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 金龍新 肖景峰 祝琪雅



摘? ? 要:農業結構調整是農業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業經濟發展。對農業結構調整實效水平評估,可為進一步優化農業結構提供理論參考。文章采用熵值法對湖南省2010—2017年間農業結構調整實效進行了測度和評價。結果表明,湖南農業結構調整實效水平整體呈上升狀態,產業結構優化和產品結構優化取得的成效最明顯,其次是經營結構優化,最后是農業增收增效方面。針對主要影響因素、薄弱環節和領域,筆者提出了增強湖南省農業結構調整實效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農業結構調整; 實效; 熵值法; 湖南省
中圖分類號: F327?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20.03.008
Evaluation? of? the Actual Effect of Agriculture Structural Adjustment? in Hunan Province
LIU Ying, JIN Longxin, XIAO Jingfeng, ZHU Qiya
(Hun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Regional Planning, Changsha, Hunan 410125,China)
Abstract: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al adjustment is the process of optimal alloc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which largely affected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the actual effect of agriculture structural adjustment could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further optimizing agricultural structure. Based on the entropy evaluation method, the actual effect of agriculture structural adjustment from 2010 to 2017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actual effect was on the rise. The effect from agriculture industrial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was the most obvious, the second was management structural optimization,increasing agricultural income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laged behind. Targeting the major effect factors, weak links and areas of the system,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enhance the actual effect of agriculture structural adjust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e structural adjustment;actual effect;entropy evaluation method;Hunan province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始終伴隨結構調整而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其實質是農業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調結構就是要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經營結構,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業結構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業經濟發展。當前,我國農業發展數量與質量、總量與結構、成本與效益、生產與環境等方面問題依然比較突出,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成為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現實選擇。對農業結構調整實效水平評估是尋找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方向和路徑的前提和基礎,因此,農業結構調整成效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楊立勛等[1]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效果進行了測度及評價,張旭起[2]采用協整計量分析方式對陜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農民收入的變化進行研究,王海平等[3]應用固定效應模型檢驗產業升級與農業結構調整對縣域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影響。
湖南是我國農業大省,優化農業結構是發展湖南農業農村經濟的關鍵舉措。本文從產業結構優化水平、產品結構優化水平、經營結構優化水平、農業增收增效水平等4個維度構建指標體系,對2010—2017年間湖南省農業結構調整進行了實效評價,旨在客觀分析湖南省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的現狀、進程和效果,為全省進一步優化農業結構提供理論支撐。
1 研究區概況
湖南省位于長江中游,地處東經108°47'~114°15',北緯24°38'~30°08'之間,東臨江西省,西接川黔,南毗廣西和廣東,北連湖北省。近年來,湖南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2017年,全省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 213.46億元,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產值為391.98億元,占總產值比重達7.52%。全年糧食總產量達3 073.6萬t,生豬、油料、水產品等產量位列全國前茅,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到1.5萬億元,躋身全國八強,休閑企業經營收入380億元,全省“三品一標”農產品達到3 590個,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分別達到46家、603家,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 935元。
2 湖南農業結構調整實效評價
2.1 指標體系構建
以優化農業結構內涵為依據,綜合國內外研究動態[1-9],以產業結構優化水平、產品結構優化水平、經營結構優化水平、農業增收增效水平為子系統層,構建湖南省農業結構調整實效評價指標體系(表1)。
2.2 數據來源
數據主要來源于2011—2018年《湖南農村統計年鑒》《中國鄉鎮企業及農產品加工業年鑒》《中國農產品加工業年鑒》《中國品牌農業年鑒》、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及其他政府官方網站公布數據。
2.3 權重確定
系統中信息熵可度量系統狀態不確定性程度,信息熵值越高,系統結構越均衡,差異越小;反之,系統結構越不均衡,差異越大[10]。本文采用客觀賦權法熵值法,根據各項指標的熵值大小,計算變異程度,確定權重(表1),主要步驟如下。
(1)數據標準化。上述指標均為正向指標,因此采用正向標準化計算方法:
Xij=(Fij-Fjmin)/(Fjmax-Fjmin)
(2)計算第i年度第j個指標值的比重。
Xij=Xij/Xij
(3)計算指標信息熵。
ej=-(Xij×lnXij )? ? ? ? ?有0≤ej≤1
信息冗余度: dj=1-ej
(4)指標權重計算。
Wj=dj/dj
(5)第i年度單指標評價得分: Sij=Wj×Xij
(6)第i年度湖南農業結構調整實效總體水平得分。
Sj=Sij
式中:Fij是第i年度第j項指標的值,Fjmax、Fjmin分別為第j個指標所在矩陣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m 為年度個數,n為評價指標數。
3 結果與分析
3.1 農業結構調整實效總體水平
2010—2017年間,農業結構調整綜合效果呈現波動上升態勢,尤其在2015—2017年間,實效顯著上升(圖1)。表明,自2015年農業部發布《關于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指導意見》(農發〔2015〕2號)以來,湖南采取一系列舉措有力推進了全省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取得了一定成效,發展勢頭良好。2010—2017 年間,產業結構優化水平、產品結構優化水平、經營結構優化水平、農業增收增效水平對農業結構調整實效總體水平綜合分值貢獻率分別為:28.47%,26.91%,24.93%,19.69%(圖2)。
3.2 產業結構優化水平
2010—2017年間,湖南省產業結構優化水平呈波動性上升趨勢(圖2)。2011—2014年,產業結構優化水平處于低位徘徊期,2015年出現轉折點,之后產業結構優化水平上升較快,這一特征與全省農業結構調整綜合實效分值走勢相似。表明,全省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主要表現在服務業增加值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比、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休閑企業經營收入等指標值增幅較大,2017年指標值分別是2015年的3.20倍、1.37倍、1.65倍,說明“做優二產、做活三產”舉措效果明顯。而“1/糧經比”指標對產業結構優化水平貢獻率相對靠后(14.53%),表明單純通過調整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比例來優化種植業結構的效果不明顯,今后一段時期,應更注重種植品種選擇與布局優化以及種養結合、產加服一體。
3.3 產品結構優化水平
2010—2017年間,湖南省產品結構優化水平呈穩定上升趨勢(圖2)。2010—2012年間,產品結構優化水平上升比較平緩,增幅不大,從2012年開始,上升增速明顯,主要表現在新增綠色食品認證產品數、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個數、國家示范區有機食品產量等指標值增幅較大,2017年指標值分別是2012年的4.92倍、7.14倍、12.91倍。說明,自2012年我省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三品一標”工作的意見》(湘農業發〔2012〕143號)以來,通過提升質量、創建品牌等舉措,我省產品結構調優,產品質量提升效果明顯。與此同時,2017年國家示范區綠色食品產量指標值略低于2012年,可能原因是示范區部分綠色食品認證升級為有機食品。該指標值近五年來,并沒有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省以國家示范區為代表的綠色農業發展潛力未能充分挖掘和釋放。
3.4 經營結構優化水平
2010—2017年間,湖南省經營結構優化水平呈快速上升趨勢,尤其在2014—2017年間,提升顯著(圖2)。主要表現在新增綠色食品認證企業數、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等指標值增幅較大,2017年指標值分別是2014年的5.25倍、4.31倍。表明,我省農業產業化企業發展綠色農業的意識增強,注重農產品質量的企業隊伍增長較快。2014年,湖南啟動實施了“百企千社萬戶”現代農業發展工程,培育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一步優化了我省的經營主體結構。而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個數、農村就業人員中從事非農產業所占比重指標值增長相對滯后,表明,我省龍頭企業新生力量培育力度還需加大,農業從業人員轉為從事非農產業的流動性不大。
3.5 農業增收增效水平
2010—2017年間,湖南農業增收增效水平以2013年為分水嶺,呈前期波動上升,后期先降后緩慢回升的趨勢(圖2)。主要表現在農業增加值增長率、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指標值的減幅較大,其中2017年農業增加值增長率指標值與2013年相比,減幅為150%,2017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指標值則降到歷年最低。表明,我省農業增收后勁不足,農民收入增速放緩。
3.6 推動湖南農業結構調整的因素分析
根據各指標因子權重值(表1)可知,排序前5的指標依次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服務業增加值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比、新增綠色食品認證企業數、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國家示范區有機食品產量。說明,這5種指標對農業結構優化的影響程度相對較大。同時,其他指標因子雖然沒有以上 5 種因子相對重要,但都是農業結構優化的重要輔助因子。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 論
通過構建湖南農業結構調整實效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值法計算各指標權重,并計算2010—2017年湖南農業結構調整實效分值,得到以下結論。
(1)2010—2017 年間,湖南農業結構調整實效水平整體呈上升狀態,子系統層中產業結構優化水平、產品結構優化水平、經營結構優化水平也呈上升趨勢,而農業增收增效水平呈前期波動上升,后期先降后緩慢回升的趨勢。從指標因子影響力來看,應著重強化農民專業合作社、綠色食品認證企業的重要作用,保持服務業發展的強勁勢頭,提升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水平,擴大有機食品的供給量。同時,需補齊省級以上龍頭企業總量少、糧經結構不優,綠色食品產量小等短板。
(2)2010—2017 年間,產業結構優化、產品結構優化、經營結構優化、農業增收增效均對湖南農業結構調整實效存在不同程度的貢獻,且產業結構優化和產品結構優化取得的成效最明顯,對湖南農業結構調整實效貢獻最大,其次是經營結構優化,成效最低的是農業增收增效。
4.2 建 議
(1)在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前提下,進一步優化經濟作物品種品質和區域布局[10],積極發展油料、中藥材、水果、茶葉等優勢特色產業,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種植結構。
(2)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為載體,充分發揮示范區的綠色生產示范引領作用。積極引導資金、人才、土地、新型經營主體向示范區集聚,將現代農業技術手段和節能節水設施等先進生產要素優先配置到示范區,發展立體農業、復合農業、生態循環農業,積極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提升示范區綠色農產品供給能力。
(3)精準扶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升級為省級以上龍頭企業,提升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在新型經營主體中的份額,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產業組織優勢,引領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協同發展,形成更加和諧共生的經營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促使小農戶中農業剩余勞動力向非農業領域流動和轉移,形成更加高效的經營結構。
(4)以市場需求與質量要求為導向,深入推進農業區域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優化,實現我省農業可持續增值增效。盤活鄉村土地、房屋、生態等資源要素,引導農民多元化經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通過對農田設施和科學技術的投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實現節本增效;通過多元主體橫向聯合,產業鏈縱向鏈接,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緊密關系和利益聯結機制,實現農民可持續增收。
參考文獻:
[1]楊立勛,劉媛媛.中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效果測度及評價[J].農業經濟,2013(1):12-14.
[2]張旭起.陜西省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民增收的影響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8): 163-167.
[3]王海平,周江梅,林國華,等.產業升級、農業結構調整與縣域農民收入——基于福建省58個縣域面板數據的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9,33(8):23-28.
[4]奉梅.四川省綠色農業發展區域特征及評價[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1):42-47.
[5]張永華.基于鄉村綠色發展理念的農業產業結構優化驅動力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4):22-27.
[6]王淑珍.吉林省農民增收對策研究——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的視角[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3,29(1): 100-102.
[7]王立全,李儀芳,史小憶.文獻綜述:基于糧食安全戰略的農業結構調整研究[J].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6(22): 61-64.
[8]汪虹,王麗玲,馬鳳娟.循環農業理念下的農業結構調整方向[J].農業經濟,2012(4):18-19.
[9]劉凌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理論方法及應用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5.
[10]王洋,方創琳,王振波.中國縣域城鎮化水平的綜合評價及類型區劃分[J].地理研究,2012,31(7):1305-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