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春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鄧鉞潔
清鎮市流長鄉圍繞刺梨等基礎產業做足文章,從一業到多業,不斷延伸發展相關產業,達到1+1+1>3的效果,走出一條既促進農民增收又改善生態環境的循環農業發展之路。
地處烏江上游凹河河段的清鎮市流長鄉,結合區域地理、氣候條件,因地制宜圍繞刺梨等基礎產業做足文章,從一業到多業,不斷延伸發展相關產業,走出了一條1+1+1>3復合式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綠色山地新農業發展之路。
2019年,流長鄉3300余戶1.2萬余人參與產業發展,戶均增收6000余元;建檔立卡貧困戶684戶1910人全部實現脫貧。
“我家種了50畝刺梨,養了50箱蜜蜂,今年打算增加十幾箱,再在刺梨地里種點老虎姜。”3月13日,正在刺梨地里打枝的流長鄉黑土村村民張大輝告訴記者。
“別看這些石旮旯地,一塊地有幾份收入,一年每畝地搞個6000塊錢不成問題。”正在基地里放蜂的流長鄉油菜村茂根百合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堪茂根穿著防護服,一邊查看蜜蜂情況一邊信心滿滿地說,“搞刺梨林下養蜂和刺梨、黃豆套種,效益不錯。”
他給記者算了筆賬,合作社種植刺梨800畝,掛果后刨去成本每畝刺梨可以凈賺3000元,加上養蜜蜂的收益分紅,比種包谷劃算多了。
“遍山石旮旯,泥巴沒幾坨。要想吃大米,除非背背籮。”這首在當地流傳許多年的打油詩,對于土生土長的張大輝來說并不陌生。黑土村和流長鄉其他村莊一樣,地處喀斯特高海拔山區,石漠化嚴重,耕地少,土地貧瘠,水資源缺乏,常年廣種薄收,群眾生活艱難。
誰能想到,這個長期困在石山里的村莊,依托刺梨特色產業,延展1+N產業復合發展,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萬元以上,部分種養大戶年收入突破10萬元。
“石漠化嚴重的喀斯特山區,要規模化發展產業,還得盯住這一座座大山。”流長鄉副鄉長邱文明說,發展刺梨產業,群眾積極性很高。但如何以短養長,也有過一番激烈的討論。鄉里請來貴州大學等高校的專家考察指導,經過探索,確定了山上種刺梨、利用刺梨花養蜜蜂的以種促養之路。
“流長鄉種植的刺梨,維生素C含量是其他地區的1.4倍,以刺梨花作為蜜源釀造的蜂蜜,比人工授粉和普通花源釀造的蜂蜜品質更好、保健效果更優。同時,刺梨花利用蜜蜂授粉可增加刺梨果產量和質量。在刺梨地里套種本地黃豆,黃豆的根瘤菌含氮高,氮肥對果樹生長大有好處。”邱文明介紹,刺梨地里套種的本地黃豆,還可以為鄉里的另一個優勢產業——沙鵝豆腐提供源源不斷的原材料。

養殖大戶胡攀勇家的養牛場。(清鎮市流長鄉政府供圖)

流長鄉黑土村刺梨成熟時的景象。(清鎮市流長鄉政府供圖)
“長短結合、產業疊加的模式讓群眾看到了希望,多產業并進也降低了單一產業發展的風險。”邱文明說。
截至2019年底,流長鄉完成規劃種植刺梨1.5萬余畝,部分套種本地黑腰細黃豆。蜜蜂養殖由鄉政府組織開展免費技術培訓,統一以“苗鄉送春歸”蜂蜜品牌銷售,共發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及養殖大戶示范養殖蜜蜂1000余箱,年產優質蜂蜜5000公斤左右,實現產值150余萬元。
“刺梨+蜜蜂+黃豆套種套養模式不僅降低了老百姓的收入風險,也保證了沙鵝豆腐生產原材料的提供。”沙鵝村黨支部書記、致富帶頭人張軍說,沙鵝豆腐是流長鄉一大農特產品,在貴陽、清鎮等地都有一定知名度。剛過去這個春節,全村就賣出2萬多斤沙鵝豆腐。
“刺梨+蜜蜂+黃豆套種套養模式盤活了土地資源,這種因地制宜、向有限土地要空間、‘一地生多金’的做法,拓寬了我們在發展其他產業時的思路。”流長鄉黨委書記曹興亮向記者介紹了該鄉“養牛+蚯蚓+蔬菜”的種養模式。
“牛糞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是蚯蚓生長的沃土。用牛糞養殖的蚯蚓,產量高、體型大,可以用作魚餌、制作有機肥等,而且蚯蚓把牛糞消化以后產生的蚯蚓糞含有大量的有機肥,可以改良土壤,用來種植蔬菜可以提高蔬菜品質。”曹興亮介紹,在探索嘗試發展“肉牛養殖+蚯蚓養殖+蔬菜種植”復合型產業的過程中,流長鄉積極協調農業企業合作,蚯蚓種和養殖技術由貴州黔農匯公司提供和指導,產品也由企業收購。
2019年9月,在鄉干部的指導下,養殖大戶胡攀勇的牛場旁開辟了一片800平方米的牛糞地,投放下500斤蚯蚓種。
“預計這次能采收700—800斤蚯蚓,扣除500斤蚯蚓種,其余的全部由企業按7塊錢一斤的價格收購,售賣到花鳥市場做魚餌。”胡攀勇說。
“以前牛糞不好處理,現在用來養蚯蚓,還能有不錯的效益。”
胡攀勇養牛最多的時候有五六十頭,“賣牛的收入和養蚯蚓的收入,加起來每年有將近30萬元。”
“這種循環農業產業發展模式,既促進農民增收又改善生態環境,實現效益互補,真正達到1+1+1>3的效果。”曹興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