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經緯
作文之所以難教,歸根到底是因為小學生的寫作素材匱乏,他們主觀上認為寫作很難,漸漸地開始厭惡寫作。因此,教師迫在眉睫的任務是幫助學生積累素材,讓他們走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本文從三個方面就如何積累寫作素材展開論述,供廣大教師參考。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漸積累,最終爆發的過程。作文能力的提升亦是如此,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寫作素材,掌握寫作技巧,才有“成竹于胸”。可見,寫作素材的積累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鑒于此,筆者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拓寬閱讀渠道、設計仿寫教學四個方面,就積累作文素材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具體如下:
一、處處皆素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小學生的生活體驗較單一,課外讀物的涉獵較少,對于他們來說,最佳的素材來源是觀察。所以,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至關重要。古人有云:“事事留心皆學問。”其實,在生活中,只要事事留心,則處處皆素材。學生在生活中要善于觀察,并進行思考,便能發現別人不曾發現的東西;做生活的有心人,便可以于平凡處見特殊。魯迅先生說過:“創作,第一須觀察。”由此可見,觀察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積累素材的重要途徑。小學生由于年齡小,普遍對直觀具體、色彩鮮艷、形式新穎的事物感興趣。但又因為思維和認知能力的局限,觀察這些新奇事物時過于籠統、不精細,沒能注意到這些事物的特點,甚至不善于區分事物之間的差別,不能為寫作積累創新性的素材。比如,春天的花朵、夏天的雨、秋天的落葉、冬天的雪,對于學生來說司空見慣,習以為常,因此經常熟視無睹。以季節為主題寫作時,學生翻來覆去就那么幾句話,毫無新意。所以,教師可以適當地借助問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細致觀察,進而創新觀察,如春天最早開的是什么花、春天花園里的花分別是什么形狀的、陽光下的花朵是什么樣的、微微細雨中的花朵又是什么樣的、夏天下雨之前天空是什么樣的、夏天雨后的空氣如何、夏季雨天的雷聲有什么特點、秋天樹葉飄落時是什么形態、冬天下雪時路上的行人是怎樣的狀態等一系列問題,看似平常,但學生如果不通過細致觀察,很難回答上來。這些看似普通的問題,給學生觀察提供了方向。為了尋找答案,學生開始重視這些以前熟視無睹的現象。通過重新審視,一方面讓學生對事物有了新的認識,獲得細致、新穎的作文素材,另一方面也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一舉兩得。
二、體驗式教學——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由于小學生的活動范圍比較狹窄,知識儲備并不豐富,所以他們的作文素材除了來源于對實物的觀察外,還需要親身經歷。如果缺乏真情實感的體驗,寫出的文章內容會毫無生機與活力。體驗式教學是比較新穎的教學方式,所謂“體驗”,就是親身經歷,實地領會。小學生的心理還處在發展的階段,不論是心智,還是思想,都不成熟。所以,他們在作文時往往缺乏真情實感。在寫作教學中滲透體驗式教學,有效開展多元的教學活動,將學生的心理情緒帶進既定的環境中,讓他們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情感體驗。這樣一方面可以豐富寫作素材,另一方面也為文章注入了真實的情感,讓文章更具血肉。換句話說,以各種各樣的寫作內容為主題展開的教學活動,是激發寫作興趣、積累寫作素材、升華情感,提升文章質量的有效方式。其實,對于小學作文教學來說,豐富多彩的活動方式不勝枚舉。比如,以“公交車”為主題開展寫作訓練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周末閑暇時乘坐公交車,認真觀察公交車上的人物、事物等,并認真思考。通過親身體驗公交車,有的學生感受到冬天公交車里空氣流通不暢,進而創造性地提出建議;有的學生看到公交車上不文明的行為,借助親身體驗,開展德育教育;有的學生家門口沒有公交站牌,為此專門記錄和計算公交車行駛于兩站之間的時間,并以此為依據向政府部門提出需要增設公交站牌的建議,并用生動的語言將這一經歷寫成作文,呈現給大家。顯然,如果學生沒有親身經歷過,看到“公交車”這個作文題目,就會聯想到讓座等行為,導致寫出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創新。所以,體驗式教學活動對于寫作素材的積累至關重要,只有借助真實的活動幫助學生獲得真實的體驗,寫出的作文才能更加真實,更具新意,更能吸引讀者。
三、廣讀萬卷書——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想寫好作文,學生要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扎實的知識基礎。而廣泛的涉獵可以在這些層面上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所以,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是幫助他們積累寫作素材、學習寫作手法、形成寫作風格的重要方式。小學生的思想較為單純,很難從閱讀中產生獨特的情感體驗。換句話說,對于小學生來說,課外閱讀最重要的任務是記錄和記憶其中的好詞佳句、名人典故,并將這些內容進行整合、積累,逐步內化成寫作素材。因此,教師必須重視課外閱讀。教師可以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一個閱讀摘抄本,將在閱讀過程中讀到的好詞好句、名人名言等摘抄下來。同時,還可以設計“課堂5分鐘”活動,讓學生在這寶貴的5分鐘里翻閱摘抄本,時翻時新,時翻時記,最終將其消化成寫作素材。另外,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甄選好書,讓學生分享自己閱讀過的好書,增強他們涉獵的廣度和深度。此外,寫作的過程并不是素材的堆積過程,好的文章還需要精巧的構思。而廣泛的課外閱讀,可以讓學生在閱讀別人的文章時不斷學習,進而形成自己的作文風格。所以,教師可以設計“仿寫”活動,讓學生仿照優秀的文章寫法。比如,讀到倒敘比較出彩的文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文章的布局,練習倒敘的寫作;讀到“總-分-總”比較典型的文章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其結構寫作。優秀的課外讀物中經常會出現適合學生仿寫的篇章,教師要與學生同步進行課外閱讀,及時發現適合學生仿寫的內容,合理組織仿寫活動。新課程標準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利用課外閱讀,引導學生掌握構思技巧的過程中,還要注重開拓學生的思維,讓他們逐步形成自己獨有的、新穎的構思和寫作風格。
總而言之,寫作素材積累的方式不勝枚舉,除了筆者提及的以上四種方式外,教師還要圍繞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挖掘和發現更多可行性的寫作素材積累方法,幫助學生突破寫作瓶頸,用豐富的寫作素材充實自己,讓作文內容更加飽滿,讓學生不再懼怕寫作,從而懷揣滿腔的熱情走進寫作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