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友芹
【設計理念】
本節寫作指導課的訓練點為“如何進行細節描寫”,設計初衷是:讓學生學會根據敘事的需要,適度運用不同類型的細節描寫表情達意。具體分三步走:創設情境,由“單一細節”引出“疊加細節”,把疊加細節分為“同境疊加”和“異時疊加”;打磨課前習作中的細節,適當疊加;現場寫作訓練,展示點評。
【教學過程】
一、優秀習作展示,聚焦細節
師:同學們好!課前,我們已經遠程交流過了。大家以“我讀懂了……”為題,寫了一篇親情題材的記敘文,運用了細節描寫。周末,你們楊老師把電子稿發給我,我逐一拜讀了。我非常糾結:同學們寫得這么好,我還有必要來鎮江上這節課嗎?后來又想:是不是老師或家長幫你們加工的?所以,我來了。我得來看看究竟是一群什么樣的小孩子能寫得這么好啊!這節課上你們要證明給我看。你們的作品中,有不少故事打動了老師。先請幾位同學講一講他們的故事吧!
(屏顯42號作品《我讀懂了富有》、11號作品《我讀懂了父親的沉默》、6號作品《我讀懂了那淡漠》)
(學生講述自己習作中的故事)
師:這些故事的選材有什么特點?
生:選材都很獨特,是自己家的小事、真事。
師:是的,素材的“私人訂制”很重要,它是能寫出真情的基礎。有這樣一篇文章,寫父親是個普通的工人,為了方便照顧爺爺奶奶,他頂著房價壓力在家的附近給爺爺奶奶買了房,并利用工作之余自己裝修。打動我的,除了這個素材之外,還有小作者善于把故事“細細地說”的本領。
(屏顯5號作品片段)
師:這位小作家,你在哪里?請你朗讀。其他同學思考:這段文字好在哪里?
(生朗讀自己的習作片段)
生:環境細節,用裝修現場的臟亂突出父親工作的艱難。
生:肖像細節,突出父親的生活壓力大。
生:物品細節,一雙臟鞋,側面表現父親的勞苦。
生:“我”的心理細節,側面烘托出父親形象的感人。
生:語言細節,表現父親的堅韌。
(屏顯5號作品全文)
師:同學們看全文,面對著奶奶的擔心、爺爺的憂慮、母親的糾結和“我”的心疼時,父親始終只說5個字……
生:沒事,我能行!
師:這樣一個細節貫穿全文,更能突顯什么?
生:更能突出父親的堅韌。
二、創設情境,由“單一細節”引出“疊加細節”
師: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單一細節”。短短的5個字,展現的卻是一個大男人的家庭擔當!潘偉豪(注:5號作品小作者),你要為有這樣一個偉大的父親而感到自豪!我們班的男同學將來都要做這樣的有家庭責任感、有擔當的大男人!(板書:單一細節,以小見大)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顰一笑,皆見精神。我們先來試著描寫“單一細節”。這是攝影師焦波《俺爹俺娘》中的一幅作品。注意:情境是娘生病了,爹憂心忡忡。請你用一句話,形象地描述爹的表情。
(屏顯圖片:娘生病了,爹在給她測體溫。)
師:比如爹緊緊地盯著娘,不敢合眼。一個“盯”字表現出爹的緊張,生怕眨眨眼娘就會沒了。
生:爹的眉,緊蹙著。
生:爹的臉上,籠著愁云。
師:一個細微的表情,讓滿心的焦灼躍然紙上。那么,爹在給娘測體溫前,還可能做出什么舉動?我們還是用“單一細節”來描述,請4個組長記一下同學們的發言。
生:爹背著手,在屋子里踱過來踱過去。
生:爹蹲在墻角抽悶煙。別人跟他說話,他都聽不見。
生:爹一會兒站起來,一會兒又坐下去。
生:爹不停地給娘額頭上換濕毛巾,給她降溫。
師:一個細微的動作,很好地表現出爹的憂愁。請組長們把剛才大家講的連起來,再推選一位代表說一說。
生:爹先是背著手,在屋子里踱過來踱過去。他又蹲在墻角.抽著悶煙。別人跟他說話,他都聽不見。他一會兒站起來,一會兒又坐下去。他不停地給娘額頭上換濕毛巾,給她降溫。
師:一組細節合在一起,有什么效果?
生:更能突顯爹對娘病情的擔心和對娘的愛。
師:這就是疊加細節的魅力。(板書:疊加細節)我們齊讀一下——
(屏顯:“疊加細節,就是把朝著同一‘方向的一些細小的動作、細小的情節、細小的環節、細小的事件等,一句一句地累加、堆疊起來,同時發力,集中突破,提升表達效果。”)
(生齊讀)
師:我們剛才疊加的是人物在同一個情境中的細節,可稱其為“同境疊加”。(板書:同境疊加)娘病重,也許會起不來。爹此刻的心情非常復雜。他可能會想到往日的什么呢?這樣,我們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去尋找內容說一說。
(擬屏顯一組爹娘的照片,結果因電腦故障未能正常播放。)
師:哦,這臺電腦一定是認為我們班的同學寫作能力非常強,不需要借助圖片,一樣能描述得很好。那好吧,不用電腦。老師聽,你們來說。還是請各位組長記錄一下。
生:爹想到和娘一起下地勞作。
師:再細一點。
生:爹想到和娘一起下地勞作,每次娘都搶著干重活兒。
生:爹想到自己曾經和娘賭氣,每次都是娘先服軟。
生:爹想到和娘一起爬泰山,和年輕人一樣秀恩愛。
師:把你們聯想到的這些細節疊加在一起的話,有什么效果?
(一名組長讀)
生:能突顯爹對娘的珍愛、憐惜、愧疚,不想失去她。
師:這樣寫,能夠突出表現人物復雜的內心。我們可以把這樣的發生在不同時間的細節疊加稱為“異時疊加”。(板書:異時疊加)疊加細節,會使我們的文字更加細膩,更具感染力!下面是黃老師用“疊加細節”寫的一個段落——
[屏顯:“為什么父親這么渴望回到老家呢?因為在故鄉,他是自由的。他可以到田野里吼幾嗓子鄉村小調(細節1),可以蹲在墻角和田家老哥談論農事(細節2),可以提上竹竿去村頭河邊釣魚(細節3),晚上還可以呼上左鄰右舍嘬兩盅小酒(細節4)。因為在故鄉,他是清凈的。他的耳朵里只有清風和蟲鳴,再也不用灌進那暴躁的搖滾和粗魯的汽車鳴笛(細節5)。最重要的是,因為在故鄉,他是驕傲的。他精心伺候的莊稼總是長勢最旺的(細節6)……對于父親來說,故鄉的泥土,才是他的根。”]
師:這是哪一種疊加?
生:異時疊加。
師:疊加這些表現“父親在故鄉自由、清凈與驕傲”的細節,有什么好處?
生:讓我們鮮明地感受到父親渴望回老家的心愿之強烈。
師:黃老師不擅長畫思維導圖,就寫了這樣一段說明——
疊加細節法(一個段落的寫法)
1.段落提引語:提引出人物性格的某個方面或提引出本段文字的中心。
2.疊加細節:細節(1)-畫面一;細節(2)-畫面二;細節(3)-畫面三;細節(4)——畫面四。
3.段落小結語:用富有感情色彩且概括力強的語言作結。
師:用疊加細節寫段落,細節能否再多一些呢?
生:不能。細節多了,段落會太臃腫。
師:是的,太多反而又會削弱表現力,讓形象沒那么鮮明,情感沒那么突出了。請同學們再次欣賞5號習作。
[屏顯:“灰色的斑駁墻面上,各色管道縱橫交錯。到處都是灰,人稍一走動,屋子里就會塵土飛揚。我掩著鼻子,小心地跨過雜亂的裝修材料。(場景細節)昏暗的燈光照著角落里的工具箱——那是父親的。各種工具無序地堆放著。(物品細節)邊上還有雙臟兮兮的鞋。鞋上滿是灰塵——那也是父親的。他每天就是穿著這雙鞋在新家里做著裝修。(物品細節)父親眼中似乎又多了一些血絲,兩鬢的白發讓他看起來有些憔悴。(肖像細節)看著這樣的父親,我呆住了。我鼻子一酸:‘爸,我來幫你吧!(他人的感受細節)父親很輕松似的,(神態細節)更肯定地答道:‘沒事,我能行!(語言細節)”]
師:潘偉豪同學的細節描寫,用的是哪一種疊加呢?
生:同境疊加。
師:這些細節都指向什么?
生:所有細節都指向父親工作的糟糕環境,突出表現父親的辛苦,彰顯出他的堅韌。
師:“單一細節”能夠以小見大,但前提是要“精”。作家杜鵬程說,要在一百個細節中選擇一個細節才能傳神。當我們想要鮮明地、集中地強調某一種情感,或者表達某種復雜的情感時,就可以細細地“疊加”。
三、打磨課前習作中的細節,適當疊加
師:好的,同學們,請在你們的習作中,根據需要,添改單一細節或疊加細節,讓故事更具感染力。
(生修改段落并部分展示)
四、現場寫作訓練,展示點評
師:我們再來專題練一練“疊加細節”,有這樣一位母親,她終日忙于工作,無暇陪伴兒子。這一天,母親終于抽出身來……請同學們注意觀察視頻中表現母親的幾處細節,選擇其中一處細節,運用“同境疊加”或者“異時疊加”的方法,寫一小段文字。我們看看,咱們班哪些同學具有當導演的才華。注意:視頻情節簡單明了,不要多說,重點描摹細節。
(擬播放《哪吒之魔童降世》視頻的19分56秒至21分35秒,結果電腦再出故障,視頻播放不出來。)
師:在等待的過程中,同學們可以注意觀察黃老師在特殊情況下的表情、動作細節。實在放不出來,咱們就用細節寫現場,如何?
生:可是,我還是更喜歡觀察視頻。
生:我們愿意等。
(再次調試視頻并播放成功,生寫作)
師:好的,我們來聽聽小導演們的精彩講述。 (部分學生展示自己創作的片段)
師:句句都是慈母心。同學們,你們將來可以創作電視劇的劇本了!
五、結課,布置作業
師:細節描寫的方法不勝枚舉,同學們課后可以繼續探究。其實,不只是敘寫親情,凡是深深的情,我們都要細細地說。當你心懷悲憫,細細地打量生活中的一切時,你會發現——
(屏顯:“任何生活中都包含著深意和深情,任何生活中都孕育著好作品,任何時間和地點都可能生長出好作家——深深的情,要細細地說。”)
(生齊讀)
師:課后,請同學們全面升格自己的習作,完善細節描寫,試著在某處添改、疊加細節。下課!
【教后反思】
對于一線教師而言,作文教學相比于閱讀教學的難,在于其“無既定文本和程式”。以“細節描寫”為例,我根據細節的體量和功能,先把它分為“單一細節(一個獨立存在的,以小見大的細節)”和“疊加細節(由一組細節疊加而成的,能表達強烈或復雜情感的細節)”,再根據細節生發的特質,把“疊加細節”又分為“同境疊加(發生在此時此地的細節)”和“異時疊加(發生在彼時此地或同地的細節)”。雖然新的分類、新的命名也許會招來不一樣的聲音,但我認為,這樣的探討,應當比四平八穩的敘說更有助于拓展作文教學的新空間。
生活中,我們永遠不知道驚嚇和驚喜誰會先來。課前,我將課件一張張試好,但在課堂進行到大約三分之一時,電腦突然“矯情”不動了,一組提示學生描述“異時疊加”的圖片播放不出來。我明顯感覺到學生和臺下聽課者的躁動,于是臨時起意:“這臺電腦一定是認為我們班的同學寫作能力非常強,不需要借助圖片,一樣能描述得很好。那好吧,不用電腦。老師聽,你們來說。”不要低估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一個個真的描述得有模有樣。
當課堂進行到后三分之一時,電腦再次“任性”,視頻播放不出來,而下面是一個要求學生現場進行細節描寫的練筆環節。我的頭腦中迅速閃過兩個方案:一是繼續嘗試打開課件,讓學生觀察視頻中的細節;二是果斷關閉課件,觀察和描述現場情境中生發的細節。選擇方案一的理由是:這個視頻中,有3處較好的小細節,是我選定的訓練“同境疊加”和“異時疊加”的優質方案。選擇方案二的理由是:真實的教學情境可遇不可求,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群像,通過描述同學們和聽課老師的種種細節,營造出現場緊張而又令人焦慮的氛圍;可以讓學生觀察個體,通過觀察上課老師(我)的神態、動作,疊加細節,寫出一個或處變不驚,或慌亂不已的老師形象;還可以要求學生想象一組細節,即想象自己或他人面對危機時的應急場景,來表達中心。
很顯然,方案二要優于方案一,因為它能讓寫作在真實情境中自然發生。那么我為什么又棄二選一,堅持在現場想辦法打開了視頻呢?因為,當我說出“在等待的過程中,同學們可以注意觀察黃老師在特殊情況下的表情、動作細節。實在放不出來,咱們就用細節寫現場”時,有學生小聲嘀咕“可是,我還是更喜歡觀察視頻”“我們愿意等”。好吧,課堂是學生的,即便我想要逾矩揮灑,前提也必須是“以學生喜歡的方式”。感謝鎮江外國語學校的學生讓我明白了這個道理。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足。比如第三部分“打磨課前習作中的細節,適當疊加”就有些走過場。從教學實際出發,這部分應該砍掉,把時間讓給后面的“現場寫作訓練,展示點評”。課堂上,我可以先引導學生仔細討論一下有幾個值得寫的細節,哪個細節適合用什么樣的方式寫。先說充分,然后寫作,效果可能會更好。
(執教者為江蘇省特級教師,現任江蘇省東臺市實驗中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