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 辛潔

摘 要:無論在文學、音樂、舞蹈還是其他藝術領域中,情感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可謂一件藝術品的靈魂。一個畫家的創作,是在客觀的現實中發現美,經過提煉融入自己的思想并將其表達出來。無論作者用何種手段,注入豐富情感的畫面才具有內涵。情感的投入使藝術品具有直射人心的震撼力,因此,將情感融入繪畫中是畫家叩擊觀眾心靈最有力的手段。
關鍵詞:夏加爾;情感;風格
“在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中,始終起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就是情感。”[1]情感是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時表現在藝術作品中的主觀態度,是藝術家喜、怒、哀、樂的心理反應。繪畫的本質是表達情感,沒有感情的藝術就不是真正的藝術。
一、情感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
藝術是有感情的藝術,列夫·托爾斯泰在《藝術論》中說:“人們用語言相互傳達思想,而人們用藝術互相傳達感情。”一個人“在自己心里喚起曾經體驗過的感情,并且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后,用動作、線條、色彩以及言辭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這種感情,使別人也能體會到同樣的感情,這就是藝術活動”[2]。藝術有時可以觸及人的感情深處,不因作者用好了一條線、抹亮了一筆顏色,在藝術創作活動中,表現手法多種多樣,無論藝術家用何種藝術手段,最終都是為了有效地傳遞感情。
從西方畫圣拉斐爾到中國詩畫大家王維,再從后印象大師凡·高到大寫意畫家徐渭,他們畫中精湛的技藝是不容置疑的,但最為寶貴的還是他們畫中真情實感的表露,這使他們的繪畫作品有了生命,有了靈魂。
中國畫追求意境,與西方文藝批評家克萊夫·貝爾(Clifve Bell,1881-1964年)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有異曲同工之妙。自古以來,中國藝術無論在文學、音樂、書畫方面都講究“意”,所謂“意在筆先”“筆不周而意周”,就是對意境的追求,將意作為藝術創作欣賞與品鑒的最高境界。善于感知對象并與對象融為一體,甚至中醫的診治手段“望、聞、問、切”也是重視內里,尋其根而治之。而西方藝術重視形式,講究外在形式的審美感受。“意味”是什么,是有“情意”,沒有了“情意”,形式美將變得空洞、無味。每一位藝術家呼之欲出的情感,通過具體形式宣泄在藝術作品中,而又淹沒了具體的表現形式,情感共鳴成為喚醒觀眾心靈的唯一要素。
藝術家表達感情的同時也在進行自我認同,渴望對個體發揮作用。每一位藝術家都有個人的、獨立的情感,這樣訴諸在畫面上的內容才具有生命力。
二、夏加爾繪畫中的情感表現
馬克·夏加爾(Marc Chagall)出生在俄國維臺普斯克小鎮的一個猶太家庭。對愛萌發出的無窮幻想就是夏加爾命中注定的色彩。造成這些主體風格不同的因素有多種,如與生俱來的性格、社會環境等,從而產生不一樣的情感,或幸福浪漫,或苦澀灰暗,這些不同的情感經歷使作者在作品中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表達。
(一)濃濃的鄉情
夏加爾一生顛沛流離,游離于家鄉、歐洲、美國之間,飽受磨難。對故鄉的思念是夏加爾創作的主題之一。夏加爾在巴斯特的藝術學校受到野獸派與立體的影響,這體現在夏加爾作品中豐富明亮的色彩和空間感上。1910年8月,夏加爾來到了當時具有“世界文化藝術中心”之稱的巴黎,這一時期他的畫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夏加爾開始確信繪畫不再是寫形描物的照抄,也不是科學的解剖和分析,而是對人的心靈的反照,用來滿足人們內心深處傾訴的欲望。
《我與鄉村》是夏加爾思念家鄉極富有情感表現意味的代表作之一。通過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啟發,夏加爾找到了表達自己對故鄉的熱愛的方式。充滿想象和回憶的畫面上,不同時空的現實場景排列有序,從幾個方面展開,他將一頭溫和的小母牛和自己對話的場景按比例描繪在整個畫面上,童年的回憶浮現在畫面上:扛著長鐮刀下地耕作的農夫、淳樸善良的村民、錯落有致的房屋、開花的小樹和整幅畫面鮮亮的色彩,象征性的構圖增強了他熾熱的情感。他把自己的臉畫成綠色,讓人們感受來自夏加爾的浪漫、憂傷和神秘,一個倒立的婦女仿佛沉浸在自己的夢里。每一個細節都充斥著生活的真實,這些形象都是夏加爾從腦海里提煉出來的對家鄉的美好記憶,把靈魂與故鄉交融在一起是夏加爾畫作的動人之處。
(二)浪漫的愛情
畫家在畫面里發揮得最淋漓盡致的是他與蓓拉的愛情。蓓拉的形象總是浪漫地出現在他的畫中,成為他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
《生日》是夏加爾愛情主題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者縱身躍起從背后親吻妻子的經典畫面讓人過目不忘。作者運用超現實主義手法再現一個生日的夢境:在他生日之際,蓓拉準備了鮮花與禮物,激動地心情讓他縱身跳起親吻可愛的妻子,作者把肢體語言進行夸張,蓓拉手捧鮮花與丈夫相吻,睜大的眼睛里寫滿了驚奇,兩個人沉醉地漂浮在空中,人物衣著、背景及靜物顏色和紅色地毯的強烈對比營造出一種溫暖的氣氛,空氣中洋溢著濃濃的愛意。在這種夢幻般的氛圍中,又加入了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墻壁上有著美麗圖案的掛毯,桌子上可口的食物、精美的餐具,裝滿器皿的櫥柜等生活細節,為浪漫的愛情增添了一份現實的溫馨。
夏加爾的作品看上去似乎不著邊際,但自始至終都承載著一份沉甸甸的情感。每一位藝術家都會有自己的創作母體,從一些打動觀眾的藝術作品中不難發現,其藝術形象凝聚滲透著藝術家真摯的情感。無論是幸福、喜悅、哀傷或者痛苦,飽含真情實感,就能引起心靈的共鳴。
三、結語
一件藝術作品展現一個藝術家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對生命的態度和看法。藝術創作的過程是艱苦的,作品不僅僅為了宣泄創作者自己的感情,也渴望得到觀眾的認可和理解,更關鍵的是,在這個艱苦的過程中堅守自己,不迷失。
情感可以影響創作者的情緒,音樂家面對鋼琴,喜悅時創作的樂曲是激揚高亢的,憤怒時創作的樂曲低沉渾厚、震撼人心,寧靜時創作的樂曲平緩優美似細水長流。豐富的情感表達也需要理性的控制和技術的支撐。人們欣賞美術作品,有藝術稟賦和悟性、能看懂富有情感的藝術作品的“常人”少之又少,而對“照片”崇拜觀摩,這無疑是對藝術的一種諷刺。這里并不是對技術進行貶低,技術固然重要,但科技發達的今天,藝術家耗時與機器一較高低,或許意義不大。古代繪畫有描摹、畫像的功能,而真正的藝術家描摹之余也將自身的感情融入其中,與畫匠不同,描摹物象,不僅觀其形、容、色,更重要的是傳神。東晉畫家顧愷之善于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對眼神的描繪,據記載,他作畫數年不點眼睛,人問其因,顧愷之的傳神論有云:“四體妍媸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3]只有寄情于客觀物象,方可畫出情意。無獨有偶,西方畫家莫迪里阿尼在畫女人像的時候經常不畫眼珠,他說:“我必須深深地了解你的靈魂,才能把你的雙眼畫出。”
要在藝術這條路上有真知灼見,就要不斷地堅持藝術探索。保持好奇心,捕捉生活中美好的瞬間,從不幸中發現美,從丑惡中挖掘善,實現思想的升華。藝術離不開生活,一根敏感神經的跳動是靈感的召喚,這是一種直覺。羅丹曾說,因為藝術家感情豐富,不能想象一件東西不像他自己那樣有真感情。在整個自然中有一種偉大的意識和自己的意識相適應。沒有一個活的有機體,沒有一件靜物,沒有一團天上的云,沒有一棵園地上的綠芽不向他傾吐秘密,蘊藏著一切事物下無窮的秘密。[4]藝術家是帶著自己的情感和審美經驗以及特有的心境體味事物的,所觀察的客觀對象也會和作者的態度、目的、情緒相關聯,因此,所表達出來的客觀對象因為被賦予了獨特的情感而顯得動人。
靈感產生的奧妙,是藝術家要時刻保持一份好奇心,用眼睛去發現美,世間萬物千姿百態,要懂得觀察。作為一個畫者,應該有情,畫人物,畫禽鳥,畫山川樹木,只有寄予我們眼中的事物以情感,手中的筆才能不依賴于形式而盡情揮灑,人們喜愛夏加爾正因其畫中有情。
參考文獻:
[1]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105.
[2]托爾斯泰.藝術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46.
[3]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中國美術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92.
[4]羅丹.羅丹藝術論[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85.
作者單位:
許昌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