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林
一、背景分析
九年級學生在記敘文寫作中已熟悉了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基本表達方式,但很多學生對這幾種表達方式的運用能力不強,寫出來的文章敘事平鋪直敘,像白開水,令人不忍率讀;立意膚淺,沒有深度;有敘事有描寫,但平淡無奇,缺少傳神之筆,不能給人以啟迪。
立意低幼化的原因很多,不僅因為缺少點睛之筆,還與選材范圍狹窄有關。曾經有一個作文比賽,題目是“歸來吧”,意在表達一種呼喚,一種期待。寫傳統文化、理想、本真、心靈自由、美好情懷的歸來等,都是不錯的立意,但有的選手寫兒時在外玩耍,爺爺奶奶喊“我”回家吃飯、寫作業,“我”在爺爺奶奶一聲聲的呼喚和感召下歸來,這樣的立意就太膚淺了。很多學生寫記敘文,特別是寫童年類的作文,往往停留在有趣、有意思層面,不知道要升華。
由此看來,九年級學生還需要加強寫作訓練。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使學生的寫作水平得到提高,筆者認為,除了指導學生積累素材,還要教給學生一些操作性強、快速見效的寫作技法。當然,這樣的訓練與七八年級時的訓練是有區別的,九年級可以把教學重心放在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強化和提升寫作效果這個層面。比如在記敘文中運用議論、抒情性文字表達觀點,抒發情感,以點明和升華主旨。
二、教法探究
記敘文寫作中,感悟類作文指導有一定難度,它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前提,即:文章敘述完整,且有一定波瀾,描寫準確形象。在這個前提下,通過點睛使文章從生動到深刻。
1.尋觸點
要寫感悟類記敘文,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感悟點的選擇和確定,筆者稱之為“觸點”。“觸點”是一個生物學術語,通俗地講,是指人與外部接觸容易產生觸覺和壓覺的感覺點。引用到作文教學中,指材料中容易觸動人心理感受、引起情感共鳴、引發思維表達的“點”,它是學生感悟的引爆點,通俗點說就是材料中的關鍵詞。課堂上,我用4個課文片段引導學生感受、理解和領悟“觸點”這一概念,訓練學生思維,引導其捕捉“觸點”。
2.找關聯
“觸點”是顯性的,至少它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詞語,凡是通過適度聯想和想象,可個性化引申和表達的詞語,都可作為觸點。而從“觸點”引發的感悟則是隱性的,它與學生的知識儲備、經驗積累和生活體驗等有關,這也是感悟類作文難寫的原因。精選的4個課文片段,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找到鮮明的“觸點”,也可以幫助我們學會個性化引申和表達。因此,我再次利用這4個課文片段,與學生一起探究如何將觸點和感悟關聯。當然,課堂上得出的結論可能不是非常準確,但至少可以告訴學生怎么做可以打開思路,完成從記敘、描寫的“畫龍”到議論、抒情的“點睛”。
3.用素材
黃厚江老師說:“把學生帶入寫作情境,引入寫作狀態,是作文指導課的關鍵。”意思是說,從學生實際出發,貼近學生實際,使學生能有實實在在的收獲,這樣的作文課才是好的作文課。這就要求教師教學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是“讓學引思”模式所倡導的從學生的實際能力、實際素養、實際需求出發,選擇學生寫作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以寫作促進思考,以思考推動寫作。筆者選用的訓練素材來源于教材和學生的讀書筆記,這樣貼近學生實際的寫作任務,學生的感觸點會比較多,容易進入寫作狀態,訓練效果比較明顯。從課文提煉訓練素材,不僅貼近學生實際,也給學生灌輸一種思想,即課本是根本,里面值得我們學習、研究的知識非常豐富。從學生的讀書筆記中選擇訓練素材,也是對學生積累的一種激勵。
三、引發思考
九年級的記敘文寫作指導,應借助學生的知識積累,將抽象的感悟具象為關鍵詞語的挑選,將隱性的思維方式轉化為顯性可操作的具體步驟,給學生以自主學習、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在自主學習、思考的過程中,增強寫作自信。
所以,寫作教學的“讓”“引”手段可以進一步創新和豐富,從而使“學”“思”的效果進一步強化。從目前九年級學生記敘文寫作水平和能力的現狀看,筆者認為,九年級的寫作教學,不僅學生寫作需要“點睛”,教師的寫作指導更要“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