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軍
導? 語
所謂語言典雅,就是言辭高雅而不淺俗。典雅的語言,能營造如詩如畫的意境,可以喚起讀者對美的追求與熱愛,讓人讀后如沐春風。
如何寫出典雅的語言呢?簡而言之,選用貼切生動的詞語,語言會精美凝練、靈動生輝;運用多種修辭,語言會鮮活亮麗、形象生動;靈活運用多種句式,語言會朗朗上口、搖曳生姿;引用古今詩詞,語言會文采斐然、意蘊豐富。需要注意的是,追求語言典雅,先得在準確與貼切上下功夫,在真情實感上做文章,否則會本末倒置,走入盲目堆砌詩詞佳句的誤區。
時文引路
聽? 雨
季羨林
從一大早就下起雨來。下雨,本來不是什么稀罕事兒,但這是春雨,俗話說:“春雨貴似油。”而且又在罕見的大旱之中,其珍貴可想而知。
“潤物細無聲”,春雨本來是聲音極小極小的,小到了“無”的程度。但是,我現在坐在隔成了一間小房子的陽臺上,頂上有塊大鐵皮。樓上滴下來的檐溜就打在這鐵皮上,打出聲音來,于是就不“細無聲”了。按常理說,我坐在那里,同一種死文字拼命,本來應該需要極靜極靜的環境,極靜極靜的心情,才能安下心來,進入角色,來解讀這天書般的玩意兒。這種雨敲鐵皮的聲音應該是極為討厭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實卻正相反。我靜靜地坐在那里,聽到頭頂上的雨滴聲,此時有聲勝無聲,我心里感到無量的喜悅,仿佛飲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飄飄欲仙之感。這聲音時慢時急,時高時低,時響時沉,時斷時續,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鐘大呂,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有時如紅珊白瑚沉海里,有時如彈素琴,有時如舞霹靂,有時如百鳥爭鳴,有時如兔落鶻起,我浮想聯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筆底生風。死文字仿佛活了起來,我也仿佛又溢滿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這樣的精神境界,更難為外人道也。
在中國,聽雨本來是雅人的事。我雖然自認還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卻還很難說。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間的一種動物吧。中國古代詩詞中,關于聽雨的作品是頗有一些的。順便說上一句:外國詩詞中似乎少見。我的朋友章用回憶表弟的詩中有“頻夢春池添秀句,每聞夜雨憶聯床”,是頗有一點詩意的。連《紅樓夢》中的林妹妹都喜歡李義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之句。最有名的一首聽雨的詞當然是宋代蔣捷的“虞美人”,詞不長,我索性抄它一下:“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蔣捷聽雨時的心情,是頗為復雜的。他是用聽雨這一件事來概括自己的一生,從少年、壯年一直到老年,達到了“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對老的概念,有相當大的懸殊。他是“鬢已星星也”,有一些白發,看來最多也不過50歲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過是介乎中老之間,用我自己比起來,我已經到了望九之年,鬢邊早已不是“星星也”,頂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講達到“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資格。我已經能夠“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了。
可我為什么今天聽雨竟也興高采烈呢?這里面并沒有多少雅味,我在這里完全是一個“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麥子,是那遼闊原野上的青春的麥苗。我生在鄉下,雖然6歲就離開,談不上干什么農活,但是我拾過麥子,撿過豆子,割過青草,劈過高粱葉。我血管里流的是農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畢生對農民和農村懷著深厚的感情。農民的最大愿望是多打糧食。天一旱,就威脅著莊稼的成長。即使我長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謂焦急之情決不下于農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聽天氣預報,時時觀察天上的云氣。憂心如焚,徒喚奈何。在夢中也看到的是細雨蒙蒙。
(選自《季羨林散文選集》,稍有刪改)
技法借鑒
寫雨的文章不少,寫得如此典雅的不多。這篇美文主要美在三方面:
一是字詞美。如描寫雨聲時,“彈素琴”“舞霹靂” “百鳥爭鳴”“兔落鶻起”及“浮想聯翩”“心花怒放”之類的詞語,信手拈來,貼切形象。講述童年生活時,“拾過麥子,撿過豆子,割過青草,劈過高粱葉”一句,通過“拾”“撿”“割”“劈”等一連串動詞,將自己對農村生活的熟悉展示得淋漓盡致。
二是修辭美。在眾多的表達手法中,修辭手法無疑是美化語言的好辦法。寫聽雨的感受時,作者用“仿佛飲了仙露,吸了醍醐”等比喻句,表現了自己的喜悅與暢快之情。描寫雨音時,綜合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透過“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鐘大呂,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等佳句,展示雨的美妙。
三是意蘊美。作者沒有局限于寫耳聞目睹之景,還聯想到了《紅樓夢》里的故事與佳句,想到了宋代蔣捷的“虞美人”,讓字里行間平添不少文化底蘊。對中學生來講,這些美化語言的技巧值得借鑒。
我仿我秀
我的長江
陳? 璇
我喜歡獨處,只要一有空,就會去我的心靈樂園,去看看長江。也不用帶什么,只要拿上一張公交卡,再帶上那顆被城市喧鬧夠了的心,在那里,接受長江的洗禮。
我從肯德基買來一杯不加糖的咖啡,坐在江邊的石梯上,欣賞這片屬于我的長江。至少,在我的心里,這片長江是屬于我的。
這片屬于我的長江,多么壯美啊!她挾帶著黃色的沙土,不息地向東海奔流。雖然江水里泥沙不少,但在我的心里,她絲毫不遜色于以清澈著稱的漓江。她拍打石梯濺起的浪花,像娃娃笑出的眼淚,喜滋滋的;她的聲音,是巴赫的《小步舞曲》,似莫扎特的《旋律》,像貝多芬的《月光曲》……
我遙望著對面的龜山,它浮游于長江之上,上面的樹綠油油的,在微風中擺動,像五線譜里跳動的音符。這時,從西邊吹來一陣涼風,我順風望去,長江大橋臥在長江上。上層,汽車在橋面奔跑,行人在橋的兩旁穿梭;下層,火車呼嘯而過;江面上,南來北往的船只航行在浪花中。
花不可無蝶,山不可無泉,石不可無苔,水不可無藻,喬木不可無藤蘿,我呢,不可以沒有長江啊!這時,從西邊吹來的仿佛不是風了,而是一片霞光、一種柔美、一份靜謐,真是“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龜山在長江的懷抱中,長江在我的懷抱中,我在天地的懷抱中!
此時,我心中的長江,已經遠不是剛來這兒所看到的那樣了。我看見了旅游節中的江灘,有激光水幕電影,有焰火表演,有中外歌舞演出,有中國彩燈博覽會,還有琳瑯滿目的美食城。夕陽西下,我該回家了。轉身踏上石梯,回眸那片屬于我的長江,我憧憬著祖國更加繁榮,更加富強,更加昌盛!
我為我的長江而自豪!
點? 評
文章以“我的長江”為切入角度,大氣磅礴。行文過程中,語言光彩奪目。一是用詞典雅。如描寫長江大橋的風景時,用“游”“閃”“飄”等詞語,逼真地繪出了江面之風景,用“奔馳”“穿梭”“航行”等詞語,將橋上橋下繁華的景物展示得如在眼前。二是善用修辭。寫江水的聲音時,或擬人,或比喻,或排比,或引用,語言美得讓人驚嘆,將自己對長江的喜愛表達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