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是一個探索性分析報告,結合心理壓力的定義和產生機制,通過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綜合藝術類大學生目前面臨的生活環境,總結藝術類大學生的心理壓力現狀、壓力源和抗壓能力、壓力影響等。目的是探索和制定出高校心理工作者可應用的幫助藝術類大學生應對壓力的策略和方法,從心理咨詢、危機干預、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知識宣傳等多方位、多角度幫助當代藝術類大學生減壓放松,增強心理抗壓能力。
關鍵詞: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壓力;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11-000-06
結合對當代社會的壓力相關研究的綜述,目前,當代人面臨的壓力類型越來越復雜,在大學校園里面也是一樣,目前大學生的壓力類型也是各不相同。在現今不同的擇業環境下,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面臨的壓力源必定大不相同。本文的調研和分析中,筆者主要針對藝術類專業的大學生展開調查和訪談,積極探索藝術類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類型、來源、對學生的影響程度,并探索真正適合藝術類大學生的壓力應對策略,更好地為藝術類專業大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為心理工作開展提供新的范式和機制。
1 心理壓力研究綜述和研究目的
對于人類壓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希臘時代,那時的“醫學之父”希伯克立特早已清醒地認識到人體有一種自愈力。“壓力”作為一個舶來詞,是由英文的“Stress”一詞翻譯得來,詞義為“應激”。從不同的學科角度和側重點來看,壓力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解釋。醫學中,對壓力的定義是人身體處于備戰狀態的反應,這種情況大腦會分泌腎上腺素等激素,并通過血管流淌到身體各處產生一些特殊的生理反應。
1984年,Lazarus和Folkman兩位心理學家首次提出了“心理壓力”(psychology stress)這個概念。他們指出,“心理壓力不是一系列事件或反應,而是被個體評價為超過個體自身資源和可能威脅身心健康的個體與環境間的特殊關系”。[1]我國學者陳磊在其研究中提出,心理壓力是個體在“明顯感到身心健康受到威脅的現實壓力時通過個體評價轉化而成的”。[2]通過數據庫的檢索,國內學者對心理壓力的研究也呈現逐年增多的趨勢,大家都從不同的角度對“心理壓力”這一概念進行詳細、合理化的定義。2001年,申荷永等心理學家提出觀點,認為心理壓力的定義不僅要考慮其癥狀——緊張和刺激的部分,還要考慮其緣由——引起各種癥狀反應的事件[3]。2003年,學者劉克善在其研究報告中擴展了“心理壓力”的定義,他認為心理壓力是一種綜合性心理狀態,具體來說是指個體在壓力事件的持續過程中,其心理上真正意識到了壓力存在且無法擺脫時形成的,帶有緊張情緒的心理狀態[4]。對此,有學者認為,他的定義對心理壓力的時間持續性和壓力事件與壓力狀態的前后邏輯關系都進行了擴展性的闡述。2008年,學者李霞和李浩在論文中給出了對心理壓力的另一個定義,他們認為心理壓力是個體經認知后形成的一種心理反應,這種反應源于對環境中具有的威脅性刺激的感知,突出了認知在心理壓力產生過程中的重要性[5]。2010年,學者朱龍鳳提出,心理壓力的定義是個體在生活中對一些威脅事件、情緒反應而形成的,伴有軀體機能、心理活動變化等的身心持續緊張狀態[6]。2016年,學者許明星強調,心理壓力的產生是由人本身在經驗到外界刺激后,主觀和客觀相互作用產生的內部心理過程[7]。2017年,學者史麗麗在發表的文章中提出觀點,她認為定義心理壓力(或應激、緊張等)的概念不能與焦慮情緒分開。在我們生活的復雜環境中,心理壓力的出現可能源自環境要求與自身應對能力的不匹配、不平衡。當我們面對一些不同的、相互對立的事物時,我們將處于矛盾和沖突的狀態中,此時我們便會感受到苦惱、焦躁不安等情緒。這時我們的心理正通過對現實的反應來影響我們的內心狀態和思維方式,甚至會導致我們陷入左右為難、無法選擇的情景之中,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正經受著心理壓力[8]。
結合前面學者對心理壓力的研究和定義綜述,著眼我們當代的大學生,本文尤其強調和突出藝術類專業的大學生。他們每一天都要面臨各種新事物、新挑戰的沖擊,每一天每一門課的學業任務和課業要求都是嶄新的,逐漸接觸社會對他們專業化的要求也是嶄新的,參加各種活動和實踐的內容是嶄新的,認識的形形色色的師長和人脈也是嶄新的。同時,對藝術類學生來說,他們自身對自己的協調能力、創造性思維和綜合能力等也有不斷更新的自我要求,且這些自我要求不是靠單純的努力就可以取得顯著的成績。當新事物與他們原有的應對能力、調節能力不匹配的時候,心理壓力由此而生。可以猜想,僅僅一項學業已經讓他們面臨很大的心理壓力,除此之外,他們還要面臨其他來自生活方面的應激和挑戰事件,這種心理壓力的程度會不會隨著他們社會化的過程逐漸累積、程度加深,也值得提出疑問。那么,藝術類大學生面臨的心理壓力到底有哪些類別?他們自己又是如何認識和感受這些壓力事件和壓力源的?筆者想要就以上問題的調研推理出一套幫助當代藝術類大學生應對壓力、減壓放松的心理干預策略,這也是本次探索研究的研究目的。
本次探索研究分兩部分進行,一部分是向北京幾所高校的藝術類專業學生發布《大學生心理壓力調查問卷》,調查內容為藝術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基本情況、壓力來源和壓力的影響,并對調查結果進行一個量化總結。第二部分是基于調查問卷結果的結論,在實踐工作中探索幫助藝術類大學生應對壓力的策略和方法。
2 研究實施過程和調研結果分析
本文對幾所高校的部分藝術類專業大學生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調查的對象從大一至研三不等。參與本次問卷調查的學生總數為1721人,其中女生占比78%,男生占比22%,基本與我校的男女比例持平。與其他年級相比,大一新生參與度最高,在參與總數中占比超過一半,大二學生占比為20%左右,而大三、大四及研究生占比則均在10%以下。
2.1 藝術類大學生壓力現狀
在回答是否感到有壓力這道題目時,超過90%的人在大學生活中感到不同程度的壓力,一半以上的人甚至經常感到壓力的困擾,僅有不足2%的學生完全沒有過壓力。其中,藝術類女生的壓力感要高于男生,畢業生(大四、研三)的壓力感高于大一、研一新生,這兩部分學生的壓力感又高于中間年級的學生。由此看來,面臨就業和擇業問題的學生,尤其是女性學生,特別需要關注和舒緩心理壓力。
這些心理壓力也會影響到絕大多數學生的日常生活。調查結果顯示,偶爾會被影響到生活的抽樣學生占比5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40%左右的大學生甚至經常被心理壓力影響日常生活,僅有不足10%的學生表示不會受到心理壓力的影響。然而,這樣的大學生活帶給學生的滿意度也并不理想,僅有25%的學生對當前的大學生活感到滿意,59%的人表示目前生活很一般,剩下的16%的參與者甚至明確表示對大學生活不滿意。面對這樣普遍的大學生心理狀況,學校的心理輔導在學生們看來是怎樣的角色呢?根據問卷結果,我校參與者中98%以上的大學生均認為有必要在學校開設心理輔導。
2.2 藝術類大學生主要心理壓力來源和類型
本次問卷除了收集前文的基礎信息外,還對學生們的具體心理問題或困擾做了調查。根據結果,70%的調查學生認為心理壓力來源于自身,10%的大學生認為是來自社會,2%的同學認為家長是其心理壓力的來源,剩余18%的學生則不清楚其壓力具體來源。
在大學生活中,許多同學都或多或少遇到過挫折或是困惑。在這些挫折(困惑)中,排名第一的為學業問題(學習成績不理想),其余依次是就業問題、戀愛問題、經濟問題和與同學間的人際關系問題。可見,學業仍是當前學生的最大壓力源。大學的學習氛圍、授課方式、考核方法和學習要求都與之前中小學有較大的不同,但對學業成績排名這種直觀的結果的追求仍然不變,對學生也有較大影響。70%的學生同意自己會受到學業成績排名的影響,20%的學生選擇偶爾會受其影響,僅有10%的學生可以忽視排名,不受其影響。
由上一道題目推測藝術類大學生的壓力類型占比,學習壓力已經成為參與調查的學生的主要壓力。一半以上的參與者目前面臨的都主要是學習壓力的困擾,就業壓力僅占14%,這可能與參與者大部分為大一新生有關系。除這二者之外,經濟壓力和戀愛壓力也占了一小部分的比例,均在10%以內,但以上四類并未將學生的壓力涵蓋完全,20%左右的被調查者仍然面臨其他壓力的困擾。
針對之前提到的大學生最主要的壓力類型——學業壓力,具體情況如下:有接近20%的學生對當前專業表示不喜歡,想換其他專業。接近一半的同學則是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認為“還湊合,能過一天算一天”。而態度兩極的就是三成學生表示喜歡當前專業,3%的學生則表示一點都不喜歡。與此項態度調查結果關系密切的還有就業前景看法的調查。根據數據,26%的大學生贊同自己的專業屬于熱門行列,并且發展前途也很好;42%的大學生雖同樣贊同本專業為熱門專業,但也會考慮到巨大的競爭壓力;不足10%的大學生則持悲觀態度,認為自己專業太冷門,并且沒有什么發展前途;最后的22%持無所謂態度。然而,雖然以上大學生的學業狀況并不十分理想,許多人都不滿意自己的專業,但是仍有接近三成的人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了對生活、學習的明確目標或方向;也有超五成的學生正在尋找努力的方向。還剩下一小部分學生現在還處于迷茫狀態,對未來并沒有準確的目標或方向。可見,我校大學生很大部分都對大學生活存有諸多困惑。根據此項調查結果,一半左右的大學生經常對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和擔憂,四成學生并不經常,但還是偶爾產生這種苦惱,僅有一成的大學生很少擔憂,可以擺脫掉這種困惑。除學業壓力以外,人際關系也是本次調查的一部分。相比起來,這項調查數據較為樂觀。有1/10的學生認為自己交際面很廣,人際關系處理得很好;近八成的學生認為自己交際面雖然不是很廣,但和老師同學相處得很好;8%的學生承認自己容易和同學發生摩擦,人際關系處理得不是很好;3%的學生關系處理得很不好。本次調查將人際關系進一步具化為朋友、父母和老師幾個方面進行調查。其中,接近一半的學生認為自己和身邊朋友、父母、老師相處得很融洽,另外一半的學生則認為關系一般。但值得注意的是,仍有4%的學生面臨著人際關系處理不好的困境。很顯然,人際關系的好壞也是引起壓力的因素之一,比如40%的參與者表示,經常會感受到人際關系帶來的壓力,還有45%的學生偶爾會感受到人際關系的壓力,而只有15%的一小部分學生可以做到較少受到人際關系的壓力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外形焦慮帶來的壓力也成為被調查藝術類大學生的心理壓力之一。調查數據顯示,如果有條件,三成的學生極度渴望自己的身形和容貌有改變,三成學生希望有變化,三成學生可以順其自然,不強求自己的身形及容貌改變,僅有一成的學生持不希望的態度。這可能跟藝術類學生專業對自身形象的需要有很大的關系。
2.3 心理壓力對藝術類大學生的影響程度
調查心理壓力對學生的影響,各種各樣的心理壓力給藝術類大學生帶來了不良的生理反應,其中頻率最高的是睡眠不穩。50%左右的參與者表示有此經歷,而食欲不振和其他不良的身體反應均有30%左右的學生體驗過,也有20%左右的學生表示因為心理壓力而經常頭疼。這些心理壓力對學生的影響也不一而同,比如其給70%的參與者帶來過一定的負面情緒,進而影響到日常生活。令人擔心的是,7%的受調查大學生表示其曾產生嚴重的負面情緒,不能正常學習;但也有20%的參與者認為這些心理壓力可以轉化為動力,促使自己進步。可見,對心理壓力的接收和消化因人而異,而那些接收能力差的同學則可能會因此而影響正常生活。
對于承受能力這一點,在參與學生自己的認知中,30%的學生認為自己心理承受能力較好,也有接近15%的參與者認為自己的承受能力較差,剩下的學生均認為自己承受能力屬于一般水平。對成長至今的各階段壓力調查中,究竟哪一階段是學生們壓力最大的時期。結果顯示,55%的學生贊同現階段,即大學時期壓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排在第二位的則是高中時期,尤其是高三,28%的學生將其列為壓力第一。更早的小學和初中僅有3%的學生認為當時壓力最大。除以上外,有14%的學生認為到目前為止壓力都不是很大。
面對這種并不輕松的大學生活,大學生使用什么方式解壓呢?我們對此進行了調查,42%的學生依靠娛樂方式解壓,比如購物、上網等;36%的學生采取與他人傾訴的方式解壓,比如向朋友、父母等傾訴。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極少數的學生通過傷害自己或他人來解壓,雖只占3%的比例,但他們的解壓方式十分危險。其實解壓方式遠不止以上給的那幾種答案,比如題目中問到藝術類大學生的解壓方式,結果顯示被調查大學生最多選擇的解壓方式是聽音樂或者唱歌跳舞,這充分體現了藝術類專業的特征。其余排名往后依次是找人傾訴,做各種運動,大喊或大哭一場,順其自然,看書,置之不理。
2.4 問卷調查的延伸疑問
本調查也有相關的延伸問題,60%的被調查同學認為壓力在生活中產生的是負面影響,會影響情緒。甚至有3%的同學會由于壓力原因而完全無心學習,僅有17%的同學能將壓力轉為正面的學習動力。面對壓力的這種不良影響,我們是否應該更大范圍地教授學生如何緩解壓力,把壓力轉為動力,才能不受其影響正常生活?
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壓力,也會有自己的求助者,比如父母或者朋友。在我們的調查中,72%的同學在生活中遇到壓力會最先向知心朋友求救,家人則是20%的學生的首選求救對象。還有極少數選擇向專業老師和普通同學求助。為什么向專業老師求救的比例如此低?這是否說明大學生的心理輔導意識過于欠缺?或者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還亟待普及?
在受到比較大的壓力時,只有20%的同學想過接受心理輔導,還有57%的同學并沒有這么強烈的意識,只是偶爾會想到心理輔導,剩余的學生則完全沒有心理輔導的意識,沒能好好利用學校資源,且強壓狀況時的心理健康堪憂。我們應該在心理中心的宣傳上多做些努力,使學生在需要的時候能想到這個幫助手段。
在自殺的問題上,近八成的同學對自殺還是持不贊同的態度,也有兩成的同學認為自殺是可取的。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數據,我們更要注意,在這兩成的同學中,是否的確有目前心理狀況不佳,需要心理咨詢卻仍未獲得幫助的個例,以及他們是基于何種原因竟然認同這一行為。假若我們了解了造成此心理的原因,是不是就能提前從源頭上遏制自殺的想法?
而根據一項提問我們發現,參與調查者中的絕大部分同學都沒有特別了解自己。只有23%的同學認為足夠了解自己,12%的同學則持否定態度,還有剩下的65%是介于兩者之間。每一個個體都應該建立起對自己的了解和認同。鑒于同學們對自己并不十分了解,我們是否應該幫助他們對自身做更多的了解,這樣才有助于他們舒緩壓力,并對大學生活建立起正確的認知。
3 探索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壓力應對策略
3.1 在咨詢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藝術專業特色,激發學生的專業熱情
對于因為心理壓力過大前來心理中心求助的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咨詢老師要充分抓住來訪學生的專業特點。他們大多是小時候出于熱愛或興趣而選擇了目前的專業,這一點將成為咨詢中幫助來訪者灌注希望的重要資源。另外,表達性藝術治療也是近些年比較具有實操價值和支持性效果的心理咨詢方式,其原理就是運用繪畫、舞動等藝術類非語言的表達方式與來訪者互動,從而達到給予來訪者心理支持的目的。這對我們開展藝術類大學生工作是一個潛在的高效輔導方式。
3.2 盡可能調動各種新媒體技術和社交平臺,監控危機學生,進行心理干預的提早預防
當代大學生在網絡社交平臺上相對活躍,同時也更敞開,尤其藝術類學生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過作品或文字等多種形式抒發到網絡社交平臺上面。包括在遇到心理困惑或者心理危機時,他們也習慣于將內心的困惑和復雜情緒發布到平臺上,這本身是一種散發求助信號的表現,但大部分時候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3.3 在藝術類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加強運用藝術表達的形式,教授心理減壓放松知識
目前,大學校園都在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一般以學院或班級(同專業方向)為單位進行授課,任課的心理教師也可以考慮結合藝術類學生特色進行針對性的備課。例如,教授動畫專業的學生可以多結合熱門動畫人物分析、動畫片段賞析等方式,還可以邀請學生在課上進行不同心理主題的繪畫創作。對表演專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可以調動學生對心理劇的積極性,邀請學生將心中的情緒情感和生活中發生的壓力事件用編劇和表演的形式展示出來,以實現情緒情感的抒發。音樂專業的學生可以結合音樂素材進行心理的授課等。這一方面豐富了課堂的互動方式,另一方面也更貼合學生的需求,真正實現心理健康課程以整體帶動個體的高校心理輔導思路。
3.4 針對問卷調查中藝術類學生面臨的主要壓力類型進行專題宣傳教育
在校園內定時定點地宣傳相關心理壓力減壓放松策略和科普知識,并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互動功能,構建同類學生的朋輩幫扶線上群組,在組內進行相互的傾訴和交流。以新媒體為載體,打造一個線上互動平臺,讓有同類型心理壓力的學生可以在網絡安全環境中更多地交流彼此的問題和應對心得。
這是藝術類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實踐上的一次新探索,本文中總結的應對策略都可以形成學生工作手冊,更好地服務于校園的心理工作。鑒于藝術類學生群體的特殊性,下一步計劃開展以上壓力應對策略在校園應用的有效性研究,筆者將進一步調研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減壓抗壓能力,結合個案訪談和焦點小組活動等多種研究形式,形成一整套切實有效的工作機制。
參考文獻:
[1] R.S .Lazarus and S . Folkman . Stress, appraisal,and coping [M]. New York:Springer Pub Co,1984:15.
[2] 陳磊,等.在校大學生心理壓力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J].皖南醫學院學報,2015(02):34.
[3] 梁燕.女大學生心理壓力、歸因方式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4] 劉克善.心理壓力的涵義與特性[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3(01):102-106.
[5] 李霞,李浩.高校研究生心理壓力與心理健康的研究現狀與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S1):108-111.
[6] 朱龍鳳.心理壓力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研究生論文專刊,2010(S3):153-154.
[7] 許明星.大學生自我控制與心理壓力的關系研究——以安徽師范大學為例[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1):104-107.
[8] 史麗麗.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山西農經,2017(21):116.
作者簡介:李灣(1988—),女,北京人,研究生,碩士,助理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學生工作部(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職教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