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彩霞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教學理論,給當下的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特別是對作文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講授的技巧過多,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打擊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想要改變這一狀況,讓學生愛上寫作,教師應秉持“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開展作文教學工作。本文從三個方面研究了“教學做合一”理論,希望為廣大教師提供一點參考。
一、創設“繪”文環境,產生寫作情感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要求學生畫一幅自畫像,然后根據自畫像作文。此題目很適合運用“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開展教學工作,將“教”和“學”作為中心——“教”的是教師,“學”的是學生。“做”主要具有行動、思考和新價值三個內容。第一個內容是行動,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自行選擇畫筆和顏色,畫出自己的形象,并在此基礎上自由發揮。第二個內容是思考,肖像繪制完成后,和同學交流繪畫思路和繪畫風格,以及對最終呈現畫面的理解。第三是新價值的產生,這在文章的創作過程中就呈現了。譬如:“我的腦袋很圓,一頭短而硬的板寸,宛如刺猬身上的刺一樣有力,粗粗的眉毛下有一雙深棕色的眼睛,小巧的鼻子和薄薄的嘴唇。我最喜歡耳朵,因為它十分靈敏,只要周圍有一點風吹草動,就可以清楚地聽到。當然,上課時,它可以把收到的所有信息反饋到我的大腦,讓我收獲知識!”教師要讓學生產生寫作熱情,通過創設情境幫助學生建立寫作基礎和情感,最終實現教學做合一。
二、留心生活,細心“觀”出作文
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作文三要求學生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事物記錄下來,注重觀察的方法并重視觀察結果的準確性,意在讓學生明白觀察的目的不僅在于觀察,還要理解事物本身。教師可以預先布置觀察作業,提前教授學生寫作方法。教師可以提前告知學生作文題目,讓學生開展寫作采風活動,比如講解《望月河畔的探索》,其中有一段:“周末,我(如期)來到了望月河畔。沿岸開滿了花,(郁郁蔥蔥)的雜草(高唱)春天的贊歌。一只不起眼的蜜蜂從遙遠的(彼岸)來到這里,追求甜美的花蜜,發出(類似于)不停轉動的風箱般的聲音,身上有黃黑相間的條紋,它是那么辛勤,不停地在花朵間(來來回回地尋找最誘人的)花蜜。”括號中的內容是教師指出問題后更改的,作者詳實地敘述了自己在望月河畔觀察到的景物,細致描述了蜜蜂的外貌和行為。通過教師的修改意見,作者完美地繪制了一幅岸邊風景圖。這一教學過程的本質是教,然后是學,最后合一,完成作文。
三、利用課文開發新環節,“品”出作文
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中《石榴》的課后練習題,讓學生食用某種水果,然后根據文章中的第四自然段仿寫一段文字。該題目對學生提出了要學會課文的表達方式,并加以創新,以完成自我表達的要求。教師要運用“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在課堂教學中,加入品嘗水果環節,肯定比枯燥乏味的講解效果好得多。在課堂上食用水果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符,但并不代表教師和學生不可以做出嘗試和創新。在這一教學環節設計中,關于“做”的三種特征愈發明朗。其一是行動,學生品嘗喜歡的水果。其二是思考,學生在食用水果的過程中,必然產生很多想法,并且有諸多情感。其三是產生新價值體驗,從味覺到思考的轉化,最后匯聚成一篇文章,學生的所思所想與行動交流都被賦予了意義。教師要積極指導,善于引導啟發,幫助學生寫出完整的作文。
“教學做合一”教學理念強調“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具體的教學方法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定。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積極融入該教學理念,可以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結合教與學,發散學生的思維,發揮想象力,全面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實現“教學合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