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貞
四肢骨折作為骨傷科常見病種之一,多伴發神經、韌帶、血管等間斷性或者連續性中斷,經手術治療后可獲得良好效果[1]。但因骨折愈合需求,需要對骨、關節進行一定時間制動,而痊愈時間一般需要數月,期間需要進行合理的功能鍛煉護理,以免患肢活動受限而引起攣縮、關節僵硬、骨質脫鈣等不良預后[2]。目前,臨床上對于本病主要采取常規功能康復鍛煉方式,如運動療法、作業療法等,但效果有限,我科近期制定了康復訓練方案,在恢復患者關節功能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現開展分組對照試驗,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納入四肢骨折患者80例,納入時間:2017年1月—2018年1月。將上述研究樣本按康復干預方案不同分成對照組40例、研究組40例。其中,對照組(應用常規康復干預方案)男25例,女15例;年齡為19~60歲,平均年齡為(34.85±3.69)歲;文化層次:小學3例,中學22例,大學15例;骨折類型:股骨骨折16例,腓骨骨折14例,上肢骨折7例,髕骨骨折3例。研究組(應用康復訓練方案)男25例,女15例;年齡為19~59歲,平均年齡為(34.97±3.59)歲;文化層次:小學4例,中學23例,大學13例;骨折類型:股骨骨折17例,腓骨骨折13例,上肢骨折8例,髕骨骨折2例。2組患者年齡、骨折類型、文化層次等均保持了同質性(P>0.05),可作對比。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經X線片等影像學工具檢查明確診斷為四肢骨折;②認知功能、語言溝通能力均正常,可配合指令完成康復鍛煉,進行問卷調查;③全程參與;④臨床資料、調查數據等完整無缺。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疾病者;②合并其他重大疾病者;③酒精或毒品依賴者。
1.3 方法對照組:按四肢骨折的康復鍛煉護理常規,指導患者在規定時間段內完成運動治療、理療、作業治療等綜合康復治療行為,其余時間安排家屬陪同、督促患者自主練習。研究組:制定康復訓練方案,實施如下:①早期康復訓練及護理:傷后4周內,骨折不穩定,可抬高患肢,消除腫脹,并指導患者進行患肢末端關節活動訓練,如活動上肢手指、下肢足趾等,并進行肌肉等長收縮鍛煉,15~20 min/次,每日可進行數次。若患者昏迷或者合并神經損傷,可對其未僵硬關節進行被動活動。②中期康復訓練及護理:以不引起疼痛、不過度疲勞為原則,指導患者進行上肢關節鍛煉、肌力訓練、下肢關節訓練,幫助其下床活動,逐漸增加活動量,增加下肢負重,可拄拐練習,增加活動靈敏性、協調性。③后期康復訓練及護理:堅持進行中期功能鍛煉方法,而鍛煉時間、強度可相應增加。同時,加強患者戶外有氧運動,改善其心肺代謝功能,增強其關節活動度、肌力鍛煉。④情志護理:疾病可引起情緒障礙,加重疾病,尤其是四肢骨折患者,多因突發事故所致,一時無法承受,容易產生擔憂、焦慮甚至輕生念頭,影響康復,應重視患者情志護理,在恢復生理健康的同時,關注患者心理健康,以良好舉止、言談、情感改變病人心理狀態,提供心理疏導,消除其消極情緒,促使其機體康復。⑤飲食調護:骨折患者因機體損傷、療程較長,傷后多食欲不振,消化吸收功能削弱,致使營養不足,影響骨折康復。應根據骨傷不同時期進行飲食調護,早期適宜進食清淡、高營養、易消化食物,如米粥、牛奶、水果、蔬菜等,禁食魚蝦蟹等腥發物。中期為骨痂形成時期,適宜進食有接骨續筋、調和營血功效的食物,并補充大量維生素、鈣質,如豬血、瘦肉、大棗等,后期因久病體虛,虛則補之,應以滋養肝腎、補益氣血食物,如動物肝臟、桂圓、木耳等補陰食物。
1.4 觀察指標①參考Fugl-Meyer評定量表[3],評估患者干預前(術后)、干預后(術后3個月)的關節功能變化,該量表包括上肢(坐位)、下肢運動兩大部位,上肢共33項,總分66分,下肢共17項,總分34分。Fugl-Meyer評分低于50分表示嚴重運動障礙,50~84分表示明顯運動障礙,85~95分為中度運動障礙,96~99分為輕度運動障礙,100分為正常,表示關節功能恢復正常。②自擬主觀護理體驗調查表,以調查患者對康復護理項目、方案設計、問題解決能力、服務態度、操作技能、心理狀態維護的評價,按優、良、差3個等級評價,全部項目勾選優者為優,任意一項勾選良、未勾選差為良,任一項勾選差為差。
1.5 統計學方法數據以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P<0.05表示有統計學差異。
2.1 2組患者干預前后關節功能比較干預后,研究組、對照組的Fugl-Meyer量表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前者高于后者(均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干預前后Fugl-Meyer量表評分比較 (例,
2.2 2組患者主觀護理體驗比較研究組患者主觀護理體驗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主觀護理體驗優良率比較 (例,%)
伴隨社會進展,四肢骨折創傷病例數量明顯增加,手術治療僅能恢復骨折解剖部位,術后需要長期休養,并進行康復鍛煉,以免出現骨折愈合畸形、肌肉萎縮等不良預后,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工作以及學習[4]。康復訓練,是康復治療師依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的康復干預計劃,要求循序漸進實施,以促使骨折愈合、肢體功能康復[5]。四肢骨折患者的康復訓練周期較長,院內常規康復訓練僅能滿足患者基本康復鍛煉需求,院外主要依賴家屬監督進行,且無法根據患者康復進程而調整康復計劃,影響患者關節功能恢復效果。
基于上述分析,我科專門針對四肢骨折制定了康復訓練計劃,主要根據骨折病理、愈合過程,分3期進行康復訓練指導,每期康復訓練應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并配合理療,以克服常規康復干預方案的缺陷,提高康復干預質量[6]。首先,在患者傷后4周,此時肌肉萎縮,力量削弱但未攣縮,應以恢復肌力、活動關節為目標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在患者傷后4周至骨折愈合期,可通過上肢、下肢鍛煉逐步恢復關節活動功能,而在康復訓練后期,此時骨折愈合、去除外固定,肌肉萎縮、攣縮,外軟組織粘連,則以增強肌力、克服攣縮、活動關節為目標繼續進行中期鍛煉,并增加鍛煉強度。其次,筆者加入了情志護理、飲食調護等理療措施,有助于患者在不斷訓練時期保持良好心態,增強機體免疫力,這對改善關節功能、主觀護理體驗均有助益。結果提示:研究組干預后的Fugl-Meyer量表評分、主觀護理體驗優良率均高于對照組,可見該組關節功能恢復良好,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印證了上述分析。
綜上,四肢骨折患者適宜采取康復訓練干預,效果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