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霞

【摘 要】 培養和提高學生在語言交際中的語言運用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目前的語文試卷,在語言運用能力的評價測試形式上,除作文之外,主要采取客觀題和主觀題兩種形式。客觀題通過設置干擾項的形式測試考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但不管干擾項的設計多么完美,也無法排除考生利用推理或猜測能力選擇答案的可能。主觀題則側重考查考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語境設置真實,命題形式靈活,考生自主作答空間更大。因而,從2018年開始語言文字運用題有了很大的變化。依據變化教學導向就要調整到根據符合實際需求的方向上來。
【關鍵詞】 高考語文試題? 語言文字運用? 命題走向? 教學導向
一、考綱解讀
新修訂的課程標準把“語言建構與運用”作為語文學科素養的第一項內容。考綱落實到高考語文試卷中分為兩個部分:閱讀欣賞、語言表達。“語言表達”又分為“作文”與“語言文字應用”兩道大題。從語言表達的角度看,“語言文字應用”其實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語言表達是否正確,歷年全國II卷中出現的辨析病句、正確運用詞語(成語)、語句(詞語)上下銜接連貫等,都屬于語言運用的范圍;另一個是語言表達是否優秀,這就是修辭語用、表達得體等方面的內容,涉及話語策略問題。
二、2011年以來高考語文全國II卷中語言運用題的變化
縱觀2011年至今的全國II卷,語運題總分20分,共五小題。考查形式分兩種,前三題為客觀題每小題3分,后兩題為主觀題5分或6分。題型穩中有變。
綜合以上試題變化走向,可見從2016年開始語運題逐漸趨向“穩中有變”的特點。2018、2019年語運題變化較大:由2017年的成語、語病、得體、連貫、語言邏輯推斷等題型變為了綜合性考查。2018年17、18、19題采用一個語段下對語言連貫、成語和病句進行綜合考查;2019年18題由成語變為標點符號的考查。2018年20題把應用文、語言得體、詞語運用進行綜合考查;2018年21題,這是一個新的題型,著重考查學生限制性仿寫句子的能力,對于語文基礎較好的考生難度不會太大。2019年20題為傳統的補寫句子,而21題又將應運文、提煉關鍵信息、壓縮語段、概括能力綜合考查。
三、從試題變化確定教學導向
(一)試題變化呈現出命題導向的變化
1. 穩中求變,突出語文的基礎性和應用性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語言運用能力”是語文學科的核心能力。語運題也就成為了歷年高考語文試卷中承接性最強、創意性最高、變化最大的板塊。2018年在語段閱讀中綜合考查,進一步突出了語文的基礎性和應用性。2019年延續2018年但又有變化,如引號作用的考查,多年不涉及的標點符號再次回歸。這一命題內容上的變化,突出體現了對“應用性”“創新性”的標準和要求,考生需要在語言及相關知識豐富積累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語言運用中所遇到的問題。
2. 形式多樣,側重語言運用能力的考查
2018、2019年將成語、連貫、病句及修改、標點符號的使用放在了語段閱讀中進行辨析,仿寫題給定例句、詞語進行選詞續寫,一定程度糾正了以前評價體系僅限于回答“對”與“不對”,沒有向考生提出準確、鮮明、生動、簡明、連貫的語言表達要求。因此,2018、2019年語段綜合考查有利于降低考生猜測答案的概率,增強考試的信度。
3. 突破創新,拓寬語言運用的設計空間
從語言運用的角度來闡釋2018、2019年語文試卷,突破創新體現在三道題上:一是“表達得體”重新受到重視,如2018年20題修改啟事中使用不當的詞語;二是將與邏輯有關的語言表達納入高考命題范圍,如2019年20題補寫句子;三是在日常交際中語言運用的考查,如2018年20題啟事中詞語修改,21題選詞仿照示例續寫。2019年21題對新聞語段進行壓縮。
從高考語文試卷選拔優秀人才的目的來看,語運題的突破創新更加貼近時代的發展需求,從應用文的回歸,到語病修改、選詞仿寫、語句連貫、提煉新聞關鍵詞、壓縮語段、引號作用無不透射出語文的語言運用的實際能力。這些試題也能在語文教學中,為學生打造優秀的思維品質、養成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發揮出積極的導向作用。
(二)從命題變化確定教學導向
依據命題變化的走向確定如下教學導向:
1. 識記基礎知識,落實基本素養;2. 重視考綱變化,做到全面復習;3. 加強語言應用,培養思考能力;4. 全面進行備考,提升綜合能力。
鑒于語運題趨向綜合,目的是真正考查學生的閱讀、鑒賞、語言運用能力。所以不能機械地訓練某種題型,而是擴大閱讀面,加強課外閱讀指導,依托教材綜合訓練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學生關注社會熱點、時政要聞、媒體報道、公共平臺、文化節目、競技百科做到廣泛涉獵,才能全面提升語文素養,交出完美答卷。
*本文系寧夏第五屆基礎教育教學立項課題《“互聯網+”背景下優化高中語文課外閱讀有效指導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JXKT-ZW-05-030)研究階段性成果