從整體調治,再配合中藥熏藥方、中藥足浴方、中藥離子導入、針刺、艾灸、穴位貼敷、穴位注射等療法,通過直接接觸皮膚,散寒通絡止痛力量加強,改善局部循環,進一步減輕肢體麻木疼痛等局部癥狀,通過整體調節,從而間接降低血糖,使受損的神經得到精血津液的濡養而恢復功能,神經傳導速度加快,并把中醫特色護理納入其中, 多管齊下,使臨床療效得到了顯著提高,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改善。
綜上所述,經典理論指導下中醫綜合治療優化方案可能通過改善代謝障礙、血管病變、神經營養障礙、抗氧化應激等多途徑、多環節、多靶點修復損傷神經,改善周圍神經病變,而達到改善患者的中醫證候、體征、各項指標變化,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