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周文君
興義市泥凼鎮緊緊圍繞脫貧攻堅這一中心工作,按照產業革命“八要素”要求,大力發展小葉苦丁茶產業,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黔西南州興義市泥凼鎮是名副其實的石山區。陽春三月,記者走進泥凼,站在高處放眼望去,想象中的喀斯特山區,卻到處綠色掩映生機勃勃。
這得益于小葉苦丁茶的種植,既為山坡增添了綠色,又為村民增加了收入。
“全鎮小葉苦丁茶已經發展到1.3萬多畝,年產值500萬元以上,我們老寨村就有9000多畝。”老寨村第一書記李金龍說,小葉苦丁茶種植覆蓋了全鎮石山區的6個村,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黃金葉”。
從前的老寨村,以種植玉米為主。由于水土流失逐年加重,出現嚴重的石漠化現象,土地產出效能越來越低,群眾收入逐年減少,貧困程度越來越深。
近年來,該鎮緊緊圍繞脫貧攻堅和產業結構調整,結合喀斯特山區特色,按照產業革命“八要素”要求,大力發展小葉苦丁茶產業,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苦丁茶種植技術簡單、管護方便,產出周期短,第二年就有少量產出,第三年就能實現豐產。目前,小葉苦丁茶市場供不應求,距離飽和仍有較大空間,半成品和成品銷路廣闊。
“收益逐年提升,調動了農戶的種植積極性。”李金龍告訴記者,苦丁茶加工工藝簡單,普通農戶只要經過簡單培訓即可上崗。
通過種植小葉苦丁茶,老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6年的6220元增長到2019年的9580元,年均增長率為15.6%。
如今,小葉苦丁茶已成為老寨村的支柱產業。
今年54歲的駱弟昌,是老寨村小葉苦丁茶產業的受益者。“我每天都要去茶園施肥除草,看看茶葉長得怎么樣。”駱弟昌靠種植小葉苦丁茶,每年收入都在1萬元以上。對于未來的發展,他非常有信心。駱弟昌的信心,來自于老寨村從種植、采收到加工、銷售的一體化產業發展模式。
老寨村成立了從事苦丁茶種植、收購、加工及銷售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了群眾種植苦丁茶全覆蓋及群眾加入合作社全覆蓋,戶均種植15畝,戶均種茶收益1.5萬元以上。目前,合作社已通過苦丁茶產品QS認證,并取得了全國工業產品食品生產許可證,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認證、貴州名牌產品也已經通過申報。
以村級合作社為主,以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形成了種、收、加、銷一體運作模式,將合作社、村集體和貧困戶緊密聯系在一起。2019年,貧困戶分紅4.4萬元,2020年預計增長到6.1萬元。李金龍介紹:“我們采取4∶3.5∶2.5的利益分成模式。總利潤減去貧困戶分紅后,剩下部分的40%歸合作社股東,35%返還村集體經濟,25%發放給農戶作為種植苦丁茶的獎補金。”
未來,合作社將聘請專業營銷人才,根據產品品質分揀包裝,分品類制定相應價格。“下一步,我們將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走商鋪、超市、電商多平臺宣傳銷售路子,將小葉苦丁茶推廣出去。”李金龍胸有成竹地說。
苦丁茶既是茶又是藥,經濟價值較高。在泥凼鎮,高品質的嫩芽春茶銷售均價為每斤800—1200元。

興義市泥凼鎮茶企的工人正在加工小葉苦丁茶。(興義市泥凼鎮老寨村民委員會供圖)

小葉苦丁茶成為致富“黃金葉”。(興義市泥凼鎮老寨村民委員會供圖)
高昂的價格,源于優良品質的保證。泥凼鎮的小葉苦丁茶生產工藝不斷更新換代,從最初的簡單煮制曬干出售干葉片半成品,發展到如今的流水線制作和包裝,一次次迭代更新,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打造一個好品牌。
此前,農戶采摘茶青后,需要煮制1天,然后晾曬3—4天后才可以出售干葉片。費時費工不說,由于工藝水準不均衡,成品品質也參差不齊,難以獲得市場認可。
“品牌的核心是優良的品質。”李金龍說,合作社非常重視技術更新、設備升級和種植戶培訓,“每年我們都要組織1—2次技術培訓,請農業專家指導種植戶如何高效種植、合理采摘,并教授他們初加工技巧。”
從小跟著父親學醫的陳超文以前常年在外收購苦丁茶銷往全國各大中藥材市場。幾年前,陳超文回到老寨村,成立興義市綠緣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黔西南州天麒綠色產業開發有限公司,買設備、建廠房、對村民進行培訓。陳超文還專門到有“中國小葉苦丁茶之鄉”之稱的遵義市余慶縣學習,并邀請當地種植大戶和經銷商為老寨村村民培訓。他說:“成立合作社、建加工廠,就是要整合資源,形成利益聯結,確保農戶、村集體和企業共同增收。”
目前,泥凼鎮已建成兩家苦丁茶加工廠。新設備投產后,采用流水線作業,農戶采摘茶青后由合作社收購,然后進入加工廠分揀—清洗—炒制—烘烤—包裝,效益大幅提高,年產量從之前的120噸提升到300噸,產值由500萬元提高到1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