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靈
癲癇在中醫學中也稱為“羊角風”,是因神經元異常放電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臨床表現為驚厥的反復間歇性發作。癲癇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全世界癲癇患病率為4‰~10‰,約有病人5千萬[1];我國癲癇患病率約為7‰,現有癲癇病人900萬,是除腦血管病之外的第二大腦部疾病[2]。癲癇的長期反復發作會導致神經功能受損,影響患者認知能力,給癲癇患者帶來沉重的經濟和心理負擔。因此,積極尋找提高癲癇患者認知能力的方法顯得尤為重要。中醫理論認為癲癇的產生與勞累、飲食、先天失養等有關[3],持續發作會導致神經元損傷,引起認知能力障礙。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對于改善患者的癥狀以及提高認知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中醫護理干預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開展的護理工作。因其操作經濟簡便、不良反應少、療效可靠,所以在臨床康復保健以及慢性病的治療中具有明顯優勢[4]。為此,本科室選擇收治的癲癇反復發作伴認知能力下降的患者采用中醫護理干預,取得較好的臨床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癲癇反復發作患者100例,診斷標準參照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5]。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組50例。對照組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齡(40.3±6.1)歲;觀察組中男性21例,女性29例,平均年齡(41.5±6.3)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本研究所有納入患者均已知情且獲得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確診為癲癇反復發作患者;認知能力下降;意識清醒,溝通無障礙;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無其他精神疾病。排除標準:智力低下;身體殘疾;患其他精神疾病以及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等。
1.3 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包括基礎護理、飲食護理、藥物護理。基礎護理:保持居住環境的干凈、衛生、安靜等;飲食護理:低鹽、低脂、低糖、多纖維素、適量優質蛋白飲食;藥物護理:常規抗癲癇藥物。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基礎上結合中醫護理干預,具體包括情志護理、穴位按摩、運動治療、針刺療法。情志護理:癲癇患者常表現精神興奮、情緒急躁等癥狀,護理時指導患者學會轉移壓力,如培養興趣愛好、多交談、讀書、看報、聽音樂等,將注意力從疾病轉移到其他地方,語言交談的時候一定要避免任何過激的刺激,多讓患者發泄情緒;穴位按摩:通常選擇的穴位有太陽、百會、四神聰,每個穴位15 min,每日3次;運動治療:中醫運動干預包括氣功、八段錦和太極拳等,每日早上一次,每次30 min;針刺療法:選擇四神聰、百會,全身穴位選擇關元、氣海、足三里,每穴20 min,每日3次。連續6個月。
1.4 觀察指標對癲癇患者療效進行評估。發作頻率減少100%為完全控制;發作頻率減少≥75%為效果顯著;發作頻率減少≥50%~75%為有效;發作頻率減少<50%為無效。通過簡易智力狀況檢查法(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ntreal Cognive Assessment Scale,MoCA)評估患者認知功能。

2.1 2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升高(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1
2.2 2組患者MMSE得分比較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MMSE各項評分明顯升高(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MMSE得分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1
2.3 2組患者MoCA得分比較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MoCA各項評分明顯升高(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癲癇屬于神經內科疾病中多發的慢性病。絕大多數癲癇患者通過正規的抗癲癇藥物治療,癲癇發作通常可以得到暫時的控制,但因抗藥性或其他原因常出現癲癇的反復發作,導致病程遷延并發展成為難治性癲癇[6,7]。難治性癲癇因其長期反復發作,導致患者智能或者認知方面受到損害,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表3 2組患者MoCA得分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1
中醫護理干預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通過分析疾病的病機和證型,以臟腑經絡為原則,綜合運用飲食護理、情志護理、穴位按摩、針灸推拿、中醫運動等方法,使患者心理和生理各方面功能得到提高。有臨床研究表明,中醫護理對臨床認知功能損害具有明顯療效[8]。針刺療法是中醫護理技術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方式,其操作方式有單純針刺、針刺加按摩、針刺加運動等;穴位選擇中督脈和腎經最為常見,頻率較高的經穴有百會、神庭、本神等,頭穴中四神聰、風池、百會以及全身強壯穴中關元、足三里、血海等[9]也比較常見;大量文獻報道針灸治療對認知功能損害是有效的,且效果明顯優于西藥治療[10]。穴位按摩以經絡腧穴學說為基礎,以按摩為施治,是疾病治療和預防的重要手段;穴位按摩與針刺的原理基本類似,但穴位按摩可以避免針刺帶來的疼痛和感染的風險,常用的穴位有太陽、百會、風池等穴,具體按摩持續的時間以及按摩的頻率沒有統一的標準。運動干預包括練習氣功、八段錦和太極拳等,有研究發現練習氣功可以在語言、記憶力和注意力方面改善患者認知功能[11];近年來關于八段錦對認知功能影響的研究越來越多,大多數研究表明練習八段錦對認知功能有積極作用[12],尤其是6個月以上時間規律練習八段錦對整體認知功能作用尤為明顯[13];太極拳是既可以鍛煉身體又能夠調養心理的一項運動,國內外研究證明太極拳能夠有效改善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14]。情志療法是通過情緒干預,運用辨證護理來實現陰陽平衡的方法,對于盲目悲觀的患者,緩解壓力;對于盲目樂觀的患者,給患者講解疾病的危害,提高警惕,反復癲癇發作的患者普遍比較悲觀,緩解患者的壓力對疾病的恢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MMSE是患者智力評估的首選量表,該表包括定向力(10分)、記憶力(3分)、注意力和計算力(5分)、回憶能力(3分)、語言能力(9分),總分30分,測試成績與文化水平相關,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24分屬于正常,分數越高智力越好,反之越差;MoCA是評估認知功能的常用參考指標,包含視空間/執行功能(5分)、命名(3分)、注意力(6分)、語言(3分)、抽象(2分)、延遲回憶(5分)、定向力(6分),總分30分,≥26分為正常。通過本研究發現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MMSE、MoCA各項評分明顯升高(P<0.01),提示中醫護理干預能夠提高癲癇患者療效以及認知功能。
綜上所述,對反復發作的癲癇患者實施中醫護理,不僅對癲癇的發作有顯著效果,同時也對患者的認知能力有明顯提高作用,具有一定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