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穎
成都高新新華學校,四川成都 410000
我國教育部2001年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2012年3月,教育部頒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明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強調要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相結合,運用信息技術開展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教學,探索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現代媒體技術進人美術課堂教學后,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給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的手段,注人了新的活力,生動的學習情境,豐富的學習資源,交互式互動媒介,智慧的學習軟件,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數字美術教學模式以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或網絡平臺獲取資源,通過數字媒介和材料加工處理圖像信息,拓展學生的學習時間與空間;通過情境創設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美術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轉變,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導向,最終促進學生高階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數字技術作為美術創作的一種形式,包含了繪畫過程和演示,以及傳播和接受。我們最常見到的形式就是基于計算機創作的美術作品,包括數字繪畫、數字動畫、數碼攝影攝像等。其應用領域很廣,如影視漫畫、插畫、動畫、產品設計、室內設計、廣告設計、服裝設計、游戲設計、網頁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平面設計、各種演示圖等等。數字作品的優點是恢復色彩真實性高,創作速度快,修改和縮放方便,無損復制和傳播,顯示和通訊方便等等。
電子繪畫不需要使用顏料和畫筆,只需要通過繪畫版或者鼠標,屏幕上就可以開始創作。它可以像油畫,水墨畫或水彩畫,還可以在沒有木炭條的情況下進行素描作品,沒有刻刀的情況下制作黑白木刻的效果。
(1)在繪畫之前不用準備工具與材料,只需要電子繪畫版與電子繪畫筆就可以進行創作輸入。
(2)數字繪畫不僅可以模擬油畫、水彩、漆畫、壁畫、墨粉畫等的創作,還可以使用壓敏筆畫板等輸入工具模擬筆畫中復雜的筆畫變化。在制作時,繪畫筆能完全實現筆觸效果的逼真豐富變化。使用軟件自帶的過濾器,不僅可以獲得紋理、渲染、變形、模糊等藝術效果,還可以感受到自然生動的色彩變化,對畫面構成隨時進行調整修改等,這些功能和特點都是傳統繪畫難以實現的。
(3)數字繪畫所產生的作品有易保存、易修改、易復制等特點。數字繪畫作品的保存方式有許多種,而且作品能存為多種格式的文件,易于在不同的繪畫軟件中對原作進行加工處理.作品修改也要比傳統繪畫方便很多,可以直接對畫面中不理想的部分進行二次修改,且不留任何痕跡.
(4)數字繪畫與傳統繪畫在傳播形式上完全不同。傳統的畫展在展出形式上,是畫家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展覽作品,人們聚集進行觀摩交流。現如今,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數碼電子式體系正在逐步從形成到完善的階段,信息共享全球化已成為指日可待的事情,數字化網絡美展即將成為新的藝術傳播形式。畫家們可以利用數字化網絡,將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全國乃至是全世界的人們觀看。這種輕松的交流觀賞方式,是傳統的繪畫無法實現的。
數字媒體進入繪畫等美術教育領域,這無疑是歷史的進步,是美術的拓展和教育革命的成果。但是,它僅僅是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手段,或者說是一種新的美術創作技法,與各種傳統技法相輔相成,其共同目的都是提高人們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4.1.1 材料的轉換——電子設備
在教學初期,由于手繪板有限,數字美術選修課采用了15 ~25 人的小班制的教學。孩子們天性好奇,對新鮮事物充滿向往,在第一次接觸數字美術,使用計算機進行繪畫創作活動時熱情高漲。
4.1.2 空間的升級——數字美術教室我校購進20 臺數字美術設備在機房供數字美術課程使用,為后期數字美術課程的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并成功申請數字美術專用教室,配備數字化機房,40 臺數字美術設備供數字美術課程使用,建有現代化電腦機房,并配備繪圖板(數位板)具備了探索與創作的基礎條件。
4.1.3 創作的手段——紙質轉換為電子軟件
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根據不同的課程主題和技法種類,運用數位板和電子筆表現各種畫種與不同材質的肌理效果,完成不同風格的繪畫作品。
4.1.4 創作的思維方式——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繪畫不再受制于技法與材料,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與審美能力,最終促進學生高階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4.1.5 教學方式的改變——融合互聯網
運用互聯網將教學內容直接投送到學生使用的電腦中,教師操控主機,學生直接在電腦中觀看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電腦主機掌握學生實時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作品呈現的效果,及時展示或給予指導,強化美術課堂教學的時效性,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在創作過程中,通過網絡豐富的學習資源及時收集素材,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創作的效率。
到了學習中期,學生已經可以較為熟練地掌握繪畫軟件的功能,可以運用不同材質的筆刷和工具繪制出不同風格的作品,成功渡過并克服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問題。在此期間,學生可以已經可以做到自主創新,在探索中一邊學習一邊創作,但在最終效果上還存在許多不足和瑕疵。
在一學期的后期,學生已經熟練掌握繪畫軟件的使用方法,能做到自主運用繪畫軟件創作比較完整的數字美術作品,并且在中小學數字美術比賽中也獲得優異的成績,孩子們在數字美術這門課里找到了成就感和滿足感。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基礎教育改革產生著深刻的影響,雖然數字美術在基礎教育中普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數字美術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還是富有創意和挑戰性的!
在進行常規的數字美術教學的同時,我校開展數字美術特色課程,使用各類創作手法進行繪本的創編和繪制,創作了各種繪畫形式的繪本。獨特而全新的數字繪畫技法:版畫,素描,水彩等各類繪畫手法讓學生們擺脫了傳統繪畫中材料與空間的束縛,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并把學生的個性化和創意思維能力放在首位,這是傳統繪畫技術無法企及的。
我校將富有民族特色的水墨動畫帶進課堂,開設水墨數字美術課程,讓孩子們結合數字媒體,學習制作富有中國特色的數字美術作品,并在全國第七屆數字美術研討會上獻課,與全國師生線上線下共探討,弘揚我國優秀的民族藝術。
結合學生興趣特點,開設定格動畫專題課程,讓學生理解動畫制作的原理,親身體驗動畫的制作。在全國第十六屆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大賽中,數字美術動畫課例獲一等獎,并在成都市定格動畫研討會中進行課例展示,促進本市美術教師的專業成長。
以我校川劇特色為基礎,創作了一系列川劇數字作品,數字美術館。數字美術教學豐富了教學的內容和形式,發散學生創作的思維方式,各類作品獲得成都市各類藝術作品展一等獎。從美術到美育,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未來已來,處在信息高度碎片化的互聯網時代,作為美術教師需不斷變革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依托互聯網思維和教育信息化手段,促進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習的深度融合,以信息技術之“術”育美術學習之“美”,突破傳統美術課堂的局限,拓展學生的美術學習半徑和生長空間,將學習的觸角延伸到課堂內外,向著更為廣闊的虛擬空間、數字空間不斷伸延,更好地滿足學生美術個性化學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