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萍
社會公德包括愛護環境、助人為樂、愛護公物等,是一個國家文明發展程度的象征。本文以小學作文教學為例,探討社會公德在小學教育中的培養途徑,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之效。
社會公德簡稱“公德”。是指存在于社會群體中的道德,是生活于社會中的人為了群體利益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社會公德是個人在長時間的社會、教育、習俗潛移默化影響下逐漸形成的品德,因此公德的培養要從小做起,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就應注重對學生社會公德的塑造。筆者認為:作文教學在塑造小學生社會公德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要以作文教學為抓手,涵養學生的社會公德。具體措施可包括以下兩方面。
一、以寫促行,涵養公德
我國古代和近現代思想家都倡導知行合一,比如王陽明和陶行知,作文中的以寫促行正是對這種思想的實踐。寫作不僅僅是讓學生寫出文句優美、行文流暢的佳作,還應該讓學生通過寫作,豐富實踐,并從實踐中培養優良品質。筆者認為,此種動機驅動下的寫作才能真正寫出佳作。為此,筆者在給小學中年級學生布置作文時,每年都有兩篇命題作文,題目是“寒、暑假里的一件事”,要求學生在寒假和暑假各做一件助人為樂的事,然后寫成作文。通過學生交上來的作文,可以看出他們放假后,有的幫爸爸媽媽做家務,有的給環衛工人送熱茶或冷飲,有的參加社區組織的公益活動;生活在農村的學生則在下雨天幫鄰居收衣物,幫鄰居喂雞、牧羊;還有的學生幫忙扶起跌倒的老人……這些助人為樂的舉動正是社會公德的典型表現,它和諧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讓社會充滿愛。學生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內心逐漸萌生社會公德,雖然他們不一定知道社會公德是什么。表面上看,這種方式貌似是倒逼機制,即學生因為要寫作文而不得不去做,實際上,是教師通過這種巧妙的設計調動學生的公德心,并讓其化為具體行動,最后再以作文的方式加以強化。據筆者多年的觀察,切實踐行教師布置的任務并認真寫作的學生,大多品德好。
二、言之有物,涵養公德
寫作最基本的要求是言之有物,空洞無物的作文不僅不符合語文課程標準,也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反而可能導致浮夸、做作的風氣。對小學生而言,要想作文言之有物,列舉具體事例是比較好的途徑。一次,學校組織學生去孤山春游,出發之前,筆者覺得這是鍛煉寫作的好機會,也是涵養公德的好機會。要爬的那座山筆者去過很多次,看到很多不衛生、不文明的現象,在出發前,筆者跟學生說:大家爬山過程中要做有心人,仔細觀察周邊有哪些不文明的言行,選擇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寫成作文。交上來的作文中,每篇都舉了一個例子來表述自己所見的不文明現象。一個學生的作文讓我眼前一亮,摘抄如下:
爬山過程中,我見到了很多不文明的現象,尤其是人們對環境的破壞,讓我觸目驚心。爬到半山腰時,很多人渴了、餓了,一對年輕人將吃完的肯德基包裝紙和喝完的瓶裝水直接扔到地上,我有些氣憤,但又不敢上前制止,心中憤懣。爬到山頂,我又看到了這對年輕人,他們仍然隨手丟棄垃圾,而垃圾箱僅離他們五步遠,我還是不敢上前制止,只是將他們扔下的垃圾拾起放進了垃圾箱,旁邊的人看到后,向我投來贊許的眼神并且豎起了大拇指。再看那對年輕人,似乎有些羞愧。
閱讀這位同學的作文,我們明顯感覺到他對亂扔垃圾者的惱怒和鄙視,同時自己以實際行動給了那對年輕人一記耳光。相信通過這次實踐和作文,這位同學對于保護環境一定深有體會,日后在這方面一定會做得很好。
讓學生遵守社會公德,不單單是學校的責任,還需要家庭、社會共同努力。家長要帶頭遵守社會公德,尤其在學生面前,學生的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容易受到影響,如果家長不遵守公德,也會影響學生。社會要形成良好風尚,讓學生在秩序井然、公德昭彰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學校方面,教師要努力通過言傳身教幫助學生塑造社會公德心,讓社會公德在其心中不斷萌芽、成長。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在培養學生社會公德方面責無旁貸,因為語文學科的定位是“促進學生思想文化修養的提高”,社會公德正是思想文化修養的組成部分。筆者所實踐的作文教學中的“以寫促行”“言之有物”等形式是對學生社會公德塑造的一種嘗試,語文教學中還有很多其它涵養公德的方式,等待教師研究與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