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連有 徐志均 黃玉梅
中風后吞咽功能障礙是中風患者常見的并發癥,多是由于固體或液體經患者口腔送至胃部出現延遲或障礙[1]。吞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進食及營養攝入,且其極易造成食物的誤吸,從而引發反復性肺部感染,甚至致死,是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對中風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施以有效的治療以及康復護理是降低死亡率、改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表面肌電圖是一種無創、便捷、價廉的體表肌肉功能檢查手段,可以很好地評估患者的肌肉功能。紅外熱成像圖與物體表面的熱分布場相對應,它是傳統選穴的有效補充。康復訓練是治療吞咽功能障礙的必要措施,但單一的采取護理干預無法達到預期的療效[2]。本探究將選取2018年10月1日—2019年8月31日在我院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70例,探討通關利竅針刺法聯合康復訓練對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SSA及MBI評分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0月1日—2019年8月31日在我院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7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2組。其中對照組患者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齡為40~75歲,平均年齡(62.27±8.32)歲;病程為1~3個月,平均病程為(1.85±0.32)個月。觀察組患者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齡為41~77歲,平均年齡(63.56±7.62)歲;病程為1~4個月,平均病程為(1.76±0.58)個月。2組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標準[3]。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標準[4]。吞咽障礙診斷與《實用神經病學》[5]與《簡明中西醫臨床神經病學》[6]一致。①發音、語言、咀嚼吞咽功能障礙,飲水出現嗆咳現象;②軟腭、咽喉肌、咬肌、面肌以及舌肌出現運動障礙,但舌肌未出現萎縮與束顫;③存在咽反射現象,軟腭部反射消失,下頜反射較強,腦干部位病理反射呈陽性;④椎體束表現一側或雙側肢體癱瘓,情感出現嚴重障礙,即癡呆、強哭強笑等。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的患者;②所有患者均無其他神經系統疾病;③病情穩定,能夠接受檢查治療。排除標準:①神經智力低下,無法配合治療的患者;②伴有肝腎功能障礙、內分泌系統等原發病的患者。
1.4 治療方法70例患者均接受改善腦循環、腦代謝治療及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規藥物治療。對照組接受單純康復訓練治療,具體方法包括:冷刺激治療、軟腭上抬以及進食訓練等。每日治療訓練1次,6次/周,持續治療4周。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通關利竅針刺法治療,具體治療如下:采用表面肌電圖探測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的肌肉群,之后利用紅外熱成像圖觀察經絡的走向。選擇內關、尺澤、人中、極泉、三陰交、風池、完骨、翳風、廉泉、咽后壁為主穴;對于舌體運動障礙的患者多加大舌面點刺及金津、玉液放血;對咀嚼運動障礙患者加取太陽、下關、地倉等;對語言不利患者采取金津、玉液刺絡放血。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內關穴入刺0.5~1寸,采用提插轉捻法1 min左右;人中穴以鼻中斜刺0.3~0.5寸,捻轉一整圈,使肌肉纖維附著于針上;三陰交以脛骨后緣與皮膚45°傾斜刺入1.0~1.5寸,采用提插補法;風池、完骨、翳風穴以喉結方向斜刺入針2.0~2.5寸,捻轉時頻率高且幅度小;金津、玉液放血1~2 ml為宜;以上穴位均留針30 min/次,1次/d,持續治療4周。
1.5 觀察指標吞咽功能恢復效果的判定以洼田飲水試驗為標準,顯效表示患者吞咽功能障礙完全消失,飲水評分大于2分;有效表示患者吞咽功能有所改善,1分<洼田飲水試驗評分<2分;無效表示患者吞咽功能無任何改善,評分不滿足上述2個條件。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采用標準吞咽功能評分表(SSA)及改良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MBI)進行評估,其中SSA量表共計42分,分值越低則表示吞咽功能越良好;MBI量表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則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佳。

2.1 2組患者吞咽功能恢復效果對比觀察組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復總有效率(94.26%)較對照組高(72.2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吞咽功能恢復效果對比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SSA、MBI評分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SSA、MBI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治療1個月后兩項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SSA、MBI評分對比 (例,
中風后吞咽功能障礙是由于下頜、舌、軟腭、咽喉及食道等部位或功能受損導致的進食障礙,也是中風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中風后吞咽障礙若為得到及時的治療,會引起營養缺乏、嗆咳、肺炎等癥狀,嚴重會導致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死亡。目前,臨床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多采用:①靜脈注射營養液、胃管鼻飼等方法,但上述方法會導致患者營養不良、體內水電解質紊亂。②外科手術治療雖可以達到一定的療效,但其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及疼痛較大。因此,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及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生活治療,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針刺療法用于治療中風后吞咽功能障礙效果較佳,通關利竅針刺療法是基于石學敏院士的醒腦開竅針刺法提出的一種針刺療法。中風后吞咽障礙一方面為“神”的異常,即情感出現嚴重障礙,癡呆、強哭強笑等;而另外一面則為關竅功能失調,即咀嚼吞咽功能異常[7]。表面肌電圖是一種無創、簡便、價廉的體表肌肉功能檢查手段,它可以很好地評估患者的肌肉功能。紅外熱成像圖與物體表面的熱分布場相對應,它是目前針灸學上比較熱門的研究經絡及選“阿是穴”工具,是傳統選穴的有效補充。兩者聯用可以達到精準取穴之效,有助于提高針灸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臨床療效。治療多為調神順氣,通關利竅,潤補三陰,調神順氣取內關、人中穴,滋補三陰取三陰交穴;風池、完骨及翳風穴有通利樞紐效果;金津及玉液放血可以達到化瘀之效[8]。康復訓練作為改善吞咽障礙的主要措施,可以幫助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程度并抑制反射異常,對咽下肌群肌肉的萎縮具有預防作用。此外,對舌肌、咀嚼肌的有效訓練,能夠提高吞咽的靈活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復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治療1個月后的SSA、MBI評分均優于對照組,這表示通關利竅針刺法聯合康復治療可以提高中風后吞咽障礙的療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綜上所述,通關利竅針刺法聯合康復訓練能夠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治療效果以及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