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華姝
2020年貴州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新目標:建好直供上海等東部對口幫扶城市和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推進更大規模黔貨出山。
山海相連,山水相融。乘著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東風,貴州與東部沿海發達城市緊密相連。打通與東部對口幫扶城市、粵港澳大灣區之間的產銷渠道,是貴州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用好的重大機遇。
小小“菜籃子”,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不僅關系到廣大市民的餐桌,還關系著廣大農民的錢袋。推進更大規模的黔貨出山,必須持續調優產業結構、暢通供給渠道、打響特色品牌,確保貴州農產品產得出、供得上、銷得好,推動優質農產品持續泉涌,走向更大的舞臺。
建好“菜籃子”基地,要調優結構穩生產。產得出是基礎。全省各地聚焦產業“八要素”,從政策、資金、資源等方面大力推進蔬菜、茶、精品水果等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積極落實“一壩一策”,推動農業產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市場化發展。此外,各地還搶抓機遇,結合當地實際與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短平快”優質蔬菜種植項目,縮短時間,提高產量,有效調整產業結構。隨著玉米等傳統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持續調減,以及高附加值經濟作物面積的不斷增加,全省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產業品種豐、品質優,為保供“菜籃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建好“菜籃子”基地,要暢通渠道保供給。曾經,囿于自然地理條件和冷鏈物流等因素的限制,貴州農產品面臨“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困境。隨著高鐵、高速、航空、水運等立體交通的逐漸形成,借力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重要契機,貴州黔貨出山的通道愈加豐富。全省各地主動對接、加強溝通,一方面擴大農業產業規模,通過規?;?、集約化的生產方式,不斷提升農產品的產量、質量。另一方面,通過改善交通條件,完善冷鏈物流體系,暢通運輸渠道,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成功經驗得以有效推廣,廣大農民收入顯著提升,有效推進了貴州決勝脫貧攻堅進程。
建好“菜籃子”基地,要提質增效塑品牌。貴州的好山好水好空氣以及獨特的氣候優勢,為發展現代山地高效綠色農業提供了先決條件。為打造好黔菜品牌,貴州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托良好的生態優勢,大力扶持和培育綠色、優質、原生態農產品,讓生態與產業同頻共振,助推優質農產品持續泉涌。聚焦中高端農產品市場,推出特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著力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讓紅利最大限度反哺農戶。同時,立足東部對口幫扶城市和粵港澳大灣區的餐桌需求,貴州及時調整相關產業布局,有效防止因產量過剩而造成的產品滯銷問題,讓優質農產品真正成為市場“香餑餑”。
保供“菜籃子”,推進更大規模黔貨出山,貴州正借梯登高、借船出海,為全省綠色優質農產品持續泉涌增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