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生 黎旭明 肖 瑩
腦中風又名腦卒中,是急性腦循環障礙迅速導致局限性或彌漫性腦功能缺損的臨床事件[1],多發于中老年人,在腦血管疾病中其患病率居諸病之首,嚴重危害了人們的健康。腦卒中分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占絕大多數,會導致患者以肢體偏癱為主的多樣化功能障礙[2]。缺血性中風偏癱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在當今老齡化社會該病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是中醫藥對該病的治療歷史悠久且療效確切。相關研究[3,4]表明,電針及康復訓練對缺血性中風偏癱能起到良好的康復作用,而龍氏推拿作為傳統康復療法,其最大的特點是靈活、輕巧。目前將針灸、推拿以及中藥外治療法聯合治療缺血性中風偏癱的研究還相當少見, 因此自2016年始筆者對此展開了臨床研究, 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6月—2019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缺血性中風偏癱患者99例,在剔除性別、年齡及偏癱病程等無關因素的影響下,將99例患者隨機按1∶1∶1的比例分為對照1組、對照2組和觀察組,每組33例。其中對照1組中男14例,女19例;年齡45~80歲,平均年齡(58.6±1.3)歲;病程1~58 d,平均病程(24.5±3.4)d。對照2組中男18例,女15例;年齡47~76歲,平均年齡(59.5±2.2)歲;病程2~55 d,平均病程(25.8±2.6) d;觀察組中男17例,女16例;年齡49~78歲,平均年齡(58.9±2.1)歲;病程1~60 d,平均病程(24.9±2.8) d。3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檢驗,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5]中中風(中經絡)的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神經病學》[1]中腦梗死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缺血性中風偏癱的診斷標準, 且經頭顱CT或MRI證實;②病程在60 d之內;③入院2 d內病情及生命體征相對平穩且神志清楚者; ④年齡40~80歲;⑤能接受護理干預;⑥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配合完成臨床觀察者。排除標準:①不符合納入標準者;②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者;③有原發系統性疾病或惡性腫瘤者;④有精神疾病者;⑤懼怕針刺者;⑥妊娠及哺乳期患者。
1.4 治療方法
1.4.1 電針治療主要取穴:頭針取顳三針[6](病灶側):耳尖直上發際上2寸交會處為顳I針,在其前后各旁開1寸分別為顳II針、顳III針;體針: 上肢取手三針(合谷、曲池、內關);下肢取足三針(足三里、三陰交、太沖)。辨證選穴:風痰阻絡者,加中脘、豐隆;氣虛血瘀者,加氣海、血海;肝腎虧虛者,加肝俞、腎俞、太溪。 操作方法:局部穴位碘伏常規消毒后,選取0.28 mm×50 mm 華冠牌一次性無菌毫針進行針刺,以直刺為主,進針0.8~1.5寸,行提插捻轉法使局部出現酸麻脹感即為得氣,得氣后在頭顳部和患側上下肢各選一組穴位連接電針治療儀, 采用連續波,以局部肌肉微跳且病人能耐受為度, 留針30 min,每天1次,2周為一個療程,休息2 d后再進行另一療程的治療,共治療2個療程。
1.4.2 龍氏推拿治療患者仰臥在治療床上,術者坐于患者頭后側,用指揉、點按、彈拔等手法施術于患者頸枕部,放松頸部肌肉,用時約3~5 min;術者再立于患肢旁,以彈拔、掌根揉、拿捏、法及點按等手法放松患肢肌肉,自上而下,反復數遍,約10 min;最后用搓法、搖法及擦法以松動患肢各個關節,鼓勵患者積極配合并主動運動,治療約5 min。治療時手法務必輕柔,用力適中,由輕及重,做到剛柔并濟,纏綿不絕[7],每天治療1次,共治療2個療程。
1.4.3 中藥熏洗治療中藥組成:伸筋草、石菖蒲、路路通、桑枝、懷牛膝、半楓荷各50 g。諸藥放入鐵鍋中,加冷水6~8 L浸泡20 min,用武火煎煮約20 min,煮開后再用文火煎煮約20 min, 取汁約5 L置入治療桶中,將患肢橫放于治療桶上,用毛巾覆蓋,先蒸汽熏洗患肢,待水溫下降于40 ℃左右時再拿毛巾擦洗患肢,每2天熏洗1次, 每次為30 min, 7次為一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在熏洗時,務必要控制好水溫,固定好患肢,注意觀察患者的感受,防止燙傷的發生。
1.5 療效觀察
1.5.1 觀察指標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評分[8];肢體運動功能分級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9]。
1.5.2 療效標準顯效:肢體偏癱癥狀完全消失,患側肢體運動和感覺功能完全恢復,患肢肌力可達5級,能獨立行走,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效:患側肢體肌力提高2級或2級以上,患肢運動及感覺功能有較明顯的改善,在他人的攙扶下能行走,能勉強從事個別日常活動。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任何改變。

2.1 3組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Fugl-Meyer指數評分比較同組比較,Barthel指數、Fugl-Meyer指數評分治療后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P<0.05;與觀察組比較,顯然觀察組提高更加明顯,P<0.05。見表1。
2.2 3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比較3組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兩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3組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Fugl-Meyer指數評分比較 (例,

表2 3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比較 (例,%)
中風病源于《黃帝內經》,中醫學又稱為“偏枯”“大厥”“痱風”等。缺血性中風偏癱屬中醫學中風病中經絡的范疇,“風者, 善行而數變”,中風的病機復雜, 病因繁多, 風邪傷陰, 易致肝陰血不足, 而風痰上擾則極易阻滯清竅[10,11],導致肢體半身不遂。現代醫學中缺血性中風偏癱屬于腦血管急性疾病, 是臨床常見的危重病癥, 其發病隱匿且迅速,其致殘率及致死率均非常高, 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均會產生負面影響[12]。由于腦中風發病較急、病情變化迅速,故在中風偏癱早期控制和治療臨床相關癥狀具有重要的意義。
針刺治療中風偏癱歷史悠久, 療效顯著。早在晉代, 《脈經》中已有“直取陽蹺”治療“偏枯”的記載, 后世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逐步發展并豐富了針刺治療“偏枯”“半身不遂”的內容。針刺可促進正常神經反射環路重建和神經功能重組,在中風后病理生理、電生理、生化、基因表達等不同層次、不同階段均具有良好的系統調控作用, 是促進腦功能重建的重要手段[13-15]。而電針在毫針刺激的基礎上,結合了電針儀的電效應,能進一步提高毫針的療效,促進中風偏癱患者肢體肌力的恢復。
龍氏推拿緣于傳統推拿,又巧妙的結合了現代解剖知識、生物力學理論等優點,其手法輕巧、靈活、柔和、舒適,患者易于接受。龍氏推拿能有效地改善椎動脈供血、幫助大腦皮質環路重新恢復完整;龍氏推拿又能促進患者腦部缺血區的血液循環,提高缺血區大腦皮質的興奮性, 提高大腦的適應性, 從而提高其自身的恢復能力;龍氏推拿尚能改善肢體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滑利關節。
中藥熏洗通過中藥獨特的藥效和藥水的溫熱作用,能溫經散寒、行氣活血、祛風通絡,能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環。《黃帝內經》有言:“治風先活血,血行風自滅”。伸筋草祛風散寒、舒筋活血,半楓荷祛風濕、舒筋活血,二者兼具祛風、活血之功,既能治表證之風,又能起到良好的活血作用。桑枝祛風通絡養血、引藥上行,而牛膝活血化瘀通絡、強筋骨、引藥下行,兩藥合用即加強了活血通絡的作用,又能引藥通于四肢。路路通[16]祛風通絡力強,石菖蒲開竅豁痰、醒神益智。諸藥合用,共奏祛風通絡,醒神開竅的作用,對缺血性中風偏癱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本臨床研究中,筆者通過采用電針結合龍氏推拿及中藥熏洗治療缺血性中風偏癱,同時通過Fugl-Meyer運動評分評定患者肢體運動功能、Barthel指數評定表評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從表1和表2中各項數據綜合分析,可以看出觀察組比對照1組、對照2組在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和日常生活質量及臨床療效上均有著更明顯的優勢,且聯合治療比單一方法治療療效更好。綜上所述,電針結合龍氏推拿及中藥熏洗治療缺血性中風偏癱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