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長春 王勇 劉東陽 蒲德強 王小強 龍崗 黎昌明 伍興隆 李斌 劉楊



摘? ? 要:為了明確四川涼山主要煙區(qū)煙盲蝽的發(fā)生規(guī)律,分別于2015—2016年采用五點調查法調查了涼山5個主要植煙縣煙盲蝽的始發(fā)期和發(fā)生量及持續(xù)危害時間等重要參數,結果表明,煙盲蝽的發(fā)生具有明顯的時序動態(tài)且各縣均表現為單峰型,除會理縣2年間煙盲蝽發(fā)生量達到5頭·株-1和6.14頭·株-1外,其余縣均未超過2頭·株-1。另外,煙盲蝽的始發(fā)期除鹽源縣在6月中旬外,其余各縣均在5月中、下旬發(fā)生,且在各縣的持續(xù)危害時間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至8月中旬。
關鍵詞:煙草;煙盲蝽;時序動態(tài);發(fā)生規(guī)律
中圖分類號:S435.7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20.03.005
Occurrence Rule of Nesidiocoris tenuis in Liangshan Tobacco Regins of Sichuan Province
FENG Changchun1, WANG Yong1, LIU Dongyang1, PU Deqiang2,3, WANG Xiaoqiang3, LONG Gang1, LI Changming1, WU Xinglong2, LI Bin4, LIU Yang4
(1.Liangshan Mlunicipal Tobacco Company, Xichang, Sichuan 615000, China; 2.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engdu, Sichuan 610066, China; 3.Industrial Crop Research Institute, 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engdu, Sichuan 610300, China; 4.Sichuan Tobacco Compan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occurrence rule of Nesidiocoris tenuis in Liangshan tobacco regins of Sichuan province, the beginning date, occurrence quantity and duration of Nesidiocoris tenuis were investigated per 15 d in main tobacco regins of Liangshan of Sichuan province in 2015 and 2016 by the five point sampling metho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obvious seasonal dynamic of Nesidiocoris tenuis appeared in 2015 and 2016, which were single peaks. The occurrence quantity of Nesidiocoris tenuis in Huidong reached its maximum 5 and 6.14 per plant in 2015 and 2016, respectively except the rest of countries Liangshan, where the maximums were less than 2 per plant both 2015 and 2016. In addition, the beginning date of Nesidiocoris tenuis were in mid or late may in main county of Liangshan except Yanyuan county, where the beginning date was in late june, and the duration of Nesidiocoris tenuis were from late june through mid august in 2015 and 2016.
Key words: tobacco; nesidiocoris tenuis; seasonal dynamic; occurrence rule
煙盲蝽 (Nesidiocoris tenuis (Reuter) (Hemiptera: Miridae)) 屬半翅目盲蝽科,為雜食性昆蟲,其取食對象決定于食物的豐富程度,當植物上粉虱、薊馬、蚜蟲及螨類數量充足時,煙盲蝽會優(yōu)先捕食這些小型節(jié)肢動物[1],當獵物稀少時,轉而刺吸植物汁液,即所謂動植食性(zoophytophagous)捕食者[2-3],國內主要分布于山東、湖北、云南及四川等地區(qū),為世界范圍內煙草主要害蟲之一,主要通過吸食植物汁液以造成危害,另外,對于煙盲蝽是否能夠傳播病毒還尚未定論,胡梅操[4]在田間調查中發(fā)現煙盲蝽能夠傳播煙草花葉病毒(TMV),嚴乃勝等[5]研究發(fā)現煙盲蝽能傳播煙草族矮病毒(TBDV),而Torreno[6]及李令蕊[7]研究表明煙盲蝽不能傳播煙草花葉病毒(TMV)。煙草作為我國的重要經濟作物,自明代萬歷年間傳入中國以來便迅速擴植。截至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煙草生產國與消費國,吸煙人數占世界總數的25%以上,煙草生產占全球的35%以上[8-9],四川做為全國優(yōu)質煙葉的重要產區(qū),其種植面積及利稅額均在全國前列,據統(tǒng)計,僅2016年全省煙農收入達56.4億元,涼山州作為四川省主要煙區(qū),占全省煙草種植面積的60%以上,其氣候條件、煙草品種及栽培模式與全國其他煙區(qū)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對涼山州煙區(qū)煙盲蝽的發(fā)生規(guī)律進行研究有一定實際意義,為有效防治煙盲蝽以及利用煙盲蝽開展生物防治工作奠定基礎。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地點及時間
本試驗于2015—2016連續(xù)2年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會東、德昌、冕寧和鹽源5縣各主要煙區(qū)進行,供試煙草品種為當地主栽紅大和云煙;試驗田面積均大于800 m2,整個生長期內均不施用任何殺蟲劑,農事操作按常規(guī)進行。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相關參數見表1。
1.3 調查方法
調查采樣時間為煙草移栽后15~20 d開始至煙葉采烤期,即5月至8月。每15 d調查一次(雨天順延),每次調查時間為昆蟲活動盛期10:00—16:00,采用固定五點調查法,每點系統(tǒng)調查50株。
2 結果與分析
2.1 年煙盲蝽發(fā)生規(guī)律
由圖1~5可知,煙盲蝽的發(fā)生具有明顯的時序動態(tài),且年度間發(fā)生規(guī)律存在差異。會理縣2015和2016年煙盲蝽的發(fā)生量較大,均表現出單峰型且峰值均出現在7月下旬,最大值分別為5頭·株-1和6.14頭·株-1,7月下旬的煙盲蝽數量極顯著高于其他時間的煙盲蝽發(fā)生量(P<0.001),8月下旬逐漸消失。會東縣2015年和2016年煙盲蝽的發(fā)生量較低,2015年煙盲蝽的發(fā)生高峰出現在7月下旬,2016年出現在8月中旬,最大值分別為0.96頭·株-1和0.26頭·株-1,2015年7月下旬的煙盲蝽數量極顯著高于其他時間的煙盲蝽發(fā)生量(P<0.001),2016年8月中旬的煙盲蝽數量極顯著高于其他時間的煙盲蝽發(fā)生量(P<0.001),兩年的煙盲蝽在8月下旬逐漸消失。德昌縣2015和2016年煙盲蝽的發(fā)生量較低,7月中下旬達到高峰,兩年間7月中下旬的煙盲蝽發(fā)生量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但極顯著高于其他時期(P<0.001),峰值分別為2015年7月下旬的0.78頭·株-1和2016年7月中旬的1.86頭·株-1,8月下旬逐漸消失。冕寧縣2015年和2016年煙盲蝽的發(fā)生量較低,分別在7月中旬和8月中旬達到高峰期,峰值分別為2015年7月中旬的0.20頭·株-1和2016年8月中旬的0.36頭·株-1,2015年7月中下旬的煙盲蝽發(fā)生量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但極顯著高于其他時期(P<0.001),2016年8月中旬的煙盲蝽數量極顯著高于其他時間的煙盲蝽發(fā)生量(P<0.001),2015和2016年煙盲蝽分別在8月中旬和下旬逐漸消失。鹽源縣2015和2016年煙盲蝽發(fā)生量較低,分別在7月下旬和中旬達到高峰期,峰值分別為2015年7月下旬的0.20頭·株-1和2016年7月中旬的0.20頭·株-1,2015年7月下旬的煙盲蝽數量極顯著高于其他時間的煙盲蝽發(fā)生量(P<0.001),2016年7月中旬的煙盲蝽發(fā)生量與同年其他時期相比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8月下旬逐步消失。
3 討 論
昆蟲作為動物界中種類最多,數量最大的一類,對農業(yè)生產有重大影響,因此,摸清重要農業(yè)昆蟲的發(fā)生規(guī)律,有助于對其展開綜合防治。朱更瑞等[10]對桃園梨小食心蟲的發(fā)生規(guī)律研究表明,梨小食心蟲在鄭州地區(qū)包括越冬代在內一年發(fā)生 6 代,且后面4個世代存在明顯世代交替;劉玉光等[11]研究表明,萊陽地區(qū)梨小食心蟲一年可發(fā)生4代,發(fā)生時間從4月一直持續(xù)到10月中旬;蔣春先[12]對華南地區(qū)的稻縱卷葉螟研究發(fā)現,其在日落前30 min開始起飛,20:00左右達到起飛高峰,起飛可持續(xù)1~1.5 h;遷飛高度主要在1 000 m以下,具有聚集成層現象;曾維愛等[13]發(fā)現長沙煙區(qū)煙蚜及其天敵發(fā)生高峰期主要集中在7月;王麗麗等[14]發(fā)現綠盲蝽在煙臺地區(qū)一年發(fā)生5代,且危害時間從4月持續(xù)到9月。本研究表明,在涼山煙區(qū)煙盲蝽始發(fā)于5月中、下旬,且持續(xù)危害時間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至8月中旬,而會理縣2年的發(fā)生量均明顯高于其余各縣,這可能是由煙草品種的不同以及地域的差異所引起的,另外,在以上地區(qū)煙蚜的發(fā)生數量及動態(tài)不同,亦會導致以上原因。
隨著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日益關注,通過生物防治手段治理農作物害蟲已成為焦點,而利用釋放天敵昆蟲來控制田間害蟲的方法已成為成熟的技術手段[15-16],煙盲蝽可以通過取食植物汁液造成危害,因而部分學者將其作為害蟲防治[17-18],對其防治應以清除越冬寄主為主,但有研究表明煙盲蝽對蚜蟲、粉虱、蛾類及螨的低齡幼蟲有很好的控制能力[19-21],在蚜蟲等發(fā)生初期,可以人工釋放煙盲蝽以達到控害效果,且目前已有公司生產煙盲蝽相關產品。但煙盲蝽作為益害兼?zhèn)涞睦ハx,對其在煙田的釋放方式、釋放時間及釋放蟲態(tài)等重要環(huán)節(jié)尚不明確,還需開展進一步研究。
致謝:四川省煙草公司涼山州公司會理縣分公司、會東縣分公司、德昌縣分公司、冕寧縣分公司和鹽源縣分公司在試驗地布置、煙蚜調查等工作中提供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謝。
參考文獻:
[1]吳偉堅, 余金詠, 高澤正, 等. 雜食性盲蝽在生物防治上的應用[J]. 中國生物防治, 2004, 20(1): 61-64.
[2]WIEDENMANN R N, ONEIL R J. Effects of low rates of predation on selected? life-history characteristic of Podisus maculiventris(Say)(Heteroptera: Pentatomidae)[J]. The Canadian entomologist, 1990, 122(2): 271-283.
[3]SANCHEZ J A. Zoophytophagy in the plant bug Nesidiocoris tenuis[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entomology, 2008, 10(2): 75-80.
[4]胡梅操. 煙盲蝽發(fā)生危害及其防治的研究[J]. 江西農業(yè)學報, 1993, 5(2): 150-156.
[5]嚴乃勝, 李正躍, 孫躍先, 等. 煙盲蝽傳播云南煙草叢枝癥病害研究[J]. 植物保護學報, 2001, 28(3): 250-253.
[6]TORRENO H S. Predation behavior and efficiency of the bug, Cyrtopeltis tenuis (Hemiptera: Miridate), against the cutworm, Spodoptera litura (E)[J]. Entomol, 1994, 9:426-434.
[7]李令蕊. 煙盲蝽對多種害蟲的捕食作用及其傳播 TMV 可能性的研究[D]. 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08.
[8]龍怒. 中外煙草業(yè)發(fā)展比較研究[J]. 產業(yè)經濟研究, 2004, 2: 61-69.
[9]王健男.中國煙草行業(yè)改革與發(fā)展研究[D]. 長春: 吉林大學.
[10]朱更瑞, 王新衛(wèi), 方偉超, 等. 桃園梨小食心蟲發(fā)生規(guī)律及成蟲對不同誘捕器的趨性研究[J]. 果樹學報, 2014, 31(2): 282-287.
[11]劉玉光, 顧松東, 李麗莉, 等. 萊陽地區(qū)梨園, 桃園, 混栽桃梨園梨小食心蟲發(fā)生規(guī)律[J]. 應用昆蟲學報, 2013, 50(6): 1538-1545.
[12]蔣春先. 廣西興安地區(qū)稻縱卷葉螟和稻飛虱發(fā)生規(guī)律及遷飛規(guī)律的研究[D]. 北京: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12.
[13]曾維愛, 李密, 譚琳, 等. 長沙煙區(qū)天敵昆蟲物種多樣性及其與主要害蟲的消長動態(tài)[J]. 中國煙草科學, 2016, 37(5): 63-67.
[14]王麗麗, 王洪濤, 王鵬, 等. 煙臺葡萄綠盲蝽的季節(jié)性發(fā)生規(guī)律[J]. 植物保護, 2013, 39(4): 139-142.
[15]張禮生, 陳紅印. 生物防治作用物研發(fā)與應用的進展[J]. 中國生物防治學報, 2014, 30 (5): 581-586.
[16]肖英方, 毛潤乾, 萬方浩. 害蟲生物防治新概念——生物防治植物及創(chuàng)新研究[J]. 中國生物防治學報, 2013, 29 (1): 1-10.
[17]李正躍,張青文.煙盲蝽田間種群動態(tài)及不同齡期與病毒病傳播的關系[ 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2005, 10(2):26-29.
[18]李光西,杜紹明,楊本立,等.云南香料煙害蟲種類及發(fā)生規(guī)律研究[J].西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5,6:868-872.
[19]許慶輝, 孟玲, 李保平. 煙盲蝽對不同密度斜紋夜蛾初齡幼蟲的捕食和搜尋行為[J]. 中國生物防治學報, 2014, 30(2): 178-182.
[20]李令蕊, 薛仁風, 王曉婧, 等. 煙盲蝽對溫室白粉虱和小菜蛾捕食作用研究[J]. 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 2008, 31(1): 84-87.
[21]官寶斌, 陳家驊, 陳乾錦, 等. 煙盲蝽對斜紋夜蛾幼蟲和煙蚜的捕食功能反應[J]. 中國煙草學報, 1999 (4): 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