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安通
“黃老伯,在家沒?我來給你送竹子錢?!?/p>
“在嘞,在嘞,胡支書。”
近日,赤水市復興鎮復興村黨支部書記胡章貴將300元錢送到村民黃仁倫的手中。
原來,黃仁倫夫婦前兩天發現自家竹林里部分竹子被別人誤砍了,于是夫妻倆打算到村里問個明白。正巧胡章貴來入戶走訪,老倆口便向他反映了這一問題。胡章貴回到村里,立即核實情況、著手解決,沒幾天他就給黃仁倫夫婦送去了被別人誤砍自家竹原料的補償款。
“沒想到胡支書這么快就幫我們把事情處理好了,真的很感謝他。”黃仁倫樂呵呵地說。
為幫助群眾有效解決遇到的困難,復興鎮黨委政府加強和創新鄉村治理,打造了群眾“點單”、政府“搭臺”、志愿者“端菜”的黨群連心橋模式,并充分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綜治中心和茶館、廣場等平臺,根據群眾的不同需求,協調全鎮46支志愿服務隊深入基層“接單”,多形式完成訂單服務,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
“紅軍雕像那里的欄桿,被隨意停車的人損壞,希望政府能規范管理和修復一下”“廣場的休閑座椅可以再多添幾個”……如今,走進復興鎮老街老年活動中心(復興鎮的茶館之一),經常會遇到向志愿者訴說自己微心愿的熱心群眾。
“在茶館喝著茶,就可以把想說的問題給說出來,還能得到解決,我覺得這樣很好?!贝迕駝⒗喜嬖V記者。

赤水市《村規民約》進課堂。(赤水市委組織部供圖)
“作為鎮里500名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之一,我除了主動收集群眾的微心愿,還會講述身邊的好人好事以及國家的扶貧政策等,傳遞黨的好聲音,宣傳社會正能量?!闭诓桊^開展志愿活動的長江社區志愿者劉國友說,“活動中,我們志愿者各司其職,努力把各項志愿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看到群眾滿面笑容,大家都感覺特別自豪和驕傲?!?/p>
鄉村治理,一大難點在于化解復雜多樣的基層矛盾。面對群眾情緒激動、事實牽扯不清的爭端與糾紛,傳統處理方式往往是鄉鎮、街道接到后,轉往信訪部門,再轉往相關職能部門處理,耗時費力不說,群眾還可能認為部門間推諉扯皮,心生怨氣。
而現在,村民們可以在茶館通過擺龍門陣,說自己遇到的問題、提建議,志愿者記錄并及時轉交給社區,社區分門別類,能處理的就立即派單讓志愿服務隊處理,不能及時處理的就向黨委政府反映,做好情況說明,并及時反饋群眾微心愿處理情況,做到對群眾所急所盼的事件件有回應。
據悉,自去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復興鎮共收集到357條微心愿,目前均已全部解決。
為了不斷完善基層社會治理,復興鎮黨委政府積極探索并逐步形成了“1235”的治理模式,即:群眾的一個微心愿,通過基層綜治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兩個服務平臺,運用三調聯動(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和五類志愿服務(理論宣講、文藝服務、產業指導、移風易俗、權益維護)去實現,不僅充分發揮了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還形成了社會管理人人參與、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