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榮
摘 要:交通是各城市經濟往來的重要媒介,在交通工程建設中,路基路面是施工的主要內容,但由于存在影響因素較多,很容易出現病害問題,需采取科學的處理措施,提高路基路面的施工質量。本文將對路基路面施工技術展開探討,對該技術應用意義和技術要點展開詳細分析,以提升交通工程的建設水平。
關鍵詞:交通工程;路基路面;施工技術
城市發展離不開交通運輸業的支持,為密切城市內外部經濟聯結,提高交通工程建設水平格外重要。而交通工程中,路基路面作為重點施工內容,關乎道路使用壽命。在施工作業中做好該方面的科學管控,合理選擇技術種類,明確重點要求,可達到交通工程建設目標,促進城市的快速發展。
1交通工程路基路面施工技術的應用意義
交通工程中路基路面施工技術的應用,一方面是為了延長交通運輸線路使用壽命,加快城市經濟的穩定提升;另一方面也是為更好的約束施工人員行為,減少作業中不良因素帶來的影響,降低施工難度,提高工程效率[1]。只有保證交通工程建設效果,才能確保道路運輸安全性,進而降低大眾出行風險,為和諧社會、現代化經濟社會建設目標的達成提供助力。
2交通工程中的路基路面所存在的主要病害形式
2.1路面平整度不高
路面平整度不達標,汽車在通行過程中就會存在顛簸、剮蹭等情況,且由于平整度不高,路面受力也會存在不均勻性,會加劇路面的受損,進而縮短路面使用壽命。根據現有資料分析,造成路面平整度較差的原因有:施工中施工設備使用不合理。如壓路機、攤鋪機設備型號選擇不合理,施工參數未達到規范要求;施工工序流程落實不到位,施工人員憑借經驗開展施工作業,未按照具體流程規范逐步落實,出現了路面不平整問題。
2.2路基破損
部分交通工程在施工完成、通車使用后,路基會存在破損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施工過程中未做好路基質量檢查,存在質量不過關現象;路基施工工藝流程與設計要求不符,部分施工內容不達標;選擇的攤鋪材料質量與規定要求不符,攤鋪存在質量問題;夯實密度不達標,結構承載力和強度不足等。如果不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就會導致路基結構會存在破損情況[2]。
2.3橋頭跳車與路基坍塌
橋頭跳車是由于施工中道路橋梁銜接位置存在一定的高度差,且未設置合理的支護結構,在后續使用中,因車輛荷載的影響,使連接位置承載能力下降,出現橋頭跳車問題。該問題會帶來較為嚴重的交通事故,產生較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路基坍塌多是由于回填材料選擇不當或施工問題導致的,其中施工問題包括軟土地基加固不到位、壓實度不達標、在外界荷載下出現路基沉降等。對此,工程人員需做好細致檢查和處理,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確保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
3交通工程建設中路基路面施工技術分析
3.1技術管理體系的構建
為提高交通工程建設質量,應在施工作業開展前,建立完善的技術管理體系,針對交通工程特征,科學選擇路基路面施工技術,開展施工環節的科學把控,從而提高作業質量,確保行車安全。而交通工程技術管理體系的構建,需要注意的內容有:
首先,開展工程圖紙的研究和分析,準確掌握圖紙規劃內容,并以此為依據編輯處理施工方案,合理設計各階段的施工作業內容,明確質量控制目標,做好施工中作業的科學管控;其次,檢查驗收施工材料,禁止不合格材料的混入,以免影響工程質量,降低工藝技術落實效果。最后,對于施工中使用的大型機械設備,要事先做好設備各項性能的檢查,開展人員專業培訓,準確掌握設備設施操作規范要求。另外,還應在施工前對施工人員實行技術交底,在重要的施工環節,加強對作業質量的控制。同時,還需及時清理施工現場,將施工現場的石塊、雜物等清理干凈[3]。
3.2掌握關鍵技術要點
(1)開挖、填充、壓實
交通工程路基開挖一般采用分層開挖方式,每層挖掘深度與寬度要根據圖紙要求進行科學把控,避免超挖或施工作業不到位情況的出現。對于交通路基的填筑施工,在填筑前需開展路床的清掃工作,注重路床平整度,且填筑的材料要與路基底部的土質相符合,防止由于土質不符造成路基分層現象。填筑的過程中應采用分層填筑的方法。壓實施工階段,一般采用分層回填壓實的方式,每層的回填厚度在30-50厘米左右,每回填一層都需要予以壓實,在壓實度符合要求后方可開展下一層回填壓實作業。對于具體的壓實力度,可根據現場情況及施工位置進行科學規劃,過大或過小都會對作業效果帶來影響,難以保障路基質量。
(2)防護
交通工程中的路基防護施工是為避免通車使用后,路基出現裂縫或破損問題的一種有效措施。如高速公路路基施工中,路基結構和邊坡位置采取石砌方法,防止地基受到損壞,并在邊坡位置種植綠化植物,避免由于雨水的沖刷造成路基結構的損害。具體落實措施為:
開展路基夯實作業,對于軟土路基部分,要先使用混凝土砌石法處理后,再加以夯實,這可以削弱路基受自然環境因素侵蝕的影響,提高路基質量,提高交通工程建設水平;實施邊緣綠化處理。借助綠色植被自身性能增強邊坡結構的穩固性,科學保護路基,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害,加強路基結構的穩定性。且該方法使用成本較低,施工難度不高,符合現階段交通工程建設要求。
(3)過渡段處理
過渡段的科學處理可防止發生橋頭跳車和坍塌問題,對交通工程有很好的保護作用。在過渡段處理中,一方面要加大結構的夯實度,對回填材料和夯實工藝實行科學把控,加大結構強度,控制沉降問題。另一方面可通過鋼筋混凝土材料的應用,增大路面強度,減少荷載增加對過渡段造成的影響,保障路基路面的質量。
3.3工程排水
交通工程路基施工期間,滲水問題也是影響路基施工質量的關鍵要素,會加快路基結構腐蝕速度,降低結構承載能力和強度。為此,在實際作業中,應科學設置排水系統,及時將基坑中存在的多余水分排除,降低過多堆積帶來的影響。如企業會采取設置排水溝、截水溝、急流槽、邊溝的方式,達到排水效果。另外,按照排水量大小還可使用集中排水和分散排水方式,以達到規定要求,及時將現場多余水源清除。路基的排水設施包含滲井、盲溝和暗溝,這些排水方式是借助滲透完成排水,或者也可以設置滲水管,從而確保整個交通工程的路基排水效果更加高效。
3.4路面施工
交通工程路面施工中存在以下病害問題:路面平整度不高、裂縫、錯臺等,這些問題的出現不僅會增加行車過程的危險性,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將不斷擴大,進而降低交通工程的質量,縮短道路的使用壽命,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務必科學應用路面施工技術,以提高作業質量。
首先,科學選擇路面施工材料。交通工程路面施工以混凝土材料為主,工程人員需對混凝土的配比、原材料、性能加以嚴格把控,在施工中嚴格按照流程要求開展作業,降低不良因素的影響,提高施工質量。如在澆筑施工中,還需對運輸和傾倒方式予以科學選擇,澆筑過程科學把控澆筑量和溫度,避免質量問題的產生。其次,混凝土路面施工完成后,立即開展養護作業,防止發生裂縫、錯臺問題。養護過程中應開展內外溫度檢測,避免溫差過大產生裂縫問題。養護可通過表面灑水或墊草覆蓋的方式實現,養護時間約在72小時左右。
結束語:
鑒于交通工程建設的重要性,在實際施工階段,有必要科學把控路基路面施工技術要點,完善技術管理體系,明確操作流程,及時處理施工中存在的各項影響因素,以此提升工程建設水平,增大交通運輸的安全系數。
參考文獻:
[1]陳偉,范文航.道路橋梁沉降段路基路面的施工技術應用研究[J].四川建材.2020(06):119-121
[2]任勤萍.公路橋梁路基路面施工技術問題探討[J].建材與裝飾.2020(20):277+281
[3]周玉剛.道路橋梁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術探討[J].住宅與房地產.2020(06):231
( 揚州華建交通工程咨詢監理有限公司,江蘇 揚州225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